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

2016-05-18 15:01 出处: 人气: 

  火红灯笼高高挂

  秀出村民新风采

  ■本报记者 程丽娜

  

  走进藁城区屯头村,仿佛来到一个灯笼的世界。这远近闻名的“灯笼村”,到处都挂满了火红的灯笼。走街串巷,几乎每个村民都在忙着加工制作灯笼,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着30多年制作经验的灯笼工匠白军平也不例外。

  “这两天得赶制出20个直径3米的大灯笼,客户要得比较急。”说话间,白军平的手始终没闲着。只见他右手拿着线轴快速在灯笼的钢架上穿梭,刚刚还松弛的钢条就被固定得结实牢固。白军平告诉记者,灯笼不论大小,制作工序都是一样的。箍灯座、制骨架、套灯衣、贴云花……制作灯笼的工序有十几道,工匠们也是各有所长,分工协作。他现在所做的就是固定钢架,因为这批灯笼个头较大,容易被大风吹得变形,因此钢架必须要加以固定。“别小看这一圈圈的白线,有了相互间的牵制,钢架就稳固多了。”白军平说,固定灯架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每两根骨架间的线长要均匀一致,每一道线圈都必须是一个以灯座为中心的正圆。

  掌握好要领后,记者也拿起线轴干了起来。缠、绕、打结,经过一番战斗之后,白线虽然绑在了骨架上,但整条线就像毛毛虫一样七扭八歪的。“没事,熟练了就好。”白军平告诉记者,在屯头村,家家户户都制作灯笼,每个村民都会做灯笼,即便是外地嫁进来的媳妇时间久了也会成为行家。

  近一个小时后,记者终于将骨架固定完毕。下一步,就是套灯衣了。虽然灯衣是加工好的成品,但把它规整地套在骨架上并不容易。“一手抓住灯衣的两个角,另一个手把骨架撑开,当骨架撑开一定程度时松开灯衣就行了。”白军平说得简单,可灯衣却被记者穿成了“斜肩装”。多次尝试之后,记者手中的灯笼有了雏形。白军平递给记者一管特质胶水棒,胶棒上还有配备着金色丝带圈。“这一步叫捋金条,就是把金丝带按照骨架的位置粘贴上去。”白军平进行示范之后,记者也像模像样地做了起来,和前两道工序相比,捋金条似乎容易多了。看到记者得心应手,白军平又打开了话匣子。原来,捋金条的工具经过了改良,刷胶和贴丝带的工序可以一步完成。最早的时候,丝带是由一张金彩纸刻制成的,匠人需要先把一条条的丝带拆分开,刷胶后再一条条的粘上去。“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了工具的帮忙,捋金条方便多了。”白军平说。

  金条捋完后,只需要给灯笼贴上云花,缠上须子和金边就大功告成了。“终于完工了!”两个小时后,记者拿着亲手做的灯笼爱不释手。白军平告诉记者,现在做灯笼要比早先最传统的制作工艺简单多了。骨架和灯座都是铁质的,灯衣也是加工好的成品。而最传统的灯笼都是竹制骨架,匠人们需要一根一根的劈竹条,并且要在每根竹条上手工钻眼。“手艺也得与时俱进啊,重要的是,咱们的传统文化没丢。”白军平说,每年进入腊月,订单就应接不暇,匠人们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他们村的灯笼还通过网络,销往国内外。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屯头村的宫灯品种也在不断翻新,如今已达到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我们村靠灯笼出了名,也靠灯笼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白军平乐呵呵地说。

  采访时间:1月20日9:00—12:00

  采访地点:藁城区屯头村

  采访对象:灯笼工匠白军平

  采访手记

  

  灯笼红,年味浓。春节挂灯笼早已是家家户户迎新春的惯例和习俗。在记者儿时的记忆中,一群小孩打着灯笼走街串巷嬉戏玩耍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火红的灯笼不仅寄托着人们的期许,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这次,带着愉悦的心情,记者来到了屯头村。和白军平接触后,记者才知道,每一个灯笼背后还饱含着匠人们的辛苦和痴爱。他们制作的不光是灯笼,更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看到中国的传统工艺走出国门,白军平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