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详解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 未来或研制这一新型武器
核心提示: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军种,规模约15万人,装备东风全系的短、中、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手握着中国最多的核武器。它的前身以及它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支撑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甚至改变着世界的格局。
解说: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军种,规模约15万人,装备东风全系的短、中、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手握着中国最多的核武器,以及东风21D和东风26两款中程反舰弹道导弹,这支部队的打击范围近可攻300公里内的近距离战术目标,远可至15000公里外地球另一侧的战略要地,是保证中国作为核大国不受核讹诈威胁的重要力量,也是常规战争中精确打击重要目标,拒敌千里之外的强大倚仗。
它的前身以及它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支撑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甚至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它从未参加过任何一场实战,但它的存在,就是捍卫国家利益,保证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利剑勤拂拭,出鞘即封喉,解放军火箭军的诞生,是因应国家发展和世界局势变化的需要,正如导弹这一产物,有着其深刻的时代烙印。
董嘉耀(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我是董嘉耀,弹道导弹,在二战面世以来,就不断地改变着战场和世界的格局,这种可以跨越战场,直击腹地,而且极难被拦截的武器有很大的攻击力,也让美国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当年,不得不签下各种的国际条约,来限制这种武器的射程,技术参数和数量,也使到美国在冷战之后,不惜要退出这些国际条约,来发展出新的可以抵御它的军事力量。
中国导弹与苏联R-1同根同源 源起一款德国秘密武器
这种武器是现代战争当中最锐利的剑,手握长剑的解放军火箭军,虽然成立不满两年,但它的亲身第二炮兵部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这支强大的军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导弹的技术与美国的红石导弹,苏联的R-1可以说是同根同源,说起来都要从一款纳粹德国的秘密武器说起。
解说:复仇武器2号是这枚火箭的正式名称,穷途末路的希特勒,期望用一批超越时代的武器对盟国进行复仇,到1945年3月为止,纳粹德国共发射了3225枚V2火箭,与之前的巡航导弹V1火箭一起,在英国共造成了31000人丧生。
石宏(军事杂志主编):当时为了拦截V2导弹呢,盟军实际上是把大部分的战斗机,还有民防的一个部队,防空的雷达,还有它的高射炮,那么集中大部分的这些防控力量都去拦截V2。
解说:V2导弹的最大速度接近5倍音速,想对这种近乎高超因素目标进行拦截,以当时人类的科技水平来说完全不可能。
宋忠平(军事观察员):V2导弹有一个最佳的优势,就是它的马赫数是非常的大,没有一枚是被英国空军击落的,只是说由于它技术出现了问题,导致它的故障率比较高。
徐光裕(少将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苏联人也好,美国人也好,都看到了这一定,都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都下了很大的力气,想办法把专家挖过去,挖到他们的国家里。
解说:按照战前划定的美苏占领区,大部分的V2工厂都将落在苏联的手中,为了抢先苏联获得德国的导弹资料,美国CIA执行了一项秘密计划,回形针行动,将冯·卡门等美国火箭专家派往德国,寻找并带回德国的科学家,后来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也在这个团队中。
通过回形针行动,美国获得了大批德国顶尖的火箭专家、工程师,其中包括“导弹之父”冯·布劳恩,而苏联也俘获占领了大量导弹工厂,尚未发射的成品导弹以及技术人员,二战末期V2导弹的技术开始向全世界传播开,成为各国争相模仿的导弹之祖。
美曾威胁要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核武 连欧盟都吓出冷汗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两座城市顷刻间灰飞烟灭,十余万人死于这场灾难,惊人的威力,令之前还宣称着要“一亿玉碎”的日本政府在一周内宣布无条件投降,核武器,震撼着整个世界。
但此时的原子弹重量超过4.5吨,而导弹的载重能力仅有数百公斤,原子弹与导弹两种新式武器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发展,二战后数年,新中国成立,铁幕落下,冷战的东西方阵营逐渐形成。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和美军正式开展,立刻扭转了战局,就在美国第八集团军被志愿军逐出朝鲜西北的当天,杜鲁门在记者会上表示,美国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并声称,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将改变武器的使用。
石宏:当时他还经过计算,测了大概26枚(原子弹),有4枚是打击中国的海空军基地,还有4枚打击重兵集团,剩下的就是封锁中朝边境。
解说:麦克阿瑟的计划及杜鲁门的表态,不仅核讹诈了中朝,也让美国的欧洲盟友吓出了一身冷汗。
石宏:如果你要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的话,那很可能苏联呢,就会毫不吝惜地在欧洲战场上,如果是要开打的话,他也会马上使用核武器,这样的话,他们(欧洲)最吃亏。
解说: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极力阻止下,杜鲁门最终放弃了核打击中国的计划,并撤换了坚持这一核打击方案的麦克阿瑟,但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却从没有停止过。
1955年,解放军动用海陆空三军立体作战,成功夺取的国民党控制的一江山岛,并准备进一步南下,占领更多离岛,乃至登陆台湾,这一系列动作,让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又挥舞起了核大棒。
石宏:他通过他的国务卿杜勒斯说出来,那么如果是你要是两岸爆发冲突的话,那么美国有可能为了支持台湾,他要去使用核武器,不能让两岸的这种平衡被打破。
深受核讹诈影响 中国开始大力推进“两弹”研究
解说:虽然没有直接遭到打击,但艾森豪威尔的核讹诈,让中国领导层清楚认识到了核武器及核弹道导弹的重要性。也就是在一江山岛战役的这一年,中国开始大力推进“两弹”的研究,并将之视为国防的重中之重,但此时新中国的科学建设尚在发展,急需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为中国“两弹”研究领航。
1955年在中美两国政府长达数月的日内瓦双边会谈之后,钱学森被美国政府释放,用以交换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国飞行员,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经过香港,于10月28日抵达北京。
罗海涛(军事观察员):钱学森回国之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他的大脑所记忆的公式内容,全部整理出来,然后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就是建议我们要发展战略火箭核威胁力量。
解说:随着钱学森和其他一大批海外专家的回国,中国研发导弹和核武器的工作推进得越来越顺利,1957年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1958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所需的核工业设备,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酒泉研制基地及新疆的核试验场,并派出了近千人的专家团队,为中国进行培训。
石宏:在苏联专家进来之初,1956年以后,进来之初的时候,我们全国只有60多个人懂这个核武器,也就是能知道,但是到苏联专家50年代末,60年开始撤走的时候,那这支队伍已经有6000多人了,这是我们后来发展核武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
解说:与此同时,苏联还向中国赠送了两枚R-2短程弹道导弹,这是由二战期间德国V2导弹仿制改造而来的武器,将V2的射程从320公里提升至600公里,对这两枚导弹的研究和仿制,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的第一线导弹专家们最重要的工作。
宋忠平:1059,就是我们第一种导弹的名称,为什么叫1059?是希望在1959年10月之前,进行首次的试验,所以代号1059。
解说:但此时中苏关系却变得日益紧张起来,1959年9月,苏联就中印边境问题发表了明显偏袒印方的声明,中苏矛盾渐渐浮上水面,1959年10月1日,中国的导弹没能成功试射,但赫鲁晓夫却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就在天安门城楼的阅兵观礼时,赫鲁晓夫对身旁的毛泽东说,准备撤回苏联专家,不再对中国提供技术支援,中国专家随之面对的是过去亲密导师的纷纷离开,是工作方向的一时迷茫,核武器还没有成型,第一枚仿制导弹的工期,也是不断拖延,中国是否能摆脱核讹诈,火箭军的梦想何时才能成型。
董嘉耀: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许多在中国的苏联专家,还是和中国的技术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至于在撤走之时,还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中国的导弹项目可以继续推进,在1059导弹研制期间,1059导弹的所有燃料,酒精,都必须从苏联进口,一位苏联专家在和中方相关人员喝酒的时候,悄悄地透露说,中国的酒精也是完全可用,下次试验就悄悄地用中国的,1960年当这位专家撤走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技术笔记也留给了中国的技术人员,并告诉中国人,现在的路是对的,你们可以一直走下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苏联专家走之后,中国的战略武器逐渐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苏联鼎力协助后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解说:1960年11月15日,1059导弹在酒泉发射中心点火发射,7分钟后,准确击中目标区域,在比预期晚到了13个月后,中国的第一枚弹道导弹出现了,这便是日后的东风一号。
石宏:东风1的话,主要是R-2的一个仿制品吧,这个实际上它射程的话就600公里,近程弹道导弹。
解说:东风1号导弹不到600公里的射程,仅能搭载1.3吨的高爆弹头,在加上精度并不高的打击能力,让这个苏联R-2导弹的仿制品,并不能成为解放军此时的重要战力。
此时的苏联,开始列装全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R-7,射程8000-9500公里,并成功将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的弹道导弹无论是射程、载重还是打击精度,都不可与之相提并论,并且如果以东风1作为将来核武器的平台,那么中国原子弹的小型化,将会更加艰巨。
由于种种性能的不足,东风1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并不具有实战价值,只能作为一种积累经验的生产试验,在东风1的技术基础上,研发出一款能搭载核弹,射程覆盖远东地区,甚至可以直达欧洲腹地的新导弹,任务迫在眉睫。
而此时,美苏两弹结合的试验相继完成,潜射导弹也开始装备潜艇,核导弹逐渐成为左右世界局势乃至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点。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执行着反帝反修的方针,与两个核大国关系都相当冷淡甚至敌对,而让别国不敢轻易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最好方法,就是尽快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和直接有效的核投射平台。
当时解放军海空实力都相对羸弱,核导弹成了唯一选择,1964年6月29日,在经历了一次试射失败后,改进后的东风2导弹试射成功,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试爆成功,中国核武器和核投射平台在同一年出现了。
徐光裕:东风2基本上是东风2的基础上的改进型,基本上我们属于自己创制出了,为什么?因为很多设计发生很大变化,尺寸变大了,实际上也是用液体燃料火箭,但射程可以打到1500公里。
东风2A导弹发射成功 引起“老大哥”高度警觉
解说:1966年10月27日,东风2A导弹携带一枚重1.29吨,1.2万吨当量的原子弹,从酒泉发射,准确击中了800公里外罗布泊核试验场的指定区域,中国的两弹结合完成了。
同样是在这一年,东风2A开始逐步装备到解放军中,7月1日,在极秘的情况下,中国导弹部队正式成立,为了保密,这支部队身着陆军军服,但实际上直接受中央军委掌控,周恩来为这支部队起名为“第二炮兵”,这些举动引起了曾经“老大哥”的高度警觉。
石宏:像东风2的话,它射程1000多公里,那打它的一些远东地区的这些境内的目标还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当时受苏联保护的蒙古,这些它的重兵集团,在这里边驻扎的话,对这些威慑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苏联人他是有切实的一个威胁感,所以他是要极力清除的。
解说:就在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两个月后,1966年12月28日,中国的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当量30万吨,半年后,一架轰-6A,又在罗布泊成功空投引爆一枚300万吨当量的氢弹,这让与中国关系日益紧张的苏联有些坐不住了。
随着中苏边境问题的日益尖锐,1969年3月,中苏爆发了珍宝岛事件,这起事件看似只是一场局部的边境冲突,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当时苏联军方的一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并与美国联系,试探性地提出联合对核武器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核力量,实施摧毁性打击。
石宏:原来对中国进行核讹诈的美国,反而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因为就是因为中苏决裂,那么在这个情况下,他认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至少不是我的敌人,他就可以进行转化,所以呢,它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把中国当做一种争取的对象,没有答应和苏联进行合谋去扼杀中国核力量的一个情况。
解说:对于美国来说,拉拢一个可以直接核打击苏联本土的远东大国,是冷战布局中牵制苏联的重要一环,对于苏联扼杀中国核能力的提案,美国一直暗地里提醒着中国事态的严重。
石宏:相反呢美国有时候还会进行,也不是说它是直接通报吧,人家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给你一点提示,所以这时候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有了微妙的一个表现。
解说:美国向中国释放的善意暗示,很快得到了中方的回应,1971年的乒乓球外交,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让中美关系自49年建国以来第一次逐渐冰释。
宋忠平:所以我觉得归根到底,为什么后面再不发生核讹诈呢?就在于中国有了自己的核弹,有了自己的导弹,如果你对我进行这方面的打击,哪怕是有限的核威慑,有限的核打击,对不起,我可以报复,这种报复的话,也会让你美、苏都受不了,哪怕你打我一枚,打我十枚,我只要打你一枚,你也会疼,你也会觉得受不了,所以这就叫有限的核威慑。
解说:战略核导弹作为重要的筹码之一,在整个70年代帮助中国与西方国家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让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获得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承认,但中国战略导弹在70年代的发展并不顺利。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这时中国的核武器与导弹研发正处在关键时刻,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对相关技术人员与科学家进行了严密保护,保证了两弹结合和氢弹试验的成功。
宋忠平:如果没有文革的冲击,中国发展武器装备,发展这一系列技术装备的速度将会加快,因为文革的冲击,到处在批斗,你说大家能够安心去工作吗?所以文革对第二炮兵,包括对其他的一些部门冲击是可想而知,这点我们毋庸置疑。
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