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记者风采】杨康:我要成长
歌曲《十二楼》里唱到“日子像是道灰墙,骂它也没有回响”,你说你很喜欢这句,然后便歪举着头,迎着阳光说写专访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写上。整首歌里,充斥着缓慢而慵懒的沙哑旋律,略带着些许颓废的色彩,然而总有人会听到歌者想要在灰色的墙上努力涂满缤纷色彩的无声呐喊。
摄影:马旭
泪水在身「影」里堙没
“因为都是一家人,没必要分得那么清,能帮大家的就尽量帮!”他大二被迫“晋级”为“学长”,在大一的记者们进入新闻中心记者团记者实习期的时候,作为“师傅”,他没少替学弟学妹们挨新闻中心副主任彭老师的“说”,要么是角度不对,要么是抓拍出来的效果不好,又要么是没有和采编部的记者配合好,等等这类问题,彭老师在一边强调,他便站在一边耐心地听着,并频频点头称是。每一次彭老师说完,都要拍拍他消瘦的肩头,再一次叮咛一定要让大家知道问题在哪里,不要总犯同样的错误,作为学校优秀的学生记者,要有过硬的技术才可以。
他告诉我们,能遇到彭老师是一种福气。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彭老师都给予了他积极的影响,即便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他得到的是批评、指正,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些都会成为促使他成长的助推力,而他前进的步伐,恰好需要这些助推力。
杨康的爷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记者,一提到他的爷爷,他眼中的敬意和思念在不经意间便流露出来。虽然有好的资源“可供使用”,他却是在高中毕业后才算“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了相机,拿着爷爷的这件宝贝——胶卷型老式相机,本想着拍几张照片试试手,可他老人家压根儿就没这意思,没过多长时间就接过他手里的相机,用布擦拭后小心翼翼地装进了相机包。他没有丝毫摄影功底,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心中的信仰,就选择报名了新闻中心记者团的摄影记者。
记得自己的第一次活动,因为极度紧张,早早去了现场,却在拿起相机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直愣愣地举着,“杵”在台上对着领导们一阵猛拍;最后是当时的摄影部主任曲竞优把他拉下了台,“老大”曲竞优没有说什么,他自己心里却很不是滋味,默默地从心底告诉自己要好好加油,学好技术,拍好照片。每次开会,他都会把彭老师和学长学姐们反复强调的东西一笔一划记下来,然后自己慢慢消化,在出活动的时候不断回想开会中强调的要点,一心想着要怎么样才能把第一手的照片拍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就逐渐积累了下来,出现场拍照片,什么样的场合需要什么样的照片,需要有哪些角度,他心里自然就有了底,大家都说他再也不是那个端着相机一气乱拍的小孩儿了。说他是“小孩儿”,确实不假,可在工作上,他又严肃得出奇,像个职场“大哥”,他总对小自己一届的记者们说,第一手的照片最重要,现场拍好,后期就不用再怎么改了,省时又省力,没事儿多下下功夫就好了。
工作的时候,因为不希望看到别人不开心,因为想到了当初在实习期的自己,所以就尽力把能咽的苦水往自己的肚子里咽,把能自己扛的苦累交给自己扛。从摄影部主任到新闻中心记者团的副团长,他始终像一个大哥哥,在时时刻刻袒护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也许我比别人多了那么一点的心理承受能力”,听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记者突然有种想哭的伤感,其实,所谓的承受力,所谓的责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担负起来的,在他平时看似大大咧咧、乐观开朗的外表下,是对这份摄影工作的无比热爱和执着。
在他心里,新闻中心,就是一个在大学里的家,在这里,感情,比什么都重要。
笑容在阳「光」下灿烂
午后的阳光,柔柔地洒下,带来一片暖意。去办公室值班,推开门的刹那,经常有泡面的味道扑鼻而来,气味环绕的整间屋子里:或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电脑前,带着盯得通红的双眼,整理拍回来的照片;或见他一下子从椅子上站起来,匆忙将桌上的垃圾收拾在一起,疾步扔进垃圾桶……然后,就听到他说,怎么来得这么早啊。如果见你没有和他聊下去的意思,他便继续回到椅子上,回到工作的世界里,就这么安安静静的,静得只留他一下一下点鼠标、敲键盘的声音。
因为每星期没有多少节课,所以他有很多时间“泡”在办公室里,这样一来,要做的事情自然就会变多。贴报纸在无形中成了他每天要做的一项工作。每天中午,拿着取回来的报纸,带上一大串钥匙,风风火火地走出行政楼遮挡下的阴凉。冬季里,中午被暖洋洋地晒着还好,可一旦遇上下大雪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厚厚的积雪封锁了橱窗,只能用手把雪拍下来;最怕的是刮大风,而处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呼和浩特,又有几天是没有风的?按不住的报纸随风翩翩起舞,他便在狭窄的空间里弓着腰,一回又一回,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磁铁固定吸附在上面。偶尔上午值班的小伙伴忘记取报纸,他就得赶忙去把报纸取回来,回来分好,然后再出去贴,两次折返于同一条路,路上的风景始终如一的美。
对于工作,他绝不含糊。在多方助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他的摄影技术也越来越好,渐渐的,看东西的视角也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了。看电影的时候,面对一些引人入胜的镜头,会很认真地静下心来去想那些好的镜头是怎么拍的,是在什么角度拍的;在花开正好的校园里散步的时候,会不由地想去按按快门,听那一声“咔嚓”……
他一直坚信摄影的技术和天赋同等重要,没有基本的、过硬的技术不行,没有相关的天赋、感觉也不行,必须得有一种确切角度的感觉。而天赋和技术,都是在磨练里得来的。有好多次,他在晨光熹微里背着相机出发,在日暮黄昏中背着相机回来。一天连着出四个活动,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工作了一整天只喝了一碗冷汤”,他喝的是东西南北风杂烩的汤。有时候会觉得再走下去就得变残废了,但肩上的任务和职责支撑着、也促使着他必须要继续往前走。端着相机的手一阵阵地发酸、发痛,无奈却也只能甩甩胳膊,压压手指,按下那个小小的快门,定格那些值得纪念的场面。
“金马杯”的现场,他原本已经拍完打算返回,从舞台前路过,猛然一个动作闯入眼睑,他赶忙立定,转身,下蹲,握稳相机,稳稳地按下快门,姑娘们娇俏玲珑的面部表情,温而有劲的肢体动作,跃然呈现。
不论工作多忙多累,他总把自己阳光、乐观的一面展现出来,在一起相处时,你会觉得他很多时候活脱脱的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稚气未脱的脸庞,真心灿烂的笑容,以及那副略显清瘦的身板,说话的时候,带着一些东北口音,有些字词儿甚至会有点娃娃音。他总是和你各种聊,有数不清的话题,开玩笑也好,拿一个人开涮也罢,没有刻意的准备,随时随地的,你都能感受到他所带来的那份快乐。
作为一个拍新闻照片的学生记者,闲暇时他喜欢拍各种文艺类照片,与他的学生工作既有关也无关:绚丽旋转的光圈,迎风而飞的风筝,雨后密布的云彩,静静站立的自己,不经意间的回眸,悄然盛开的花朵……
也许直到现在这座城市依然没有他预想的那样好,但是在这个城市的一个角落,有他的眷恋,他的成长足迹,以及他所取得的那份荣誉。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投机的朋友,有了一份自己喜欢做的事,在生活带来的每一天的前进脚步里,渐渐堙没了第一次下火车时的失落感。他在网上买了一把超级大的伞,笑说大伞一开,就能把中心的人都囊括进来。
他一直在努力地让自己适应、改变。当繁重的工作堆在面前,让他感到疲惫时,点开《十二楼》,这首歌,总陪着他度过一分又一分,一秒又一秒,最后,迎着新的阳光,整装待发。
现在的他,已然离开,不再长时间地拿着相机去拍照,健身成了他生活里面重要的一部分,喝蛋白粉增肌,跑步,练杠铃、哑铃,按时吃饭,增加饭量,尽量多地去找不同的事情做。他说,在大三的这个寒假里,想了许多事,也想明白了一些,意识到自己要开始为将来多做打算,好好健身,把自己练得强壮一点、结实一些。未来的路还很长,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有人说,在泪水中浸泡过的微笑最灿烂,我们无法去给一首歌下定义,不同的人听它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好像我们永远无法去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因为在他心里,总会留有一个地方,别人走不进去,自己走不出来。但我们知道,在这个光与影的世界里,他一直在成长。而且,从未停止……
后记:对杨康的采访持续了好久,总感觉得到的信息太少太少,甚至还有点儿大众化的韵味,然而,时间一久,等到所有的东西都沉淀下来,突然明白,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光是他所呈现出来的,就值得去细细品味,其中的五彩斑斓,是你所没有的。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
摄影作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