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如何“高考”:需解发袒衣接受检查(图)

2017-06-13 08:21 出处: 人气: 

古代考生如何“高考”:需解发袒衣接受检查(图)

图为:黄冈考棚遗存的文庙

古代考生如何“高考”:需解发袒衣接受检查(图)

图为:汉阳贡院唯一遗存的共勉牌坊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徐颖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顥

刚刚结束的高考,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学子们挥汗如雨,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而在古代,参加科举选拔,“朝田舍,暮殿堂”,也是读书人的梦想。

湖北的黄州考棚、汉阳贡院、武昌贡院等,都是过去湖北读书人参加科考的场所。近日,记者多方采访,为您还原古代“高考”盛况。

防止夹带,里外搜身让人羞赧

今年的湖北高考,被称为最严高考。各考点均配备了身份识别仪,无线信号探测屏蔽仪等等,防止作弊保障公平。那么,在没有这些先进电子设备的古代,古人是怎么防止作弊的呢?

多年从事黄州地方志编纂的文史专家余彦文告诉记者,古代科考时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花了相当大的力气。黄州考棚是作为科考初选童生试的地方,黄州八属的黄冈、黄安、麻城、罗田、蕲水、蕲州、广济、黄梅的考生都在这里参加考试,考试通过才取得“生员”资格,可以去省里参加乡试。

即便是初选考试,也是非常严格。黄州下属八个县的考生,得由各县县官和一名主管教育的官员送到黄州考棚,在龙门处集体点名进场,以验明身份。进场时的搜身更是让很多考生羞赧。所有考生都需解发袒衣,搜及裤裆、鞋袜。严查之举,吆喝之声,让人毛骨悚然。

1300余年科考历史,连中三元仅13人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读书人先要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和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合称童生试),方可参加正式的科考,进行层层选拔。正式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取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则由皇帝或其钦定的代理人亲自主持,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到清代1300余年历史,中状元的700多人,而连中三元的仅有13人。

多年从事汉阳地方志编纂的文史专家陈国辉介绍,汉阳是唐代以后历代汉阳县、郡、军、府衙门所在地。汉阳贡院设在汉阳县学,(如今共勉街一带、武汉三中附近),在明清两代被选为乡试的考场之一。如今,汉阳贡院唯一遗存“共勉牌坊”仍屹立在汉阳阳新路东南的居民小区内。牌坊有6根立柱,每根立柱顶端均有一座石雕坐狮。记者来到该小区,小区居民大多都知道这座牌坊,是与科考有关的文物。

陈国辉说,据汉阳旧志记载,曾有“汉阳科第甲三楚”的说法,在清代汉阳出过两个相国,一位是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生吴正治,一位是道光年间体仁阁大学士叶名琛。

但高中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充当了炮灰。余彦文介绍,有的考生从幼童考到耄耋,到百岁才得进士。最典型的例子,广东顺德一名考生黄章,40岁才取得县学生员,80岁选岁贡,康熙三十八年,他已百岁还不远千里到京城会试,入场时自书“百岁观场”灯笼,让他的曾孙举着灯笼给他照路。广东考生谢启祚,在乾隆六十年,以99岁高龄会试京城,才得授国子监司业衔。

主要考“诗赋”和“策论”,考生得胸怀天下

现代高考考试科目很多,而古代科考都考些什么?余彦文告诉记者,主要考“诗赋”和“策论”,诗赋考察考生的文学功底,策论考察考生对治理国家的计策。

因为在古代科考试卷也是绝密的,考完就由政府统一处理,留传下来的试卷很少。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份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让后人得以目睹科考题目和状元答题风采。这份答卷有19折册页,书写的全是1厘米见方的工整小楷,共2460字。从试卷能看出,当时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而赵秉忠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包括大兴教育、强军固本、惩治贪腐、广开言路、消除积怨、安定民心等具体建议措施,至今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