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记者节是哪一天
记者节感言 | 记者节由来 | 记者节是哪一天
记者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因为人们要了解很多身边的信息和发生的事情都需要通过新闻报道,这就需要记者的亲力亲为,而记者这一职业也是长期收人诟病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记者节这样一个节日。今天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篇介绍记者节的来由及发展历史的文章,希望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得到大家的喜爱。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出国留学网节假日频道()
记者节的来由及发展历史
记者节的历史起源
上世纪30年代在镇江曾经有一份报纸叫《江声日报》,该报创办人刘煜生为江西人,大革命时期曾接受反帝反封建思想熏陶。抵镇江后,刘煜生立志以报纸喚起民众,遂创办《江声日报》,喻指是镇江百姓代言人。民国时期,虽然政府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 ,而且强调“保障人民的自由权”, 但这一纸空文丝毫未能约束政府官员对舆论的钳制。
1932年,刘煜生抱着“犁尽天下不平事” 的愿望,在《江声日报》开辟《铁犁》副刊,并称该副刊“需要新的记述,爱的素描,是大众的呼声,是不平的呐喊” 。之后陆续刊登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进步文章。其中在《时代不是时代》一文有这样的描写:时代已飞卷起狂涛,一切旧的马上就被冲倒,时代已撞起丧钟,一切旧的眼看就要葬送,奴隶们斗争吧!不料,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以“显有阶级斗争之用意,察其文字,含有共党口吻” 为借口,称刘“意图颠覆政府,实属罪不可逭”, 亲自下令省公安局逮捕刘煜生,查封《江声日报》。
一介报人何以令省主席亲自出马大动干戈呢?原来顾祝同的儿女亲家赵启录时任省民政厅长,吸食鴉片成瘾不闻政业,百姓痛恨。刘曾多次在《江声日报》揭露省政府官员参与买卖鸦片的内情,触犯了当局。顾与赵关系亲密,刘揭赵,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刘被捕及《江》报被封,立刻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镇江新闻公会率先而起,向全国及南京政府呼吁,要求保障新闻自由。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各大报纸发表文章声援。在民众强大压力下,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经调查,形成结论性意见,认定《江》报“无反动文字” ,促顾放人。顾无枧省党部,拒不放人。顾藐枧法律的行为震惊了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拍案而起,派两名监察委员赴镇江调查。顾置民怨和法纪不顾,于1933年1月21日将刘煜生秘密枪毙。
刘无端丧命,顾逍遥法外,舆论大哗。上海新闻记者公会成立了“刘煜生案专门委员会” 赴南京,发出通电称 “如此摧残人权,草菅民命,在军阀时代已属罕见,而顾竟敢悍然为之。”南京新闻记者公会在<宣言>中称:“似此任加人罪,何殊军阀暴行,若不加声讨,严惩重罚,不特新闻记者人人自危,即全国人民亦时时恐佈,国家纪纲破坏无余,社会秩序岂有宁日。”之后发出振聋发聩之呼声: 全国各界一致奋起,共作不平之鸣,籍尽护法之责。抗议浪潮迅速蔓延全国,无锡,常州,鎮江,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青島,太原,杭州等地均举行集会,发表通电。
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主席宋庆龄闻知顾如此践踏民权,随即召集紧急会议,并通知驻沪各新闻单位派记者旁听。蔡元培,林语堂,邹韬奋,史量才等均到会。宋庆龄倡议罢市一日,得到一致响应。各地报刊纷纷发文遗责。邹韬奋在<新闻记者>一文中慷慨陈辞,不要“以为只须新闻记者能受操纵,能驯服如绵羊,便可水波不兴,清风徐来”, 而“水波不兴的下面必将有狂澜怒涛奔临,清风徐来的后面必将有暴风疾雨的到来!”为平息众怒,国民党中常委蒋介石,汪精卫,居正,冯玉祥等于1933年8月联署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的通令。並撤销了顾祝同的江苏省政府主席职务。
<江声日报>事件给全国特别是新闻界留下的印象是深刻难忘的。1934年,在刘煜生遇害一周年之际,新闻界纷纷发起纪念活动, 並倡议每年9月1日为记者节,以促进全国新闻界团结一致,保障记者之人身安全,共同争取民主自由。此倡议得到全国各地响应。
记者节的发展
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1946年9月1日,为了打破国民党统治者对新闻舆论的封锁,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在记者节的纪念仪式上号召新闻界“更好地反映人民辉煌业绩,更有效地粉碎反动派的一切歪曲宣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没有再过此节。
1949年12月23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办法》对年节和纪念日放假规定这样表述:“其他各种纪念节日如:二七纪念、五卅纪念、七七抗战纪念、八一五抗战胜利纪念、九一八纪念、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均不必放假。”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从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周恩来总理就注意到全国新闻记者的团结问题,当时上海的进步记者,就分别利用个人的身份,开一个房间,约请志同道合的同业座谈,共商国是,1937年11月8日,这时淞沪战争已近尾声,上海即将沦为孤岛,人心浮动,这天由夏衍同志出面,在山西路南京饭店开了个房间,约人座谈如何成立青记协会问题,当时参加者有恽逸群、范长江、徐迈进、邵宗汉、袁殊等等,鉴于上海当时已不可能成立什么全国性的组织,于是就为1938年在汉口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搭好了框架,因此,11月8日,实际上就是全国新闻记者团结的开始,这就成为今天记者节的由头了。因此,用这个日子作为记者节,更富有历史意义,也更具有积极意义了。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的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列入了“记者节”。这个办法公布后,各地新闻工作者纷纷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询问有关情况,希望确定这一节日的具体日期,并提出了不少建议。中国记协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中国记协是代表着全国55万名新闻工作者,以其成立日作为记者节日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比较适宜的。中国记协将此意见上报后,中宣部、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选定这一日期为记者节。
11月8日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6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记协为团结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确定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为记者节,可以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为正义事业呼吁,对于全国55万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按照国务院对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的正式批复,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
据了解,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延伸阅读:中国记者之最
中国最早的新闻记者
梁发(1789——1855),又名梁亚发,广东高明三洲古劳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1岁就学于私塾,15岁到广州谋生。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日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时,梁发先是担任刻印工作,继而协助撰稿,在该刊发表过不少宣传教义的文章。1855年4月12日,梁发病逝于广州。
中国第一个女报人
裘毓芳(生卒年月不祥),字梅侣,江苏无锡人。1895年11月,与叔父裘廷梁合作,在无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五日刊),第五期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主持该报编务,从此开始了新闻生涯。
最早被杀害的中国记者
沈荩(1827——1903年),原名克诚,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曾积极参加维新运动。1900年应聘为一家日本报纸当记者。1903年,清政府与帝俄政府商定了出卖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七条。沈荩从相熟的亲贵大臣处得到全文后,通过国内处报刊详为透露,使清廷的卖国罪行大白于天下,舆论为之哗然。因此受到清廷的忌恨。1903年7月被捕,判处“杖毙”,死得极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驻外记者
李何(1918年——1962年),原名洪履和,福建省福州人,1938年从武汉到延安,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派出新疆工作,改名李何,任《新疆日报》国际版编辑。1946年2月回到延安,在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新华社在莫斯科建立了新华社的第一个驻外记者站,李何和夫人瞿独伊(瞿秋白之女)一起被派往莫斯科担任特派记者。
中国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博士
童兵(1942——),原名童宝根,浙江绍兴人。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师从甘惜分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获文学(新闻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4年攻读在职博士学位,1988年通过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的答辩,获法学(新闻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博士。
中国第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
徐曼(1940——),原名徐乃文,播音用名徐曼,山东掖县人,女。1940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班学习,1961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任播音员。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节目”,徐曼担任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她主持的这档节目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被誉为“和平的使者”、“知心的大姐”。
中国第一个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沈力(1933年——),原名沈立环,江苏吴江人,女。1957年由部队转业,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创办,她被选为电视播音员,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电视播音员。198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为您服务》节目,她又担任了这个节目的主编兼主持人,从而又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
第一个建议“设立特区”的记者
连云山,《人民日报》军事记者、军事评论员、国际评论员。1962年秋冬之交,连云山深入到深圳边境和香港九龙等地采访考察后,写下包括建议在深圳边境一带建立“特别政策优惠区”在内的4篇内参送交中央政治局。由此,连云山成为第一个正式写出建议“设立特区”的中国记者。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的记者张继民
1993年10月,中日组成科考队赴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为写这一科学探险故事,1994年初,张继民参阅了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三人合写的1987年8月发表在《中国科学家》上的题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的论文。看到文内称“雅鲁藏布大峡谷平均切割深度在5000米以上”等文字时,他觉得这是一条深埋于科学家的论文之中十分重大的科学新闻,颇有报道价值。进而感到这是一个科学发现,于是,张继民偕同论文作者,把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变成了现实。4月17日,张继民将其作为重大科学新闻,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从此,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在国际上声名远扬。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