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获奖者风采录】万远廉:盘活“残局” 挽回生机
【编者按】近期,北京大学多个单位和个人受到了国家和北京市的表彰。5月21日,学校召开了校领导与近期受表彰师生代表座谈会,对获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并通过座谈交流在全校推广先进经验。会上,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表示: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大力推广受表彰师生的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和先锋作用。全校师生应奋勇争先,为实现北大梦添砖加瓦,为实现北京大学“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最终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本网特采编了一组通讯,以展现这些获表彰单位和个人的风采,激励带动全校师生奋发有为,再立新功。
万远廉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2012年度“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称号。
他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外科医生,面对复发直肠癌这一世界性难题,在国内首次采用全盆腔脏器切除术,连续24小时鏖战,让身处绝望中的患者重获生机。
他是一个以手术风格“稳健、细腻”闻名的外科“一把刀”,完成的盆腔脏器切除手术总例数位居全国之首。
永不放弃,精益求精,处变不惊,他用手术刀披荆斩棘,在收拾“残局”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手术奇迹。他说,拿起手术刀,就是拿起责任和担当,是责任和良心让自己为每一台手术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从病人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责任”
虽然已经过去了23年,万远廉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做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时的情景。
患者是河南省郑州市一家灯泡厂的厂长,因患直肠癌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术后复发,患者多方求治,得到的答复都是:病情严重,已不能手术,回家等着吧。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来到了北大医院。
万远廉检查后发现,肿瘤已侵犯到患者的膀胱等盆腔内的器官,但整体来看,病变范围还局限在盆腔内。从理论上讲,如果把盆腔内的膀胱、前列腺、尿道等有病灶的脏器全都切除掉,患者还有生的希望。
他的这一想法招来的是一片反对之声。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的手术毫无胜算。
复发直肠癌再次手术是一个令外科医生“谈虎色变”的难题。因为手术难度极大、风险太高。在手术视野只有碗口大小、纵深近10厘米、血管十分丰富的盆腔部位手术,医生操作起来就好比是在“掏隧道”,困难可想而知。更棘手的是,之前在盆腔所进行的手术及放疗、化疗都会带来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粘连,加上复发的肿瘤组织肆意生长,常常会侵袭正常组织、脏器和大血管、神经等,手术中极易发生致命的大出血。
当时,国外用“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来治疗复发直肠癌的病例报告屈指可数,国内更是一片空白。对于这种较为“残酷”的手术,业界也有不同声音,因为术后病人要永久性地依靠两个造口进行排尿和排便。
尽管如此,万远廉还是想“搏一把”,因为这是减轻病人痛苦和延长病人生命最有效的、也是最主要的根治方法。
通过深入交流,时任北大医院副院长尤玉才站到了万远廉一边,普外科老主任、著名外科专家李通也力挺万远廉,并亲自上阵指导手术。在持续近24个小时的鏖战后,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原以为已走到尽头的生命又延续了3年多。
回忆起曾经面临的层层压力,万远廉一派云淡风轻:“从病人期盼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即使手术只有1%的希望,我也会作出全部的努力。”
成功完成国内第一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后,万远廉和同事们一起,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引进国外术前分期概念并进行改良,优化手术病例选择,同时配合放化疗,疗效不断提高。20多年来,北大医院普通外科成功开展了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200余例。
长期以来,大多数复发直肠癌病人往往被医生告知无法再进行手术,而只能采取放疗、化疗等疗效欠佳的保守治疗,其生存期平均只有8个月,而且还得忍受肿瘤引起的疼痛、排尿困难、出血、下肢浮肿等痛苦。而经万远廉“收拾残局”后,许多处于绝望的直肠癌及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重获新生,其中近30%的患者从以前的生存期平均只有8个月提高到术后5年。
北京一家科研单位的博士生导师李先生患直肠癌后,做了直肠癌保肛手术。半年后,李先生直肠癌复发,肿瘤压迫膀胱导致排尿困难,使得他尽量控制自己少喝水,而肿瘤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靠吃止疼药止痛。在找了两家著名的专科医院都无法手术后,他带着一线希望慕名来到了北大医院:“只要让我多活两年,把学生带出来,我就心安了。”
万远廉亲自为李先生实施了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出血很少,术前备血2000毫升,术中仅用了800毫升。手术的成功,让李先生此前所遭受的痛苦一扫而空。谈起自己治病的经过,他激动地说:“这么好的医生,为什么我没有早一天知道!”
“再坚持一下就可能为患者找到生机”
轮到万远廉做手术时,手术室常常是“人满为患”,进修大夫、年轻后学都希望能近距离地“跟师学艺”。
在血管分布十分丰富的盆腔里“扫荡”肿瘤细胞,就好像是“在瓷器店里打老鼠”,稍不留意就可能造成大出血。在遇到百般努力仍难以切除干净的肿瘤,助手们会说,差不多就到这儿吧。可万远廉总是左看看、右看看后说,再试试吧。这是万远廉面临高难度的手术时最常说的一句话。5分钟、10分钟、30分钟,万远廉手持手术刀小心翼翼向前“挺进”,常常突然就豁然开朗、峰回路转。
他的这种“坚持”常常让助手们“吃不消”。万远廉的大弟子、北大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吴涛说,赶上大手术连续站上十几个小时,年轻人都感到腰酸腿痛了,年逾六旬的老师还跟没事似的。万远廉说,手术时精神高度集中,心里想的就一件事——怎么才能把肿瘤切下来,所以是感觉不到累的。“医生手底下松一松,机会可能就放弃了,但有时多坚持一下,也许就能为患者找到生机。”正是万远廉的这种不放弃,让许多患者有了重生的喜悦。
连续15个小时的奋战后,来自四川成都的患者侯女士盆腔内一个直径32厘米、重达3000多克的巨大平滑肌肉瘤被万远廉成功切除。术后第4天已能下地活动的她激动地说:“这是我3个月以来第一次下地走路!”
3个月前,侯女士已在当地大医院进行过一次手术,但由于肿瘤瘤体很大,紧临盆腔大血管,术中发生大出血,当地医院无法切除肿瘤。等到她来到北大医院时已不能行走。CT片显示,肿瘤完全占据整个盆腔及下腹部,并侵犯盆腔所有脏器及大血管、双侧输尿管,导致严重的双肾积水,肾功能也严重受损。面对这样一名被迫放弃手术的病人,万远廉反复斟酌后认为,只要准备充分,肿瘤还是有切除希望的!手术从当天早上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他为患者做了盆腔肿瘤、膀胱、直肠、肛门、尿道、双侧输尿管下段、末端回肠联合切除的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切除肿瘤后,又为患者做了回肠代膀胱和乙状结肠永久性造瘘,患者非常满意。
北京市怀柔区的孙大爷因腹腔巨大脂肪肉瘤入院时,腹大如鼓、呼吸困难、极度消瘦,生命危在旦夕。又是一场持续近一天的手术,万远廉成功摘除患者腹腔内重达37斤的巨大肿瘤,切下来的瘤子装了两大桶。脂肪肉瘤复发率极高,孙大爷也未能幸免。连续5年,每年复发后,孙大爷都毫不犹豫地找万远廉做手术。手术每多一次,难度就增加一层。在“难上加难”的手术接力中,孙大爷的生命又延续了近6年。
有时,连患者自己都已经不抱希望了,万远廉却还依然坚守着永不放弃的信念。2010年新春,一封患者的感谢信被呈送到了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的手中。写信人叫杨莉,是一位正在北大医院做化疗的肿瘤患者。在这封长达6页纸的信中,杨莉满怀感激地说道:“如果没有北大医院万远廉主任和他的团队,也许我在这渺茫的情况之下,已寻找了临终关怀之处……感谢万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09年,当得知自己患有腹部巨大恶性肿瘤时,杨莉万念俱灰。她的女儿却不甘心,拿着她的CT片去全市各大医院联系,终于找到了北大医院。“那时候,我已经进流食数日,人非常脆弱,对于手术能否成功,我不抱任何幻想,执意不肯再挨一刀。”杨莉说,是北大医院医生尊重科学、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医学态度,让自己“愿意把生命交给他们”。手术由万远廉和姜勇主治医生一起完成,一个重达17.8斤重的胃间质瘤被成功切除。
“只有把经典的手术做好、做精,才能把复杂的、疑难的手术做好”
在北大医院,万远廉是公认的外科“一把刀”,也是外科“救火员”,重大手术中遇到棘手难题、术中突发深部大出血等紧要关头,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找万大夫来看看。
2004年,万远廉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随即在医院心外科接受了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就在他术后住院期间,普外科汪欣大夫主刀做了一位胃癌复发患者的肿瘤切除手术。手术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由于组织粘连极其严重,手术进展艰难,直到晚上10点肿瘤仍没能完全拿掉,汪欣终于决定“请万大夫来看看”。躺在病床上正准备休息的万远廉接到电话,二话没说,穿着病号服就赶往了手术室。手术最终顺利完成。
事后,汪大夫心里总感到过意不去,毕竟万主任刚做完开胸手术,还是个病人。可万远廉却笑着说,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万远廉的家离医院很近,但他待在家里的时间却不多。常常在半夜,万远廉会被医院打来的电话惊醒,碰上需紧急抢救病人的事,他从不推脱。他说,做医生,这是你的责任。可是在家里,万远廉说,“我就是个百事不管的甩手掌柜,家里全靠我妻子。”他曾经希望两个儿子学医,但没能如愿,孩子们认为当医生太累,整天不着家。
这么一个不时被叫去“救场”的万远廉,年轻时却有一个别号:“慢大夫”。这是医院手术室的护士们背地里给他起的,因为但凡万大夫做手术,总比别人拖的时间长,连累她们晚下班。
回忆初拿手术刀的情形,万远廉说,自己总想着通过每台手术进一步熟悉每一块骨骼和肌肉的分布,以及每一条血管、神经的走向,而不是刻意追求速度,并做到看清解剖关系才下刀。“高难度的手术要求主刀医生对于任何一个器官以及器官之间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都要相当熟悉。只有把经典的手术做好、做精,才能把复杂的、疑难的手术做好!”
慢工出细活锤炼出来的是“稳健、细腻”的手术风格。做手术,万远廉给自己定了3条规矩:病人创伤小,出血少;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认真真,不能有技术上的瑕疵;根治性手术必须彻底,不留隐患。
他常常告诫学生,考验一个外科医生的基本功是甲状腺手术,因为甲状腺附近血管丰富,术中极易出血,一台手术只用一块纱布,技术才算过关了。早年做乳腺癌手术,为保留患者胸外侧神经,他会一点点剥离神经,而不是一切了之。上世纪90年代,他在科里提出,肿瘤根治性手术中必须清扫淋巴结,每一组淋巴结都要完整切除,每个标本单独送检。这一要求比国外提前了20年。
在万远廉看来,外科医生干的是“刀尖上求生”的活儿,除了技术上要精益求精,更要有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魄力,才能在紧急关头力挽狂澜。
一次,万远廉去外地为一位22岁的腹腔巨大肿瘤患者会诊。患者肿瘤与骶骨有粘连,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突发大出血,进而心跳消失。当地医生从未见过这种场面,整个手术室鸦雀无声,只听见万远廉沉着而冷静的声音:中心静脉插管、心脏复苏、输血。两分钟后,患者心跳恢复。万远廉快刀斩乱麻,在5分钟内切下腹腔大肿瘤。之后,在当地医院非常有限的技术条件下,他将大量纱布填塞进腹腔,用手紧紧按压止血1小时后,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这样惊心动魄的瞬间在万远廉的记忆中数不胜数。一次急诊胆囊炎手术中,刚刚开腹探查,患者的呼吸、心跳就没了,紧急心肺复苏后,患者呼吸、心跳恢复。此时,手术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不做最安全,但患者白挨一刀;继续做,万一又心跳骤停怎么办?万远廉迅速作出判断:很有可能是麻醉不充分导致开腹探查时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充分麻醉后应该可以继续手术。于是,他决定手术继续进行。直至手术结束,患者一切平安。
今年4月,万远廉给一位做过肾移植的复发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时,肿瘤被切除后,由于骶前静脉经受压迫导致渗血不止,出血量高达18000毫升。继续手术的话,患者很有可能死于手术台上。在腹腔仍有出血的情况下,万远廉综合权衡,果断决定继续填塞压迫止血并缝合手术切口。“患者肾移植手术时将左肾静脉与髂静脉吻合,使盆腔静脉回流压力增大造成出血不止。大量出血后,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已经流失殆尽,再压迫止血也无济于事。缝合切口后腹压增加,出血速度可能减缓,且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身体机能也能逐渐恢复,凝血因子慢慢生成,有利于止血。”在严密监护下,12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4小时后,渗血奇迹般地止住了。
“我是在老师的手术钳‘敲打’下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回首职业生涯,万远廉说,自己是阴差阳错走上学医之路,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北医师长的教导。
原本一心想往理工科发展的万远廉,高考时因体检未通过不能报考工科院校,转而选择报考医学院校。1965年,万远廉考入北医。他感叹,在北医所受的教育,让自己受益终生,“我的恩师们教导我们要打好每一个结、缝好每一针。我曾经看到我的恩师对自己做的吻合口不满意拆开重缝,当时我并不能理解,觉得何必要那么追求完美呢?但现在看来,正是有无数的前辈这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才能使无数病人挣脱病魔,走上健康之路”。
1970年,受“文革”影响,北医连续3届毕业生共1050人一起分配工作,仅有85人留京,万远廉是其中之一。次年,作为“中央赴云南医疗队”的队员之一,万远廉赴云南西双版纳巡回医疗一年,医疗队长是原北大医院普外科老主任黄莛庭。毕业后第一次接触临床工作,受黄主任的影响,万远廉开始倾心于外科。
从云南回京后,万远廉被分配到北大医院普外科,这被他视为“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上世纪80年代,万远廉考研师从普外科著名专家李通。“李通老师稳健精细的手术风格、对病人强烈的责任心、专业上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都对我影响很大。”万远廉说。
这种无言的感召还在继续传递着,在万远廉所在的北大医院普外科外三病房,主刀大夫的手术风格都极其相似:精细、规范,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我是在老师的手术钳‘敲打’下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万远廉的大弟子吴涛医生现在已经是科里的顶梁柱,提起老师在手术台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及时提点仍记忆犹新。
读过万远廉耗费6年心血主编的《腹部外科学》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的存在。为了写好这本被读者在网上评价为“外科医生必看”的书,万远廉可没少费心血。
他有一个保持多年的习惯:进手术室都带着相机,把手术中关键步骤和术后情况拍摄下来,留作资料。这些珍贵素材成为《腹部外科学》中的亮点和特色:全书包括原创绘图1200余张,手术实景照片80余张。担心自己用铅笔所绘的手术图谱不够清晰,万远廉特意找到一名刚毕业的女画师绘图。年轻的女画师先跟着万远廉学解剖图,再到手术室现场观摩。图谱草成,却被万远廉一遍又一遍地“毙掉”重画,女画师委屈得直哭。十易其稿,书最终出版了,女画师也快成了半个解剖学家。(文/谭嘉)
附:万远廉与记者的对话
记 者:很多复发直肠癌患者都是辗转多家医院均被认为不能手术,最后找到了您。您给他们做手术,不担心万一手术失败,有可能会引起医疗纠纷吗?
万远廉:手术前,我们肯定会跟病人和家属讲明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结果。复发直肠癌手术治疗的确风险很大,但对于病人来说,这是华山一条路,不去冒这个险,拼一把,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争取一下或许就能闯过去。只要医生是全心全意从病人的需要出发,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能够理解的。我们这些年做了这么多手术,并不是说每一例的治疗效果都能达到预期,但也没有患者因此而找麻烦。医生是不是用心了,患者是能够感受到的。
记 者:您认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万远廉:手术风格是一个外科医生的灵魂,手术风格一定要“正”,不能只追求速度而不顾效果。外科医生不仅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交到你手上的是活生生的人,你手术台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的生死和未来的生活质量,医生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帮助患者靠近幸福。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还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和永不放弃的坚韧意志,否则可能错失掉很多机会。
记 者:那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您感到幸福吗?
万远廉:当然。做一名外科医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感到非常幸福。这种幸福感无处不在,每治好一个病人、攻克一个手术难关都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完成一台复杂手术就是我最大的享受。
记 者:如果有一天您放下手术刀,那时最想干的一件事是什么?
万远廉:我好像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要我还能工作,还能拿起手术刀,我会一直站在手术台上给病人治病,尽自己的一份力。
万远廉小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医疗系,1983年获外科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1986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胃肠外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1999年至今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主任。2005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并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