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第四届中山“十佳记者”风采
保持兴奋抓住亮点
★林志强
男,42岁,本科学历,现为中山日报新闻编辑部副主任
获奖情况:《关注弱势群体关爱困难家庭》获中山市第七届"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中山打工仔与外交部长结诗缘》获广东新闻奖评选三等奖、2007年度中山新闻奖一等奖;《"中山制造"点燃主火炬塔》获第23届(2008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二等奖、广东新闻奖评选消息二等奖、2008年度中山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获奖感言
记得刚入行时,有位前辈告诉我:"做记者一定要守住节操,做新闻一定要保持兴奋。"十几年过去了,节操依然,兴奋不减。近几年留守办公室当老编,偶尔外出采访,这种兴奋感愈烈。这种兴奋感并不是简单地对所涉及的采访客体的新鲜好奇,而去探其究竟的感觉,是不断实践,积累素材,厚积自身中对新闻事实的感悟力。
2008年,当我得到奥运火炬"祥云"由本地企业华帝制造这一新闻线索后,我兴奋!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提前近半年深入企业采访,掌握了大量新闻素材。8月8日奥运会开幕,我的消息《"中山制造"点燃主火炬塔》第二天在全国媒体中独家完整披露了这一消息,获当年度广东新闻奖二等奖……
我很庆幸,我依然能保持这种兴奋,并希望它能不断延续。
与人对话发掘新闻
★叶常州
男,32岁,本科学历,现为中山广播电视台记者
获奖情况:《声音往事》获2006 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心奥运情》获2007 年度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广播电视新闻类一等奖、2007-2009年度中山宣传文化精品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郑守仪和全国第一座有孔虫雕塑园》获2008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获奖感言
从业8年,对话--我用这种最接近采访对象的方式,走入对方的世界。而广播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种对话的魅力。这几年,我一直在做这种尝试,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我更愿意与新闻当事人对话,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探寻人性的闪光点。这种方式也使我连续四年获得广东省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奖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广播访谈类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对话,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更加细微的地方,也正是这些细节常常闪现出他们的品格光辉。比如黄启均在访谈中讲到"当时在法国火炬传递时,金晶火炬被抢"的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奥运在中国举办的意义和自豪之情……
其实,我想说,我不善于表达,但喜欢与人对话。也许,我下一个采访对象,就是你。
面对陌生投入学习
★张志平
女,40岁,本科学历,现为中山日报专题部编辑
获奖情况:《平姐看车》获第21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三等奖、《高档车中文字》获2006 年度中山新闻奖二等奖;《欧米专栏》获第22 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二等奖、2007 年度中山新闻奖二等奖;《汽车行业首现"三包"承诺》获第22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三等奖、2007年度中山新闻奖一等奖。■获奖感言
我永远记得最初的一件事:2001年,初到报社,旁听别人聊天,说起喜欢的汽车类型,有人说"有屁股的好",有人说"没屁股的方便",听得满头雾水……就是在汽车知识这样贫乏的情况下,开始做汽车周刊的采编工作。那时候不会开车,就连摩托车牌也是因为工作需要临时去考的。但很勤奋,每星期做完版,一定会骑着摩托车去沙朗一带,一家一家经销商去走访,跟人聊天。对市场的把握以及汽车知识的丰富,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在报社的这许多年,除了汽车,还做了一开始也是全然陌生的房地产、财经周刊,都是看起来不太适合女性的行业。
不要害怕全然陌生的领域--但一定要勤奋,一定要不断地学习。还有,想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这就是我拿到这个荣誉后,最想跟大家说的话。
让幸福者更加幸福
★黄煜升
男,24岁,本科学历,现为南方日报社中山记者站记者
获奖情况:2009年获"中山现代服务业推介巡展"好新闻奖;2009年获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年度优秀记者称号。
■获奖感言
我的记者生涯是从中山开始。
记得3年前,当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第一眼望到的便是高耸的中山日报大厦。当时不禁感叹,就算是在报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广州,一般的报社也绝没这样漂亮的办公环境。3年之后,当得知自己入选中山"十佳记者"时,既感激动,又觉忐忑。因为这份荣誉绝不仅仅来源于业界对自身努力的认同,更来源于中山这座和美之城对于南方日报中山记者站这一省级驻站媒体的高度肯定。
身处在这样一座城市,总有一种力量驱使着记者风雨无阻。而这种力量,或许来自于你的谷满粮仓,来自于你的流离失所,来自于你的痛哭流涕,来自于你的中流击水……此时此刻,头顶"十佳记者"这份荣誉,心中依旧忐忑。下一个3年,但求继续进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
在工作中寻找答案
★麦倩芳
女,34岁,本科学历,现为中山商报副总编辑
获奖情况:《文化功能的发挥与城市功能的扩张--关于香山文化研究的断想》获2006年度全省理论宣传评奖三等奖;《2006年 1月 7日< 中山日报>B1版》获第21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三等奖;《文化大观》获2006年度中山新闻奖二等奖。■获奖感言
入职12 年了,尽管本科学的是新闻专业,但我工作后一直游离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边缘,这也许是兴趣所致。
巧合的是,在一系列有关老人的报道中,我采访的对象都是在解放前出生,经历过战乱、灾害、贫困、饥饿,但在采访中,我没有听到怨天尤人,反而时刻能感受到他们平和的心态。作为一个记录者,我不仅向读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也在采访中找到了一个潜伏在脑海深处隐约的困惑:人究竟为什么活着?在纷繁噪动的社会,人如何保持一份平静?
我反思我曾采访过的老人,他们活得如此从容,是什么让他们安守自我而甚至不觉得是一种安守呢?这些叠加的采访对象,用他们的一生对生活哲学作了最生动的解答。无论工作和生活碰到什么困惑,想起老人们安静的面庞,我会悄然释怀。
新闻路上继续前行
★范静宜
女,37岁,本科学历,现为火炬开发区电视台主持、记者
获奖作品:《蔬菜基地新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化》获1998 年度中山市电视新闻奖一等奖;《我国第一批防非典隐形手套送京》获2003 年度中山市电视新闻一等奖;《领事街走出留学生》获市新闻一等奖;专题《非常选择》获市二等奖;新闻《舞出广场文化新天地》获2002 年度中山市电视新闻三等奖。
■获奖感言
获得"十佳记者",我感到很意外,同时心情也很激动。15年前,刚毕业的我来到中山火炬开发区电视台,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新闻梦想。
当记者不容易,在烈日和风雨中采访是平常事,伏案写稿到深夜,甚至宵达旦也不足为奇。15 年来,我在不断地学习,自我增值,完成了新闻学大专课程和人力资源本科课程。岁月如梭,我亲眼见证着新闻部的记者进进出出,而我仍然坚守在新闻岗位上。经过磨练,我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成为了台里的业务骨干。
相比一生,15年不算长也不算短,但它是我人生中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我把这段时光奉献给新闻广播事业,我无怨无悔。在苦乐并行的记者生涯中,我收获更多的是成功与喜悦。我将在新闻道路上继续前行。
记录着感动着
★刘红宇
女,40岁,本科学历,现为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要闻》新闻监制、记者
获奖作品:《中山:全国首创流动人员积分制入户》获2009年度广东新闻奖三等奖;《中山古镇在全省率先实行15年免费义务教育》获2007年度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中山: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获2006年度广东新闻奖三等奖;《农民代表全国人大提出粮食立法议案》获2002年度广东人大新闻二等奖。■获奖感言
怀揣梦想,10多年前,我从红土地来到中山,不经意间走进了中山的电视荧屏,活跃在镜头前报道中山的大事小事。一路走来,我见证和记录了中山改革开放的变迁和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累并快乐着"是我做记者最深的体会。经常会有人问我:怎么这么多年了你的身材还不走形?坦白说,我想健身但没有时间,保持身材完全得益于记者这份职业。早出晚归、食无定时、加班加点、奔波劳碌……做记者很苦,很累,我也一度彷徨过。曾经有政府部门、高校等向我伸出橄榄枝,在优厚的待遇、轻松的工作面前,我犹豫过,但依然割舍不了对记者这份神圣职业的眷恋。
因为记者这份职业,我看过人间各种色彩,听过生活各种声音;因为这份职业,知晓了许多悲欢离合、人间冷暖,使我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不断学习永不止步
★陈彤
女,40岁,本科学历,现为古镇电视台责任编辑
获奖作品:《老张不老》获2004 年度中山市电视社教专题二等奖;《从 "展产品"到"展理念"的提升》获2004 年度中山市广播新闻一等奖;《2004年6月16日<古镇电视新闻>》获2004年度中山市电视新闻编排二等奖;2005年6月24日《<古镇电视新闻>编排》获2005年度中山市新闻电视节目编排一等奖。■获奖感言
18年前,大学毕业的我踌躇满志地到古镇当了一名记者。那时台领导说过的一句话至今激励着我,他说:"要当好一名记者,必须要有'铁脚蚂蚁神仙肚'般吃苦耐劳的精神。"事实上,新闻工作者真的需要这种精神。记得一年夏天,台风带来特大暴雨,一大早我们冒雨前往农耕区采访水浸情况。采访完成时,早已过了午饭时间,采访车又不幸陷进了农耕区的泥路里,我和同事只好冒雨推车……带着一身泥泞回到单位,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写稿、编辑工作中去……
虽然现在我不在一线,但每天看着和同事一起合作完成的新闻节目顺利、安全地播出,我便感到欣慰!这次当选"十佳记者"令我很意外,感谢大家给了我这个荣誉,实际上,我身边还有很多优秀的同行值得我学习,追求进步是我永恒的主题!
透视万象领悟人生
★梁兆文
男,34岁,本科学历,现为大涌镇宣传文化中心副主任、大涌电视台副台长
获奖情况:《DNA 对比成功寻回被拐六提男童》获2009年度中山市电视新闻奖一等奖;《我们需要更多的"华康"来共同担当》获2008年度中山市广播新闻奖一等奖;《扶持就业工作坊全面覆盖大涌镇》获2006年度中山市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全国首个省级红木家具监测站落户大涌》获2009年度中山广播新闻奖一等奖。
■获奖感言
自从1999 年加入到新闻记者的行列后,我就给自己确立了"一个高度"和"一个中心"的准则。"一个高度"就是立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将不辜负青春、不挥霍生命的信念,贯穿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必须以爱岗敬业为中心,切实做到以工作为重,根据工作的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取舍,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青春。
11载春秋,让我学会了奉献;学会了关爱;学会了用第三只眼睛看社会;学会了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当中的真善美;在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中透视社会万象,领悟人生百态。
今天我要感谢领导与同行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支持和认可,感谢你们在我人生轨道上划下一个崭新的起点,鞭策一个年轻人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不断向前。
坚守责任收获精彩
刘雄满
男,32岁,本科学历,现为中山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监制
获奖情况:《山顶花园烂尾楼今日成功实施爆破》获2009年度中山市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亚洲第一爆"今日成功实施爆破》获2009 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电视新闻奖二等奖、2009 年城市新闻三等创优短消息;《小榄: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先后获2006 年度中山市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获奖感言
人们都把记者称为 "无冕之王",按我自己的理解是,头顶上没有权力的荣耀与光环,肩上却有着关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从工作的第一天到现在,我就没有离开过中山电视新闻的采编团队,我一直认为我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我也为自己能成为当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越是急难险重的采访任务,我们的新闻团队就越能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从中山每年的重要事件和活动,到全国两会的报道,再到奥运火炬在广东省内的传递、残奥会的采访,亚运火炬在中山传递的现场直播,我都有幸能参与其中。我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有人提到过去发生的一件大事时,我可以跟人们说:"这件事发生时,我在现场。"我想,这就是记者这一职业带给我的最大满足感和成就感。
经过层层推荐,经过层层选拔,在第十一届记者节来临之际,第四届中山“十佳记者”新鲜出炉,他们或在新闻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或刚刚从事新闻职业,他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热爱新闻,愿意用毕生之力为新闻事业而奋斗。哪怕通宵达旦,他们依然无怨无悔、“累并快乐着”。他们是中山记者的代表,他们是中山媒体的精英,中山因他们而骄傲,中山人因他们而自豪。
更多内容请点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