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五四”专辑:用创业创新彰显青春风采
“五四”专辑:用创业创新彰显青春风采
编者按: 青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丽的风景,是一个时代最醒目的标记,更是推动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蓬勃动力。鲜花盛开的五月,青年人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在这个强调创业创新的日子里,本报采访了多位青年才俊,用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彰显当代青年的风采。
姚志豪:投身光热梦想
■本报见习记者 张晴丹 记者 彭科峰
得知姚志豪决定放弃在中科院的稳定工作自己创业时,身边所有人都用吃惊的眼光看着他。那一年,姚志豪还不到30岁。 姚志豪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在国内最早从事,也是最早毕业的一批光热发电领域博士之一。
从研究生院毕业之后,姚志豪在中科院电工所工作了3年,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光热发电科研计划。
而今,他已是国内知名的光热电站总体设计及系统集成方向研究专家、首航节能光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航光热”)创始人。目前,由首航光热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并由其母公司首航节能集团投资的亚洲第一座、全球第三座可24小时不间断发电的10MW塔式电站正在甘肃敦煌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将投产发电。在姚志豪的带领下,首航光热已迅速成长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同时掌握光热发电领域两种主要路线的公司,并已全方位进军海外市场,由此大大缩短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光热发电产业链上的差距。
“2015年,我们将全面启动推进实施西部‘光热三峡’倡议计划。由首航光热公司牵头,联合多家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在新疆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及青海西北部打造一个千万千瓦级的大型光热发电产业基地。”姚志豪说。
该基地的建成,不仅能为“西电东输”提供稳定可靠的高品质清洁电力,而且能有效促进当地更多光伏及风电的并网消纳,更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实业产业链支撑。
姚志豪很清楚实施这个计划的难度有多大,就像十年前他初入光热发电行业时一样,那时候他找不到一篇中文光热文献,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未来更是充满了未知。
谈到“五四”精神,“80后”的姚志豪认为其在当代的典型体现就是青年人勇于担当、敢于突破的“创业精神”。
他说,创业精神能激励青年强大,使青年能更深刻地体会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需求,与国家的步伐,与民族的复兴是如何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强大的青年,才能更坚定地实践“科学”,才能更有力地维护“民主”。
李学龙: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凌晨一两点入睡,清晨7点即起,基本没假期……这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研究员李学龙每天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不到30岁便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终身教职,35岁入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李学龙在图像检索等领域的成就毋庸置疑。他在国际上较早研究视觉信息的“张量”分析,提出的理论引起国际同行关注并在相关领域得以成功应用,在图像检索等问题上也做出一系列引起国际关注的工作。
2009年,李学龙在国外事业风生水起时全职回国,后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他说:“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只是很小的人物,设定过大的目标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把手边点滴科研工作做好,逐渐积累,才真正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实实在在地为祖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李学龙坦言,自己尊敬和钦佩每一位在科学、技术和工程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也包括自己的同事甚至学生们。他很推崇牛顿的一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每个人此刻的工作和努力,都可能是科技史上未来不可或缺的一块砖。”李学龙说。李学龙很欣赏在伦敦工作时的院长和其他几位教授,他们或许不在世界著名学者之列,但其办公室中的植物和乐器,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甚至熨得妥贴的衬衫,用了几十年的公文包和皮夹,都让人意识到,搞科研也可以很有气质。
“做科研工作,发布SCI论文当然重要。但同时,研究也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要培育面向具体应用需求和成果转化的科研竞争力。”李学龙说。(崔雪芹)
张建玲:
“爱”“拼”才会赢
■本报记者 甘晓 实习生 张奇漪
一个春日的下午,摆满各色试剂和瓶瓶罐罐的化学实验室内,一个年轻的姑娘身着白大褂在这里来回穿梭。她就是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张建玲。
2000年,张建玲报考了中科院化学所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绿色化学专家韩布兴从事绿色溶剂方面的研究。
在老师和同学们看来,张建玲是一个“实验狂人”。 上研究生时,有一天,实验室的老师都下班了,张建玲做完实验出门时发现,实验楼的门已经被锁上了。“我因为实验忘记了时间。”她说,“只好趴在门口等有人路过给我开门。”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她曾经72小时连续工作、未合一下眼;她曾在脚严重扭伤的情况下,忍着剧痛坚持实验;有一次,她骑车到外单位送样品测试的路上下起了大雨,为了保证样品不受潮,她用雨披把实验样品包裹得严严实实,而自己却被淋了个精湿。
张建玲说:“我特别爱科研,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正是因为这份“爱”,才让她如此“拼”。
多年来,张建玲一直从事绿色溶剂中分子有序组装的研究。正是对科研的“爱”和“拼”使张建玲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今,她已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9次获得化学所青年科学奖……
“绿色溶剂不仅为分子有序组装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有一系列重要的科学难题亟待研究解决。”张建玲渴望,在科学研究中追寻自己的青春梦想,实现自己的社会担当。
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希望自己能做出更多原创性、引领式的成果。”
码特·斯科特:让人们更加时尚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微软大厦二楼的创业加速器会议室中,戴着无框眼镜的码特·斯科特(Matt Scott)提着一个红色的女士单肩包慢步走到会议室桌前,在记者诧异的目光中,他从包里掏出了仿真鱼、柿子椒、香蕉以及图案各异的T恤。
这位32岁的码隆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准备给记者“秀”一下他的产品小样——StyleAI应用程序。他用手机随手给一件T恤拍了照,该软件立即就搜索出与这款T恤类似的潮人时尚着装图片;而对于非服装类的物品,它也能迅速作出分辨。
“StyleAI可以浏览搜索到的数百万张时尚街拍人士的照片,并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取图片。”斯科特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视觉大数据’转化成‘大时尚知识’,帮助人们变得更加时尚!”
斯科特曾在微软工作了10年,比尔·盖茨曾称他是“微软第一工程师”。然而,为了寻找血液中新的兴奋点,他决定与曾经的同事黄鼎龙走出微软,携手创业,打造出全球首款具备时尚品味的人工智能软件。
“一开始确实非常艰难,只有我、鼎龙和我们遥远的梦想。”从微软高级别、薪水丰厚的职位过渡到没有薪水的创业者,经济压力首当其冲。同时,因为没有办公室,他们只能在家或咖啡店办公。
然而,梦想却给他们注入了热情。“让看似科幻小说般的梦想变成现实,变成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产品,这个梦想足以让我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光。”斯科特说。
同时,压力推动他们迅速成长。在2014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们的参赛项目在数千个团队中勇夺全国第二名。随后,另外一件好事降临了,微软接受他们进驻微软创投加速器项目,这让他们终于有了相对固定的办公地点。
如今,码隆科技已经获得首轮融资,有了让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的资源。
斯科特表示,将尽快让Style AI软件与首批用户——中国年轻女性见面。关于未来,他表示,码隆的目标是:“通过创造未来,为数百万人创造价值。”
乔丹:创业是种生活状态
■本报记者 倪思洁
走进北京邮电大学校园南门,直走,左拐,再直走,再左拐,就能看见一个咖啡馆——“零壹时光”。这是个以咖啡馆为形式的创业孵化器,上下两层,共700平方米。
每天早晨9点,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留着一撮颇带“文艺范”的小胡子的东北大个子会准时走进这间咖啡馆。这个人,就是这个咖啡馆的CEO乔丹。
拉开咖啡馆的玻璃门,乔丹需要穿过一条通往前台的过道。像大多数创业主题咖啡馆一样,这条过道被琳琅满目的互联网创新项目海报装饰得花花绿绿,微量网、火星派、稀客……大部分项目的创始人都是北邮的学生。
2007年,乔丹从英国留学归国入职华为,负责北欧市场开拓。到2014年离开华为时,北欧市场用户从5万升到16万,乔丹也被提拔为华为北欧市场部主管。
“有人说‘离开华为这个平台,你就什么都不是’,我当时受到了刺激。”2014年,在还没有想好下一步规划的情况下,乔丹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
离职后,乔丹加入了由北邮教授纪阳等人倡议众筹出来的咖啡馆,开始了自己的别样人生。这时候,“零壹时光”还只是个未经发育的胚胎。
每天,一直到下午6点多,如果没有意外情况,乔丹都会待在咖啡馆。在孕育“零壹时光”的日子里,想在6点多下班回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很多,我是这里最大的服务员。”回忆起早期的路,乔丹笑着说。
将“零壹时光”从无人管理、一盘散沙,带到现在常驻项目10多个,共孵化30多项创业项目,并得到中关村管委会的资金支持,乔丹花费的不只是时间。“我每天都在思考未来‘零壹时光’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乔丹说。
如今,咖啡馆已经能够为创业者提供行业交流、创业指导、创业路演、小型团队办公、人才对接、产品设计、投融资对接等多种类型的创业服务。
乔丹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还要借助“北邮系”校友力量,把这种依托于咖啡馆的创业孵化器平台推到国际上去,同时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并加强与大型私营、国有企业合作拓展孵化器的服务空间。
乔丹向记者感慨:“创业就像打游戏,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只是一种经历和一种生活状态。”这个3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里贴着这样的标语:“梦想,从这里开始。”
创业:理性的冒险
■本报记者 倪思洁
身穿蓝色格子衬衫、牛仔裤,戴着蓝黄色边框的眼镜,蹬着黄色运动鞋。初见刘统一,人们想不到,这个看起来学生气十足的小伙子是一个拥有近16万用户的APP创始人。
没错,他确实还是个学生,是提前修完学分的北大金融系二年级在读研究生。同时,他也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互联网创业者。
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刘统一忙活到3点才睡下。这是大多数正在创业的年轻人的入睡时间。
早晨起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一查“达客旅行”APP的用户数量。15.7万了,今天晚上一定能达到15.8万。”刘统一拾掇好自己,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年前,这个学生物出身的金融系在读硕士做了一款送货上门的在线水果店,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尝试做可用于在线寻找驴友的旅游APP。
同样对创业充满激情的,还有从北航软件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吕云。这个有着海外留学经历,即将拿到美国绿卡的年轻人,躺在大洋彼岸的床上反复权衡了两天,终于收拾起行李和梦想,踏上了回国创业的归途。“现在,我过着最苦逼的生活,但却最开心。”吕云的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创业青年的心声。
“年轻人创业,最不缺的就是干劲、激情,要拿出董存瑞炸碉堡的气魄来。”刘统一时常自信地呼喊,“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即便如此,他也经常感慨:“我们缺的不是干劲,是经验。”
经验,对于年轻的创业人来说,是再宝贵不过的稀缺资源。而正因如此,老师,成了青年创业的一股重要的支撑力。作为青年创业的导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纪阳自己就是个充满激情的人。不过在他看来,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创业者”。
“我并不知道创业成功是怎么做到的,但我知道失败是怎么回事。我的任务就是带着他们绕过这些‘坑’。”纪阳说。
即便是创业导师,也并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创业。“我一直鼓励学生去创业、去冒险,但同时我也一直强调‘理性的冒险’,因为90%的人不适合创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说。
2011年,北航软件学院成立了创新创意创业中心,帮助学生创业,同时还与企业合建孵化器、设立投资基金。不过,这个学院还有一门特殊的课程——“不创业教育”。
“依托慧科教育的平台,我们开设了一些启蒙课程,通过性格评测、模型演练、路演等让同学们自己考量,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性格、技术储备以及经验并不适合创业,我们更鼓励他们去就业。”北航软件学院兼职导师、慧科教育创始人兼CEO方业昌说。
科学时评
让创新与激情点亮青春
■钟科平
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已经从“高速增长”变为“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
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向来是青年一代的鲜明特质。更何况,青年正值充满创造激情的大好时光,处在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欲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让青年成为最具创造力的群体。
创新于青年,是优势,也是责任。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更多地表现为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竞争。国家整体创新水平取决于青年的整体创新水平,当代青年的整体创新水平事关国家未来发展、事关民族生死存亡。如果青年创新水平低下,在当今世界上,我们就只能处于“跟随”的状态,无法实现“并行”甚至是“领跑”。只有青年创新水平整体上扬,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青春是美好的,但青春也是稍纵即逝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习近平总书记也告诫青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因此,当青春撞上科学、梦想融入创新的时候,切不可辜负青春与梦想,并当细心呵护创新的激情。唯有如此,才能将青春诠释成人生中最精彩纷呈的一个故事,做到青春无悔。
事实上,源于古拉丁语的“创新”有三个含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既可以是创造,即从无到有,也可以是修订、完善和改变。但不论是创造、完善还是改变,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责任的一股力量。小创新也会有大景致和大作为,切莫因小而不为。百年前,梁启超就期待中国的青年能够做到“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如今,肩负着创新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必将以理想、信念、坚持、激情和无所畏惧的勇气点亮自己的无悔青春,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最绚烂的光芒。
《中国科学报》 (2015-05-04 第1版 要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