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齐文化博物馆记录文物修复师的风采

2017-06-27 12:53 出处: 人气: 

  “匠”是一门生活的手艺,而“匠人”则是拥有这门手艺的人。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7日,鲁中晨报记者走进临淄齐文化博物馆,用相机记录了两位文物修复师的工作状态。

记者走进齐文化博物馆记录文物修复师的风采

  齐炳学和王昭经常在一块交流,新老观点的碰撞为修复好文物提供了保障。

记者走进齐文化博物馆记录文物修复师的风采

  69岁的齐炳学是临淄齐文化博物馆的一名文物修复师。他从1965年跟着师傅学习古城钻探工作,并喜欢上了修复文物的行当。做文物修复工作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有时候为了修复一件文物一坐就是一上午,其间不喝水不上厕所,专注度可想而知。

  齐师傅告诉记者,一件需要修复的文物往往要重复很多次,用特殊材料粘上后还可以取下来,需要极大的耐心。比如文物的器形、角度要逼真,需要补的地方用石膏补好,要保持本体面貌的一致性,就是行内说的“修旧如旧”。

  “例如做旧工艺,看似很简单的涂涂画画,其实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智慧的。要想让修复的文物和刚出土的文物一样,我们要考虑文物的年代性,以及文物本身的质地,这也决定了需要在文物上面涂抹什么样的颜色,一笔一笔,一层一层,让历史复原,让文物说话。”齐师傅介绍。

  没错,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下笔,都是对历史的负责,对匠人精神的完美诠释。

  而另一名文物修复师王昭,1988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熟悉他的人都称他为“王大拿”,因为大学他学的是文物修复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来到临淄齐文化博物馆当起了文物修复师,成为一名文物修复的“大拿”。

  “文物修复需要安静、细致和耐性,在这么多年的学习过程当中,我在工作的同时,工作也改变了我。”王昭说。生活中他是一个耐心细致的人,就像修复文物一样,喜欢聚精会神地完成一项事务,让每件事情都达到心中的目标才肯罢手,这也塑造了他低调沉稳的性格,与他的工作一样,给人安心、放心的感觉。

  当然,齐文化博物馆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匠人,把精力倾注到眼前的文物中,刀尖下他们凝神聚力,笔刷前他们专注极致,他们透过双手不断地锤炼、磨砺,为的是对技艺和品质的至高追求,更是对“心”的历练。在如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学习这种匠人精神,匠人文化也需要记录和传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