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代表新委员 新风采新作为

2018-08-07 16:18 出处: 人气: 

新代表新委员 新风采新作为

新代表新委员 新风采新作为

新代表新委员 新风采新作为

新代表新委员 新风采新作为

新代表新委员 新风采新作为

新代表新委员 新风采新作为

杨善林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科研攻关

本报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周慧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工作是科研人员的本职,如果能将个人的科研事业融入国家命运中,我深以为幸。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

在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被师生们称为“拼命三郎”。“在杨老师那儿是没有周六日的。”陪同杨善林出差的同事不止一次提起这样的经历。无论在火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杨善林的“移动办公点”。

2013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与工程管理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杨善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也是合肥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位院士。然而,杨善林却十分低调,面对记者,他更愿意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杨善林看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工作是科研人员的本职,但要把握好什么才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就必须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用前瞻性研究解决当前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近年来,他的团队在成像卫星星地一体化任务管控、无人机编队管理与智能决策、空天地协同任务规划与资源调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突破,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研究所协同攻关,为多个军民应用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聊起研究“工程管理”的细节,杨善林说,自己更侧重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和制造工程管理中。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杨善林在国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由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团队连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7项、国防重点项目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上世纪90年代初,网络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为了承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安庆分公司将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刚刚从德国进修回国的杨善林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贴海报招募项目组成员,创建了一支跨学科的研究队伍,并在激烈的技术方案竞争中拔得头筹。以此为契机,杨善林牵头组建了合肥工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跨学科研究所,专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07年,由于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杨善林接连做了两次手术。住院期间,他也从未间断过手头的工作。出院后,躺在家中不能动弹的杨善林嘱咐同事安排学生到他家中,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论文进展情况。病情稍有稳定,他又走进办公室,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2017年,杨善林的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如今,年逾六旬的杨善林仍保持对科研的初心:“如果能将个人的科研事业融入国家命运中,我深以为幸。”

赵国祥 着力打造“标杆”师范院校

本报记者 余闯 通讯员 屈会超

引导和督促师范院校深化改革,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

“面对新方位、新形势、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兴国必先强师,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收到国家支持师范院校发展的“大礼包”很兴奋。

在赵国祥看来,这是师范教育的福音,“师范教育是教师队伍的‘工作母机’,抓住教师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我国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课程体系、成熟的培养模式和充足的实习实践基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优秀教育人才。”今年全国两会上,赵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河南师范大学位于豫北新乡市,建校95年来,以振兴我国教育事业为己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十一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赵国祥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熟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受到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师范教育呈现出令人担忧的逐渐削弱趋势。”赵国祥一一列举,如“去师范化”现象严重,教师教育总体萎缩;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毕业生从教意愿不够强烈,等等。

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共有公立本科师范院校257所,到2018年师范类本科院校已锐减至124所。“把师范院校办成高水平才是教师教育的‘固本之策’。”赵国祥建议,要加大经费拨付力度,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为师范院校发挥强师兴国主体作用提供比较充足的经费保障。明确学校建设标准、专业办学标准和师范生培养标准,着力打造“一省一标杆师范院校”,努力把标杆院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师范大学,辐射和引领其他师范院校整体提高办学水平。

“要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引导和督促师范院校深化改革,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赵国祥说,要把握教师成长规律,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优质生源,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同时,他呼吁成立国家层面的高端教育机构,从全国遴选教育家级的院士,给予最高荣誉,加强对教师教育的科学研究和顶层设计。

昝林森 做最“牛”的科研促脱贫

本报记者 冯丽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品种培育,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扶更多群众尤其是贫困户脱贫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

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昝林森的办公室,触目可及的都是“牛”:墙上的字画,桌上的摆件、书籍,几乎都与牛有关。而他率领的秦川牛肉牛育种研究团队,也是国内该领域内响当当的“牛”团队。

秦川牛因主产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而得名,是陕甘宁及其毗邻地区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经过30多年系统选育改良,秦川牛已成为中国黄牛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被誉为“国之瑰宝”。

从1992年起,昝林森就跟随我国著名畜牧学家邱怀教授进行秦川牛的肉用选育改良研究。“邱老师非常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科研要面向生产解决实际问题,80多岁了还坚持下乡调研。”昝林森传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不仅自己经常下乡调研开展技术服务,还要求团队成员在全国10多个基地轮流蹲点调研。他说:“我们不能‘在实验室养牛’、只会发论文,要努力做面向生产实际的全才。”

接过导师交付的重担,昝林森尝试以产业开发促保种,在保种基础上再育种,一下抓住了育种的“牛鼻子”,培育出一个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筛选了3个优势杂交组合,其生长速度、屠宰率和净肉率均较秦川牛原种提高了25%以上。在他的指导下,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有限公司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先后建成,实现了由育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发。如今,秦川牛已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30亿元以上。

近5年来,昝林森团队致力于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和原中央苏区等地的产业扶贫工作,帮助当地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依靠科学养牛实现脱贫致富。前不久,西北农大与宁夏海原县政府等单位联合共建海原县肉牛产业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和西部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着力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良种肉牛繁育养殖基地和优质肉牛供港基地,积极创建全产业链开发扶贫新模式。

“育种有目标,改良无止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昝林森倍感振奋,他表示将带领团队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品种培育,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扶更多群众尤其是贫困户脱贫致富,推动区域经济优质高效发展。

张宪省 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农科人才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翟荣惠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农业高校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出更多农科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农业高校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宪省教授,向记者谈到他带到全国两会上的议题。对于乡村振兴,他已经关注了很多年。

1990年,28岁的张宪省赴美国加州大学,在著名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家奥尼尔教授的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在近3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离开过实验室,每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不是忙实验,就是写文章。”张宪省说。高强度的工作,一度让他的身体出现状况,“睡眠遇到障碍,站久了腿部酸痛”。然而,也就是在这短短的3年里,张宪省完成了5篇高质量科研论文,均发表在国际生物科学领域的权威杂志上。

1993年,张宪省回到母校山东农大,马上着手争取经费,建起了山东省第一个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此,承担的一项项课题,发表的一篇篇论文,培养的一位位学生,所作的一场场报告,逐渐成就了张宪省在作物发育学领域的学术大家地位,也形成了实验室突出的科研特色——激素调控植物干细胞和器官再生的机理以及植物授粉细胞识别的机理研究。

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立项攻关,产出的研究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促进作用,是张宪省积极献身科研事业的巨大动力。也正是基于此,张宪省两次受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成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几十项课题。他获得包括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科研奖励,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吸引更多学生学习农业知识,保证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不流失?张宪省提出了3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调整招考制度,建议实施免费农科生计划;二是实施订单式培养,地方政府需要什么样的农业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是在人才选拔时对农科生有倾斜政策,如选调生、公务员招录等。

邹宁 为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侯集体 刘艳莉

借助“蓝色革命”,我愿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鲁东大学教授邹宁

作为“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的得意门生,鲁东大学教授邹宁在光生物反应器研究上攻克了放大和成本的世界性难题,并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微拟球藻抑制物,至今保持着微藻自养培养细胞密度和产量两项世界最高纪录。

邹宁博士毕业答辩时,曾呈奎院士认为,他的研究可以引领中国第二次“蓝色革命”,因为它将引领海水养殖从海上的农业化生产变成陆地上的工业化生产,实现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

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微藻生物技术实验室博士后出站后,邹宁到葡萄牙海洋养殖公司从事研究工作。为攻克技术难关,邹宁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进行光生物反应器研究。

他白天到市场上了解材料的价格、耐用性,晚上回来趴在图纸上计算、画图,但只能无数次将令自己兴奋不已的构想“关”在大脑中而不能进行实验。他梦想着有一天将光生物反应器技术带回中国,希望将来他的专利证书上是“邹宁,中国”,而不是“邹宁,葡萄牙”。

2002年,邹宁带着研究成果回到了祖国。考虑到藻类研究基地和气候的原因,他最终选择了回到故乡烟台,到鲁东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从此,他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科研上,夜以继日地工作。

目前,邹宁已先后研制了7代光生物反应器。通过从事新式光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他不仅攻克了光合生物反应器放大难的瓶颈,而且将原来的同规格反应器的生产成本由50万元降低到2万元。他的研究成果也让在陆地上进行规模化微藻养殖变成了现实,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几千吨。这项技术为长岛县南长山镇海参育苗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亿余元。

2017年,邹宁到山东无棣县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他详细考察了当地海洋渔业及其自然环境保护情况,组织无棣县新型农民和新型渔民培训,带领当地群众创新、创业,发展海洋渔业,为建设新的微藻海上粮仓目标打下了基础。“今年要建设国家贝类良种牧场,启动贝类清洁生产项目,建设新的微藻海上粮仓项目,创建无棣卤虫产业创新示范中心,帮助鲁北技工学校开设海水养殖专业。”邹宁说。

今年1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规划,山东开启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邹宁认为,眼下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邹宁更加信心满满,决心借助“蓝色革命”,为“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灵 许给留守儿童一个温馨港湾

新华社记者 甘泉 完颜文豪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当孩子们和年轻教师都愿意留下来的那一天,乡村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淮阳县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李灵

一头利索短发,一身麻利小西装……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农村女教师李灵,一改平日“土气”形象,显出干练的“职业范儿”。面对记者采访,她略带羞涩,但每当谈起学校和她的孩子们,眼睛便闪着光,人也变得健谈起来,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今年36岁的李灵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学校有600多名学生,其中80%是留守儿童。受到同是乡村教师的父亲影响,李灵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2002年,刚从淮阳师范毕业的李灵,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家乡办起一所小学。“它虽然是私立小学,但不用来盈利;它是农村小学,但要有和城里一样的教育品质;它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留守儿童的温馨港湾。”李灵怀揣着这样的办校初心。

孩子们放学了,她一个个送回家。孩子在学校摔着了,家长没说什么,她却心疼得哭了。寄宿的学生没有牙膏了,她自己花钱买。一名小男孩怯怯地在她的窗前留下一张小纸条,稚嫩的笔迹写着:“我可以叫你妈妈吗?”

“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美好的,我太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了。”李灵说,有一次听歌,蓦地有一句唱到“当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她被歌词深深打动。她说,无论办学过程多么艰难都不放弃,那些孩子对“一滴水”的渴求,是她所有坚持的理由。

8年多前,一张偶然的照片让李灵和她的学校被网民记住。那是2009年的夏天,郑州街头,浑身被雨淋湿的李灵,艰难地蹬着一辆破旧三轮车,车把上挂着“高价收购小学生读物、杂志、教辅”的牌子,身后是一捆捆塑料膜包裹的旧书……这辆三轮车载着的,是李灵那时的梦想——为农村孩子们建起一座小小图书馆。“用一个小女子的担当许给家乡孩子一片未来”,她因此当选“200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对这位乡村小学校长来说,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过年是一年中最难得的家访机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李灵的家访又多了一项内容。今年春节前后,这名基层教师代表走遍了附近20多个行政村,倾听学生家长和乡村教师心声,最终把这些调研写成自己的建议。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李灵说,今年全国两会,她关注的也是乡村教育,她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当孩子们和年轻教师都愿意留下来的那一天,乡村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版图片均据网络)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12日第6版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