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10组家庭体验垃圾分类
本报讯(记者 王斌)垃圾如何分类,厨余垃圾去了哪里,如何焚烧处理?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10组家庭来到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和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体验垃圾分拣,跟着垃圾去“旅行”。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今后,本市还将继续举办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旅行”跟踪垃圾处理全过程,提高垃圾分类方法知晓率和垃圾正确投放率。
北青报记者在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看到,一大早,北京市城市管理垃圾分类绿色宣讲团的老师开始向10组家庭讲授垃圾分类知识。随后,10位小朋友和家长戴上口罩、手套,拿起夹子。在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指导下,挨个检查垃圾桶内的垃圾是否是分类垃圾,对投放的垃圾进行分拣。大家跟随社区垃圾桶收集电瓶车步行来到了呼家楼北里垃圾转运站,观看大型分类运输车运输垃圾。一位参与的学生说,今天第一次了解到厨余垃圾单独装在绿色垃圾桶。随后,大家又跟着垃圾分类运输车的路线,驱车前往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一进大门,就好像来到了一个大公园,园区内绿树成荫,令很多小朋友意想不到的是,这里坐落着垃圾焚烧厂、填埋场、垃圾处理厂等一系列垃圾处理设施。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10组家庭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焚烧中心,登上了15米高的填埋场堆体。在参观走廊看到了焚烧控制中心,看到工人们用8吨重的“巨爪”抓起垃圾投放到焚烧炉,垃圾在850℃以上的高温下,无所遁形。在科普展厅,小朋友们看到通过垃圾焚烧,既减少了垃圾填埋占用的土地资源,焚烧发电又能接入国家电网统一调配,提升垃圾的再利用价值。
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表示,今后本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小手拉大手”,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和全民参与践行垃圾分类的目的。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垃圾处理设施,通过“旅行”跟踪垃圾处理全过程,提高垃圾分类方法知晓率和垃圾正确投放率。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