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为什么不愿“常回家看看”?

2016-09-15 09:51 出处: 人气: 

水母网9月7日讯(YMG记者 曲彩云)生活越来越好,烟台市民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却有一些老人因为子女不管不顾或者少管少顾而生活孤独,老人想让子女常回家看看,而有些子女却也有一肚子委屈。日前,芝罘区八旬老人王大爷给记者打来电话,诉说自己大儿子和女儿几乎与家里断绝了联系,多年不回家,让自己和老伴非常悲伤。

房子留给小儿子,大儿子、女儿不再登门

拆迁时,王大爷住进了新楼房,日子本来应该特别美好,但王大爷和老伴过得却很郁闷,因为三个孩子只有一个愿意回家看望自己和老伴。大儿子和远在外地的女儿多年与自己和老伴断绝了联系,王大爷和老伴常常为此以泪洗面,而这一切,只是因为王大爷决定将自己拆迁得到的这套房子留给小儿子。

当然,王大爷承认自己和大儿子之间原来也有矛盾,一个是大儿子生病住院时,自己和老伴的钱都被闺女借走了,没给大儿子钱,让大儿子伤了心。但王大爷说大儿子结婚30多年从没给自己和老伴钱,他们从没为此计较过,都寻思只要孩子过得好就可以。“我多少次拿着诉状到法院去,想告他们,让他们常回家看看,每次走到法院门口又折回来。他们狠心不回家看望父母,我们当老人的,怎么也狠不下心来去法院告他们。老婆子虽然不能说话,但耳朵好使,邻居来说起这些事,她就在那里哭。”王大爷希望天下的子女理解父母、孝敬父母,都能常回家看看。

也有很多空巢老人活得多姿多彩

在听了王大爷的倾诉后,记者也走访过很多空巢老人,其中有部分老人也为儿女不常回家感觉苦闷。“我们和孩子没有什么矛盾,孩子就是粗心,不惦记着回家。”李大妈说自己有一儿一女,自己也为儿女双全感觉幸福,但儿子和女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每天风风火火的,啥事情都比回家重要,住在一个城市里,孩子一年到头都回不了几次家。而李大妈有个同学孩子在青岛工作,一个月至少回家两次,“他们的孩子看起来离得远,实际上心很近,比我们强多了。”李大妈说不图孩子有多大出息,也不图孩子给自己和老伴多少钱,能时常看到他们心里就很美了。

家住莱山区的林大叔也有相似的遭遇和心情,“我们孩子其实挺好的,就是不知道我们老两口的心,不知道我们就是盼望能多见到他们,他们总以为多赚钱多给我们买好吃的就是孝顺,其实我们更希望陪伴。”

但记者采访中发现,也有很多空巢老人生活得多姿多彩,“我每天早晨都到西炮台公园去晨练,下午还要和老伙伴们一起学跳舞,没事的时候和老同学聚会、邻居聚会,孩子不回来,我也不想,有的是节目。”王大姨快人快语,性格活泼,她和老伴各有自己的一摊事情,就没把心思拴在孩子身上。“年轻人忙,我能理解,咱年轻的时候不也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嘛。”

律师:关系不和多与父母的财产有关

对于子女是不是能常回家看看,已经有相关法律约束。《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是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老年人的被探视权,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律师曹洪涛认为,老人想要的是子女对他的温暖表示,不是子女到家冷冰冰地看一眼。法律的问题是只能解决量化的问题,比如一个月看几次,一次多长时间,不能解决感情的问题,“如果子女去探望,一言不发或冷言冷语,法律是不能制裁他们的。这样不是老人所要看到的结果,还不如不回来。”

曹洪涛律师表示,在自己接触的父母诉子女不回家的案例中,很多和父母的财产有关,而如果老人善于处理,本来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很多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至少有一套房改房或略有积蓄,可正是这些财产,导致了大量的家庭不和,子女不孝、兄弟反目。”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情况?曹洪涛律师认为,原因是父母和子女对此类财产的法律属性的认识有几点误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财产是大家的,包括子女在内都有财产权利,只不过要老人过世后才归自己。还有人认为得财产的人要赡养老人,不得财产的人不用赡养,对于财产的处分要经子女同意,尽量要一碗水端平。”曹洪涛律师说,这些都是有偏颇的,“老人的财产是夫妻共同财产,与子女无关(农村个别大家庭生活者除外),子女对于此财产没有任何权利,只有当老人都去世,子女有依法继承财产的权利,还要看父母有无遗嘱,有合法遗嘱的按遗嘱办。财产赠与、财产继承与赡养无关,不管老人生前如何处分自己的财产,不管老人遗嘱将财产留给谁、或不留给谁都不影响子女的赡养义务。”

不过曹律师同时也提醒,目前法律规定的赡养义务条件是老人无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上面提到的王大爷有退休工资,不属于子女支付赡养费的范围。但如生病住院子女应尽送医、看护义务。“既然财产是老人所有,此所有权就是排他的。老人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不需要征求其子女同意,甚至不需要通知其子女。”所以曹律师认为王大爷是走入了上述财产误区,才把事情越弄越糟。

曹律师建议老人应当单独行使自己处分财产的权利,无论是赠与还是留遗嘱,都应秘密进行,可避免大部分麻烦。子女应当有正确的财产观,确认父母的就是父母的,与我无关,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而我市心理专家郭秀红老师则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活出自己的风采,为自己而活,不要把快乐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当然孩子也应该理解老人的心情,尽量安排好时间,多回家看望老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