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不少艺术家对名利的诉求不择手段
西方艺术现在又有‘往回看’的趋势。而我们的当代艺术,基本上都是在学西方,走得太快、太粗糙,并没有真正消化,所以导致我们的艺术格局总是那么凌乱不堪,审美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太信奉‘发展’、‘进步’的理念了,以为往前赶总是好的,但最终丢失了我们自己。”——著名作家、耶鲁大学教师苏炜
原标题:不少艺术家对名利的诉求不择手段
日期:[2015-06-07] 版次:[A17]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大中小】
苏炜 著名作家,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高级讲师,曾任东亚系中文部负责人。
■杜尚的《泉》选取的材料是一个小便池,苏炜觉得它成了美术的经典,但如果越来越多人拿小便池作文章的话,那就不正常了。
“对美、对道德丧失了最基本的敬畏。”
著名作家、耶鲁大学教师苏炜——
不少艺术家对名利的诉求不择手段
西方艺术现在又有‘往回看’的趋势。而我们的当代艺术,基本上都是在学西方,走得太快、太粗糙,并没有真正消化,所以导致我们的艺术格局总是那么凌乱不堪,审美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太信奉‘发展’、‘进步’的理念了,以为往前赶总是好的,但最终丢失了我们自己。”——著名作家、耶鲁大学教师苏炜
日前,著名作家、耶鲁大学高级讲师苏炜先生就中西方审美失范话题接受了收藏周刊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面临着审美危机,小至一篇诗歌的写作,大至一座城市的规划。让他极为痛心的是,不少老城、老建筑没有毁于乱世与战火,而是毁灭于高歌猛进的“现代化”进程。
■本版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特约记者:刘释之
苏炜
著名作家,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高级讲师,曾任东亚系中文部负责人。
艺术不能践踏社会的道德底线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是否存在审美的标准,假如存在,该如何界定这一标准?
苏炜:无论古今中外,审美标准肯定存在。可能每个时代、每个地域的审美基调与主潮流不一样,但根本上说,无外乎真善美。在这三个标准之中,我以为最终在善。也就是说,艺术不要伤害受众的感观与心灵,不要践踏社会的道德底线。
收藏周刊:根据您的观察,中国内地文化艺术界存在哪些审美失范的现象?
苏炜:审美失范的问题应该涉及了所有的文化艺术领域,色情、暴力、丑陋等元素在各类文艺作品中肆无忌惮地呈现,丧失了基本的准则。比如文学方面,某些诗人总是赤裸裸地将一些情色元素塞进作品中,以至于让美的诗歌成为丑陋的表现,直教人大跌眼镜、不忍卒读。
另外,粗鄙文化大行其道也是让我忧心忡忡的一个方面。仅仅从人们的网络与日常用语便可窥一斑。“我×”、“×丝”、“×格”、“××马”等一大批粗鄙化的语言,人们习以为常,并且以此为时尚,甚至有向书面语言蔓延的趋势,有些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不堪入目的用语。这太可笑了,也太可怕了。
收藏周刊:需要如何去消除这样的粗鄙化语言与粗俗文化吗?
苏炜:当然不能将一切文化现象都交给官方去管理。
这是文化生态的特殊现象,我相信时间会慢慢淘汰一切粗鄙化的东西。我始终认为,相比于其他,时间才是更权威的审美评判标准。
巴黎最美的就是大片老建筑
收藏周刊:假如把城市比作一张画纸,规划与决策者便是画家,他可以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美好的蓝图。您如何看待我们当前的城市规划?
苏炜:比如,东山区是广州市著名的老城区(老四区)之一,流传甚广的俗谚“西关小姐、东山少爷”可以精准地注解广州的权贵文化。在广州,素有“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足以说明东山区在广州历史演变中的特殊地位。但现在,我们再也找不到东山区了,也就再也找不到历史了。
收藏周刊:很多老城市都面临规划与建设的问题。
苏炜:比如,在北方一座文化历史名城,一座高架桥从著名历史建筑上穿过。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误?归根结底就在文化主管部门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
我们的不少老城、不少老建筑,并不是毁灭于乱世与战火,而是毁灭于高歌猛进的所谓“现代化”进程中。决策者以现代化的名义,缺乏对历史与文化的基本尊重,对老城、老建筑大动干戈,而很多破坏则是无法挽回的。
收藏周刊:西方国家对老城、老建筑的保护,有哪些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
苏炜:很多中国人去巴黎旅游,则发出“巴黎漂亮吗”的质疑。巴黎当然是世界文化名城,古典美与时尚美并存,但国人却看不到美,为什么?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老建筑了,以为这就是落后、陈旧的象征。但其实,这才是巴黎的美之所在。巴黎等世界文化名城告诉我们,城市文化的发展应是承续性的,而非断代式的。
艺术一旦发展到审丑阶段就死路一条
收藏周刊:目前审美文化失范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苏炜:我认为最根本的在于不少文化艺术工作者对美、对道德丧失了最基本的敬畏,在创作的时候毫无底线,对名利的诉求可谓不择手段。在很多艺术家那里,手段比目的更重要,过程比结果不重要,至于能否对他人、对社会产生良好的教益,是否能传世,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收藏周刊:您刚才讲到审美的标准无外乎真善美,但有些艺术作品并非着意于审美,而是审丑,比如杜尚的《泉》,选取的材料其实就是一座小便池,但成为了美术史上的经典。对此,您如何看?
苏炜:杜尚反抗美术的成规,他首次把“小便池” 搬进展览厅,以表达对现有艺术秩序的愤怒与成见,显然具有创造意识与先锋精神,且预示了一种审美的趋向,是值得美术史记载的。但假如后来者都是在小便池上做文章,那就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就不能称为艺术了。这就像打油诗到了聂绀弩这里应该为止了,不能再继续下去,再有人沿着这条路写下去的话,便是审美的泛滥。
收藏周刊:目前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想必也存在审丑的现象吧?
苏炜:西方当然存在审丑的现象。有一短时间美国盛行无调性、无旋律、无节奏的“三无音乐”,强调非理性、非逻辑、非感观。我想,艺术一旦走到这里,也就死路一条。我甚至想,当代艺术还要怎么玩?其实,西方世界当代艺术的追随者并不像中国人所想象的那样,其实并没有那么火。西方走过了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等阶段,各个阶段发育得相对比较完善,现在又有“往回看”的趋势。而我们的当代艺术,基本上都是在学西方,走得太快、太粗糙,并没有真正消化,所以导致我们的艺术格局总是那么凌乱不堪,审美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现在有一大拨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反思、制约着艺术的当代演进,而我们太信奉“发展”、“进步”的理念了,以为往前赶总是好的,但最终丢失了我们自己。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