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培树:晋江也可以借助影视取景吸引游客

2016-04-20 11:53 出处:网络整理 人气: 

  都说习武之人精气神十足,举手投足干净利落,洒脱干练。这一点儿都不假,这不,他一身西装革履,尽管没来得及热身,可依然能随即来个“一字马”“一指禅”“朝天蹬”,大伙在鼓掌叫好的同时,也不由得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是不是你也很想知道他是谁?日前,香港晋江籍青年代表回乡访问的时候,记者一睹了这位习武之人的风采,他便是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动作演员导师姚培树。

  人物名片:姚培树,生于1975年,祖籍永和前仓村。是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会董、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特邀执委、香港电影金像奖協会专业评委、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动作演员导师。

  瘦弱身子练就一身硬功夫

  “说实话,不怕你笑,我以前身体很弱小。”或者,每一个习武之人身上都有那么一段传奇故事,姚培树也不例外。初三的时候,他和小伙伴一起打篮球,可是却没有足够的力气将三分球送进篮筐,其间还生过一场大病。正是这般瘦弱的身子,坚定了姚培树锻炼身体的决心,于是,喜欢运动的他天天跟着球队四处比赛,尽管当时只是一个负责拿球的小童,但他的弹跳力、脚步的力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积累起来的,到巅峰时期,他那1.73米的个子却能双手抓到篮球筐。

  16岁那年,姚培树移居香港,利用打工的业余时间报了跆拳道。“当时,香港武术文化非常浓厚,跆拳道、空手道等各种‘功夫’应有尽有。”姚培树说,那会儿许多广东的舞狮、舞龙的老一辈师傅都移居到香港,开了很多武馆,因为弹跳力好,爆发力迅猛,在香港回归那年,自己虽然只达到跆拳道黄带,却和黑带选手一起参加表演,而且每个动作都能高标准完成。

  1999年,姚培树在报纸上看到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第一届训练班开始招生,因为从小好动,又有表演欲,他随即报名参加。

  姚培树回忆说,当时有几千人报名,可训练班只收30个人,竞争非常激烈,但凭着吃苦的精神,他跻身其中,“每逢星期一、三、五、六、日晚上都要训练3个小时,白天还要打工,当时有不少人看不到发展前景便退出了,有的早早地进了电视台当动作演员。我没有放弃,经过6个月的训练,以最好的成绩毕业。”在他看来,当时武术深受政府支持,很多老师都是世界一流水准的武术指导,有董伟、程小东、梁小熊、刘崇峰、夏占仕、张智泉、杨菁菁、成家班等,机会难得,将来一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不过,由于当时父亲打理的生意并不是很理想,姚培树还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以打工为主,把武术当成业余爱好,未能在这个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当替身和毒蛇躺一起

  在打工的日子里,姚培树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只要有人请他做替身去表演跳楼、吊威也(吊钢丝),甚至做路人甲,他都会去。时至今日,对于当年的一场替身演出,他依然觉得后怕。

  “当时是在演一部和蛇有关的电影,我要当替身拍一幕和蛇相处的场景。当时在一家蛇店里,一桶各种各样的毒蛇倒在我身上,爬来爬去,还要作出让毒蛇咬一口的镜头。”姚培树说,他二话不说就直接拍了,事后问蛇店的老板,有没有把毒蛇的牙齿拔掉,老板却告诉他,大部分都没有拔牙。这也意味着,当时万一被毒蛇咬一口,就算有医生及时治疗,恐怕后果也难以预料。

  但正是因为这股拼劲和执著,姚培树被许多前辈看在眼里,都希望能收他为入室弟子,夏占仕便是他的恩师。

  “他是当时训练班的导师,但毕业之后基本上没有联系。”姚培树告诉记者,后来有一次接到夏占仕的电话,问他能否帮忙,他立即就答应了。原以为是又要做个替身之类的,没想到了现场看到制作表的动作指导上写着“姚培树”三个字时,才突然意识到被赋予了重要的职责,有些受宠若惊。

  虽然只是小制作电影(《失枪72小时》),但姚培树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一人身兼数职,灯光、道具、替身、编剧……哪个岗位缺人就去哪里,反倒是这样的小制作,让他从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也正是这部制作,让姚培树从武行三级跳变成武术指导,“一般是武行、替身、副动作指导、动作指导,正常需要5到10年的经历,但我只用了3年就完成了。”姚培树说,之所以被夏导师看中,是因为自己比较热心肠,只要行业协会里有什么活动,他都会去当义工,很多老前辈都看在眼里,都比较认同他。

  传承乡情文化保护不能放弃

  不仅在行业协会里,在家乡的各个社团里,姚培树也非常活跃。

  “参加家乡的各种社团,听到乡音,聊到乡情,就非常有亲切感,有家的感觉。”姚培树说,这次得知香港晋江社团总会、香港晋江青年联合会要组团回乡访问,他立即加入这支队伍,希望能回乡走走看看。

  参观过程中,五店市传统街区给姚培树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店市保护得太好了,让人一看到古厝,就能回想到过去,想起儿时的记忆,这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姚培树一直为五店市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叫好。他说,自己走过许多城市,但很多都是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晋江能在中心城区留下这么一块宝地实属不易,尤其是对老一辈华人华侨而言,这些老房子寄托了他们太多的乡愁,有了这些老房子,他们就会很想要回来,毕竟“根”还在这里,希望能把这种文化保护和传承延伸到各个乡镇。

  如何培养年轻一代对家乡的感情,姚培树说,他们村在香港成立一个“中青年联合会”,把18岁—59岁的老乡都纳入其中,经常举办聚会、活动,给他们一个参与平台,同时还利用互联网搭建了微信交流平台,将这些老乡聚集在一起,平时也可以在网络上聊聊,增进乡谊,这样可以慢慢带动年轻人对家乡的认知,加深对家乡的情感。

  对于家乡的发展,姚培树建议:“有许多城市曾到香港开旅游推广会,是为了吸引香港的影视资源到该城市拍摄取景,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晋江有许多传统的闽南古建筑,有靓丽的海边风景,独具特色,能够适应不同的拍摄需要。借鉴这种方式,拐个弯去推动城市的发展,晋江也可以试试。”

(记者_阙杨娜 王家煜 实习生_郑萍萍 文图)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