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我是党员 我在一线
悠悠历史,浩浩长河。95年前,革命红船从嘉兴南湖扬帆起航。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已走过了95年的光辉历程。这95年,是我们党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道路的95年;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以实际行动和光辉业绩赢得人民群众拥护信赖的95年。如今的中国令世界瞩目,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骄傲。
在党的95岁生日到来之际,嘉兴日报社秀洲分社6名党员记者走近部分基层党员,他们有的奋战在医疗、金融、企业战线,有的则长期扎根于基层一线,默默为群众服务。他们的党龄,有的几年,有的几十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忘初心,信念依旧”。这让党员记者们深受触动,并纷纷写下感悟。
计新洲
社区里的贴心好“管家”
7月1日上午10点,新塍镇虹桥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计新洲像往常一样穿上红马甲、头戴小红帽,带领着“虹之韵”志愿者团队开始了一天的社区平安巡逻。他们沿着虹桥路一路向北,一边巡逻,维护社区治安,一边做着居民安全防范宣传工作,纠正社区内不文明现象。“巡逻除了查找卫生死角,还要观察街面上的治安情况,发现问题得及时反映。”计新洲说。
今年59岁的计新洲从2008年进入虹桥社区工作以来,积极参与建设志愿者团队,创新开创“社区微动力”团队、组织带领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巡逻活动,每天对辖区内的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劝导、制止和上报处理。日复一日的巡逻宣传,有力弘扬了社会正气,有效提升了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他带领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整治脏乱差、提升幸福美”系列主题活动,对社区内的卫生死角进行及时清理,组织志愿者进行清理城市牛皮癣、捡塑料袋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熟悉群众、了解群众是做好综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计新洲说。在工作中,他提倡“脚步丈量民意”,坚持开展平安走访活动,为及时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在矛盾调解工作中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曾成功调解了社区内发生的1起老人赡养和房产遗产纠纷,调解了多起因渗水损坏邻居财产的赔偿纠纷。
作为社区的管家,这只是计新洲工作的一个侧面。“居民沈禾几年如一日打扫小区卫生;勤劳致富的企业老板朱金明捐款给社区为民服务;老党员高嘉骏主动管理公园卫生……”在新塍镇虹桥社区的服务大厅,记者见到了一块长方形的温馨宣传牌稳稳地竖立在醒目位置。牌子有两面,一面写着关于邻里和睦相处的温馨提示语,另一面则贴着一张张粉色心形卡片,上面记录了社区居民的好人好事,村民们称它为“美丽正能量荣誉墙”。
“荣誉墙”的设立正是计新洲的“金点子”。“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要多与居民沟通,及时了解居民的‘微心愿’。”计新洲说。“‘荣誉墙’能告诉居民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也能激励大家提高文明意识。”计新洲说,这种形式对大伙来说也是一种正能量的引导。
“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难办的事党员要带头。”计新洲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入党誓言,在社区干部中营造出“居民事无小事、做贴心好管家”的工作氛围。这两年来,计新洲成功处理了阳光景园1幢侧围墙倒塌事件,由于处理及时,方法有效、回应有理有节,避免了群众堵路和上访事件发生;在处置西小桥30户危房业主搬迁的事件中,通过多次上门宣传解释政府的处置政策,帮助业主提出各种参考意见,得到业主的认可。
【党员记者感悟】
计新洲,既是一名扎根基层的党员,也是百姓身边的志愿者、社区的管家,还是提出“金点子”的军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这样一句话:“社区干部不是名头,是一种信念——全心全意为百姓办事。”作为一名党员记者,此次采访对我而言,更是一次生动的教育,“先进”的意义就是一股硬性、狠劲,要不断做到更好。
倪利慧
平凡之中现真章
6月30日下午,记者在王江泾镇双桥村的双桥农贸市场见到了其貌不扬的倪利慧。作为双桥村党总支委员,他正在对农贸市场的乱设摊和市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之前根据镇里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我们已经对村里的环境,包括农贸市场内外环境、流动摊贩、乱堆放现象进行了统一的整治。为了长效保持,还是会随机或者不定时进行抽检。”倪利慧告诉记者。
一路上,时不时有摊贩或者村民向倪利慧反映自己的烦心事、难事。看到货物堆放在过道,倪利慧会主动帮助清理,并且耐心劝导。“小倪啊,我们社区楼道的灯不亮了,能叫人来看下吗?”“小倪,我家孩子今年毕业了,想找个工作,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昨天隔壁邻居的鸡跑到我家地里来吃菜了,说了好多次都不听,你帮我去说说呀。”……像这样的事,倪利慧每天都会碰到很多,但是他都耐心解答,不能马上解决的,也会主动帮忙联系。
双桥村位于王江泾镇南部,07省道、申嘉湖高速贯穿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此同时,地势低洼也成了该村的一个薄弱点。只要遇到大暴雨或者台风等天气,村民的人身财产以及农田水利等安全问题就成了倪利慧等党员干部的牵挂。
“通知:目前王江泾镇水位已到3.65米(老水位3.90米),根据气象预报近日仍有阵雨或者中雨,预计水位将持续上涨。请联村干部、堤长做好防汛防御工作。各村做好外围圩堤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6月27日一大早,收到这样的短信后,倪利慧在办公室坐不住了,马上和工作人员一起赶到金桥片区的小圩的种粮大户家。倪利慧说:“那块地方地势特别低洼,而且有大面积种植,当我们赶到的时候,那边已经因为排水系统来不及运作出现积水,于是我们赶紧去借车,调配人员和排水泵,及时将积水排清,减少村民的损失。”
谈起水,倪利慧告诉记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2013年的“菲特”台风。当年10月8日7点不到,倪利慧和工作人员一起在陈家村抗灾的现场,直到中午,正当他赶回办公室吃午饭,面都还没有端到手,就听到向阳桥港变出现险情的消息,他立刻赶往现场。“铲泥沙、做沙包、堵缺口……但险情依然不断,最终奋战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算告捷。”倪利慧描述起当时抗洪抢险的经历依旧记忆犹新,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和经验,他在最近几次的大暴雨中都做到了从容不迫,安排有序。
“老百姓能什么事情都想到你,有困难有麻烦第一时间都会来找你,这是一种信任和依赖。”倪利慧表示,“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关键看你是不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去服务好村民,‘心悦诚服’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村里的事情都是以服务群众为主的小事,也正是因为人民群众这个群体的支持,使得我更加有耐心和毅力继续努力着、坚守着和服务着。”
【党员记者感悟】
“有那么一批人愿意相信曾经素不相识的我,这就是我在基层工作最大的收获。”这是倪利慧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也正如他所说,基层无小事,但是要做到“小事不出村”,这对年轻的党员干部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九年如一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2007年倪利慧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只身一人来到双桥村,从与村民素不相识、对工作毫无头绪,到现在,有那么一批人愿意相信他、依赖他,他彰显的是“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付出的是在点滴平凡小事中体现的真情。
王淑珍
只有干在前才有号召力
6月30日上午9点50分,记者赶往浙江振申绝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时室外气温在31摄氏度左右。几分钟后,浙江振申绝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LNG气站生产站长王淑珍笑着告诉记者,到点了,得去公司的气站巡检了。记者紧随其后,远远看去,振申气站的主体建筑便是四个储存罐。
王淑珍首先到储罐检查压力表变化情况,紧接着查看气化器、加臭器、气体放散安全装置、蒸发器等。看着王淑珍一丝不苟的神情,记者忍不住问了下:“这是每天都要检查的吗?”“不是每天,光例行检查就要每小时进行一次,别看就是四个圆柱型的东西,这液化天然气的用量相当一个中型城市的用量,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王淑珍走完流程后,还要仔细查看每班耗气量统计等,以防气体泄漏。
浙江振申绝热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泡沫玻璃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泡沫玻璃指标已符合美国ASTM标准。2007年起,浙江振申绝热科技有限公司参加新的美标生产线建设工作,因此从LNG液化天然气站的基建到设备安装、人员培训到气站的正常运行,作为气站安全生产负责人,王淑珍都全身心地投入,为振申气站的组建、安全生产付出了很多。
“我曾在中石化公司技术管理岗位上工作多年,因此,对于安全管理还是熟悉一点的。”王淑珍边走边说,“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到这里工作的员工听了气站的情况介绍后,都吓得要马上辞职,毕竟公司是全区重大危险源储存使用单位,后来我们耐心做好工作,通过严格管理,振申天然气站运行9年来从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巡检完毕后,王淑珍笑着说,她并不是每天都参加巡检,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比如槽罐车的调度等,都需要她亲力亲为,一般巡检的话也就是一周一两次。采访的间隙,桌子上一本册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王淑珍解释道,这是该公司党组织这两年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自浙江振申党支部成立以来,王淑珍已连续3届担任党支部书记,对如何开展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如何把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进行了探索。
“党支部书记是我的另外一个身份,其实也谈不上经验,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凡事干在前外,其他的无非就是将党建工作与公司经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我总结了一下,就是‘五心’工作法,即用‘诚心服务企业、真心听取意见、耐心化解矛盾、关心困难职工、热心企业公益’,不搞花架子,切实在稳定职工队伍、为员工排忧解难、党员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工作。”王淑珍认真地说。
近年来,振申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在强化。为此,王淑珍以身作则,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等发出“立足岗位、敬业奉献、遵章守纪、从我做起”的倡议。前段时间,几个地势低的生产车间都发生了积水,王淑珍便组织党员青年突击队坚守生产一线值班,用水泵排水,保证了公司安全生产。针对夏季高温环境,王淑珍积极组织带领党员开展“为生产一线送清凉”活动,这项工作已经坚持了7年,受到广大一线职工的交口称赞。
【党员记者感悟】
“干在前面”,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是王淑珍反复提及的,这也是我感触最大的四个字。凡事干在前面,才有号召力,四个字的背后是分量,也是责任,更是担当。做什么工作,先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好、做扎实,也只有这样,才能号召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工作中去。从王淑珍身上,我所感受到的,正是党员的初心不忘。
夏斌
在“山穷水尽”中找到“柳暗花明”
见到秀洲公安分局情报大队副大队长夏斌时,他刚从杭州参加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仪式归来。作为嘉兴市公安系统唯一一名获得该项殊荣的党员,夏斌坦言:“很荣幸也很激动,当然肩上的担子也更沉了。”
今年33岁的夏斌此前在基层派出所、刑侦大队都工作过,因为积累了丰富的刑侦经验,2012年被调至秀洲区公安分局新成立的情报大队,负责视频侦查。作为一名80后党员,夏斌身上既有许多年轻人遇事不服输的韧劲儿,同时也有着做事一丝不苟的坚持。在夏斌看来,他每天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无非就是对着电脑看看视频,但真要在众多的视频监控里找到犯罪嫌疑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成语,一个是‘山穷水尽’,一个是‘柳暗花明’。”夏斌说。
作为公安部的工作联系点、省公安厅的信息警务示范点,秀洲区公安分局情报大队自成立以来,多项工作领先全国、屡破大案要案,战功显赫。而旗下以夏斌名字命名的“夏斌工作室”更是嘉兴首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视频工作室。辖区内每发生一次大案、要案,都牵动着夏斌的神经。
“一周内接连偷车,更有一次4小时内连盗两辆电动车……”说起最近一次的案件侦破过程,夏斌摘下了眼镜,揉了揉眼睛,说道:“我们早一分钟破案,老百姓就有可能减少一些损失。好在,案子破了。”夏斌告诉记者,近段时间,接连接到群众报警,称他们停在某商场门口的电动车被盗。经过调查,夏斌发现,除了秀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南湖区、经开区等地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件十余起。
于是,夏斌希望通过视频监控来寻找这名犯罪嫌疑人。可是,视频监控虽然拍到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过程,但他是怎么来的、从哪儿来的,偷盗电动车之后又去了哪里,从视频监控里夏斌一无所获。和每一次破案一样,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夏斌通过“视频淘宝库”比对之前几起类似的电动车偷盗案件,在十多起案件中找到了犯罪嫌疑人每次犯案的必经点和销赃点,最终在嫌疑人销赃时将其抓获。
像这样通过双眼去破案,对夏斌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说到工作的秘诀,夏斌说就是一个字——看。“通过不停地反复地看,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我要找的那个人。一段5分钟的视频,可能很多人并不当回事,一边玩手机一边发短信也算看过了,但我会死死盯着看,因为我知道,往往最重要的线索可能就是你在手机上打下一个字的瞬间。”说到这,夏斌笑了笑,推了推眼镜说:“以前上警校的时候视力有2.0,现在不行了,近视300多度。不过有人说我戴眼镜的样子挺帅的。”
“目有所视,剑有所指,精准打击,精确防控。”在夏斌的笔记本上,这16个字被他写在了扉页上。而夏斌也正如这16个字所说,靠自己的双眼和严惩罪犯的决心,用视频、数据与罪犯较量过招。
【党员记者感悟】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全力去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应尽的职责,同时也是我的人生信仰。”在和夏斌的交谈中,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总要在视频监控中反复查看轨迹,挖掘线索的价值,但是夏斌却在这看似枯燥的工作中干出了自己的价值。而正因为我们身边有着像夏斌这样的人民警察,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幸福。
吴烂漫
以“青春党建”凝聚青春力量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987’创意团设计的LOGO。这些LOGO生动活泼,体现了党员们的创意和‘青春党建’的风采。”7月1日,记者走进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党建长廊时,瞬间被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深深感染。该院党委书记吴烂漫曾被评为嘉兴市优秀党员、嘉兴市最美党员。作为“青春党建”的领路人,各项党建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开展得如火如荼。
浙江新安国际医院现有员工841人,其中党员101名,35周岁以下占86%,设有内科、外科、门诊医技、老年康复、行政后勤、青春支部共6个党支部。其中,青春支部的力量最庞大,35周岁以下的党员都可以加入。2014年10月,医院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同时被列为省级双重管理社会组织党组织。
吴烂漫告诉记者,她带领的是一个年轻的群体,如何更好地凝聚这些年轻党员成了她这个党委书记面临的挑战。“‘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大多不喜欢听枯燥的理论,所以我们提出了‘青春党建’的理念。”她说。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党委以打造“对外有吸引力、对内有凝聚力”的“磁性”党组织为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着力打造“新安党建、党建心安”工作品牌,积极助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白居易有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党建心安”的涵义是指通过开展青春党建,让医院更心安,让患者更心安,让员工更心安,让党员更心安。据吴烂漫介绍,医院推行了“三联三会”工作机制,即党委书记联系董事会、党委委员联系中层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每月两次召开党企联席会,搭建起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的有效平台。走进医院门诊大厅,患者们首先看到的是近10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墙,营造了浓厚的党建氛围。
近两年,吴烂漫在医院创建了“红色基因计划”。“医院现有800多名员工,我们每年都会评选十分之一的优秀员工,为他们植入‘红色基因’。”她说。与过去为优秀员工发放纪念品不同,“红色基因”的植入能让这些优秀员工进一步向党组织靠近。吴烂漫认为,走出去学习和体验能让年轻人迅速成长。在优秀员工“红色之旅”的旅程中,她先后带领优秀员工参观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庐山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为这群优秀的年轻人向党组织靠拢做好充分铺垫。今年,医院党委还为每个党员发放了《入党那一天》纪念册,希望他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入党后值得纪念的一个个瞬间。
在吴烂漫的带领下,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成立了由“90后”、“80后”、“70后”组成的“987”创意团,搭建年轻党员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创意党组织生活插上飞翔的翅膀。“青春星期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战袍”是今年最流行的荧光色运动款马甲,马甲背面印着“Hi,我是党员”,让年轻的党员们够时尚、够青春……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党员和群众都感受到党组织的魅力,使“青春党建”有了更广泛的基础与更蓬勃的活力。
【党员记者感悟】
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揣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年轻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5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党建工作要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就必须吸引年轻人。作为一名党员记者,浙江新安国际医院的“青春党建”深深吸引了我,这是一个具有朝气与活力的党组织。正如领路人吴烂漫所说,“80后”和“90后”的年轻党员有理想、有激情、有创意,他们在岗位上奉献青春,在活动中得到历练。
李周琛
用脚步拉近与群众距离
6月30日下午两点,禾城农商银行王江泾支行员工李周琛走出虹桥村口的一家面馆,与老板娘林雪珍挥手告别,这一次的拜访又有了新收获。
“这次拜访了解到夫妻俩的年收入,关系更近一步了。”李周琛还记得第一次登门时吃到的“闭门羹”,“第一次来的时候,老板娘没回答我一个问题,只说了句‘没钱’。”
李周琛却没有打退堂鼓。“要是我,第一次也会有抵触心理,毕竟还不熟悉,一些个人信息自然不好跟陌生人随便说。”李周琛说。
后来,只要中午有空,李周琛就会到这家小店吃碗面,聊聊家常。一回生二回熟,店主也慢慢消除了抵触心理。
“开了有半年时间”、“主营业务是经营小吃”、“工人有两个”、“为人老实”、“年收入10至20万元不等”……在李周琛的笔记本上,这家面馆的信息越来越丰富。
2015年春节过后,当时还是柜台综合柜员的李周琛主动申请跟随信贷员们一同深入到基层,开展走千访万、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李周琛走遍了东荷、北荷、长虹等三个村,帮助信贷员建立了800多户农户的信贷档案。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没有阻止李周琛的脚步。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末,李周琛跟着信贷员沈坚明走访东荷村的个体商户,遇到了心情焦虑的徐明云。
那时已快过年,徐明云遇到了资金周转的困难。在屋里,李周琛与徐明云长谈了一个下午,当李周琛站起身时,脚都冻僵了。
“回到行里,我们马上整理资料,最终向老徐发放了近百万元的贷款。”李周琛说,如果没有走到农户身边,就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也只有走到农户身边,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
就这样,李周琛的脚步声也留在了走访片区农户的心里。现在,只要到东荷村走访陌生农户,村主任王国英还会带着李周琛一起走访。“现在农户的收入慢慢增多了,金融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小朱在这方面又是行家。”王国英说,“村里碰到什么业务方面的问题,只要打小朱一个电话,就能顺顺利利地解决。”
一年多来,李周琛参加的走访小组已发放贷款110户,累计达2200万元,并发放金融知识宣传手册近千份,把普惠金融带到群众身边。
“我们银行推出的农产品种植业贷款、房屋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对农户都有帮助。”李周琛说,一次次的走访对他也有帮助,不仅巩固了业务知识,还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3年,李周琛入党,并进入禾城农商银行王江泾支行工作,一年后成为正式党员。从王江泾开发区分理处、纺织城市场分理处再到现在的荷花分理处,三年来,李周琛始终工作在基层一线。
“柜员直接服务广大百姓,因此业务必须过硬,当然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整沟通方式。”李周琛说,每个分理处的客户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开发区分理处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而到了纺织城那边老板就很多,所以心态和沟通方式都要不断调整,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王江泾镇到李周琛住处,每天来回要开车两小时,但在三年里的每个工作日,他都能准时到岗。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感觉累”时,李周琛说,“没有,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有这样的坚持和担当。”
【党员记者感悟】
丈量民情、拉近与群众距离,最好的办法就是走下去。除了工作时间,李周琛的不少周末也是在进村入户的路上度过的。“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多走,多到农户家中,见的面多了自然就熟悉了。”李周琛用这样的方式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职责。同样,用“脚”接地气,用“心”写新闻,也是党员记者的坚持与担当。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