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本报记者唱响“血染的风采”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独家采写记者 戴洁 顾耀峰 通讯员 李明明
大量用血“逼急”
血站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外伤病人急需大量B型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脾破裂病人急要B型血……10月11日,苏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在短时间内就连续接到数个需紧急供血的求救电话。一时间,B型血能否及时供给成了伤者能否得到救治的必须前提。
“都是突发事件惹的祸!”血站献血办公室吴主任介绍说,由于近期气温等各方面条件比较适合手术,因此,各医院的手术病人也开始增多,其中尤其以B型血患者居多。不过,由于血站平时比较注重血液储存,而一般的手术用血量1000毫升的并不多,加之有的大医院也会有少量备用血,因此,这些手术并没有“难倒”血站的供血。可是,接连几起突发事件在集中时间的出现,短时间内的大量用血就使血站马上面临了紧急状态。
记者了解到,苏大附二院的脑外伤病人是伤于车祸,而几乎就在该病人需使用B型血手术的同一天,该院还有一名肠道病人也需大量B型血,其使用量甚至超过了那个脑外伤病人。苏大附一院的脾破裂病人则是被人捅了一刀,造成脾脏大出血,虽然事发在脑外伤病人之后,但也是需要大量B型血进行紧急抢救的。
短短两天,血库共向医院提供了42000毫升的B型血,“其中还包括了紧急从常熟调来的100单位(一单位200毫升)B型血”,吴主任说,至12日上午为止,血站库存的B型血仅剩下了400毫升!
血站人员上阵“自筹”
“我是B型血,抽我的!”尽管B型血的紧急供血已经暂时得到了满足,但血站工作人员深知“库存仅400毫升”这个现实的潜在危险。如果此时再有突发事件急需大量B型血,血站将面临无血可供的局面。血源科老主任郑怡一上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来到采血大厅挽起袖子要求献血。护士小熊也在第一时间捐献了血小板(血小板有凝固鲜血,防止伤口大出血作用)……鼓励无偿献血,从血站自身做起,在短短的时间内,血站内符合条件的B型血工作人员几乎都毫不迟疑地献出了一份爱心。自身作出了表率之后,工作人员开始鼓励献血者为他人分忧。体检员及时向当天上午来的献血员说明情况,这些献血员也都不假思索地献出了正常人法定一次献血所能达到的最高上限400毫升;同时,工作人员马上查看刚建立不久的网上流动血库档案,联系B型血人员前来紧急献血,他们纷纷表示一下班就马上来献血。B型血的库存量在缓慢上升。不过,B型血仍然告急,仍然紧缺!
本报苏州“血脉”相连
“B型血仍在紧急需求中,血站向广大市民呼吁:众人拾柴火焰高,急救的病人需要您!”血站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市民前来献血缓解血荒。昨天上午本报苏州热线记者刚刚上班不久,血站的一份呼吁信就传真到了本报。
“是B型血的献血去!”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新闻部B型血的人立即自发行动起来前往血站献血。值得一提的是广告部的朱少蛟,碰见“献血队伍”问明情况后二话不说也立即加入。尽管因为新闻部人员不多,且当时不少记者已外出采访而致献血队伍并不那么“浩大”,但这表明了本报同苏州市民“血脉相连”的理念,也承袭了本报长期以来急市民所急、为百姓“仗义执言”的风格。血站胡书记为此深受感动,他觉得,本报记者能在获悉消息后第一时间支持无偿献血工作,其意义远远超过献出的血量本身。不过本报仍觉遗憾的是,B型血记者仅4人,其中一人到血站后还因血压偏高而无法献血,另一名则因体重不够也“惨遭淘汰”。
在血站,记者还遇到了第三次前来献血的某律师事务所王律师,他是B型血,但并不了解B型血血站告急的情况,在获悉情况后,他觉得自己来得正是时候。“本来就会每隔一段时间献次血,今天就更要献了!”
正如俗话所言: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市民们,捋起你们的袖,一起献血吧!
《江南时报》 (2004年10月14日 第三版)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