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我为孩子们做讲解
齐吉祥 讲解身份:讲解专家
他赢得了孩子们的爱
齐吉祥老师退休以后, 仍然钟情于讲解事业, 在国博、 首播的展厅和中、 小学的课堂, 不时见到他讲解的身影。 “六一”前夕, 他要到一座小学为二年级的小学生讲 《陶之美》 , 这是个不小的题目, 涉及到比较系统的陶器知识, 而听众是只有七八岁的小孩。
宽敞明亮的教室, 有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时针指向14点45分, 齐老师打开精心制作的PPT, 开始了讲课。 他说: “小朋友们, 你们都玩过泥巴吧, 今天要讲的就跟泥巴有密切关系, 我要讲好多好听好玩的故事” 。 孩子们听到 “泥巴” 二字,立刻笑逐颜开, 一下就来了兴趣。
第一张图片是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罐,仅从图片上看那陶罐又破又不美,毫不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果然,孩子们的目光由兴奋变为疑惑, 也很快把目光从屏幕移向齐老师。 只听他讲到: “这件陶罐看上去真是很惨,一半是破陶片, 一半是石膏, 在展厅里很少有人去看它。 可是, 权威专家们一致把它定为国宝, 这又是为什么呢? ” 几句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目光又转向了屏幕……
当讲到距今5000多年的彩陶时,齐老师从包里拿出一片保存多年的彩陶片,让孩子们摆弄,这大大出乎孩子们的预料,感到机会太难得了,一个个都小心翼翼地拿在手中,仔细端详。
在接下来的讲课中, 每隔十来分钟, 齐老师就会提出问题让小同学们思索、 回答。 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齐老师倾听着每一个回答。 有的答案尽管不沾边, 他也笑眯眯地鼓励和引导。
讲到秦俑的时候, 齐老师放了一张彩色的兵马俑: “你们看到这样的兵马俑了吗? 秦兵马俑原本都有这么漂亮的色彩,可现在颜色都脱落了,这是为什么?”几个孩子回答说是“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时间太长了,所以颜色就掉了”。有一个孩子说是“氧化了”。齐老师追问道:“你们刚才摸的陶片都五千年了,比两千年长多了,颜色一点也没掉,你们用手指甲都抠不下来,这两千年的都要掉没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一下教室变得非常寂静,有的孩子还摇上了脑袋,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齐老师等待答案。齐老师便向他们讲了彩陶和彩绘陶的区别。彩陶和彩绘陶作为知识点对二年级的小学生看似有些深、 有些难, 然而有图片和实物的对照,孩子们很容易就懂了。齐老师还趁热打铁给孩子们布置了家庭作业, 让他们回家后就秦兵马俑的颜色问题考考家长,对此,不少孩子都开心地笑了。
接下来秦文官俑的讲解互动, 成为了整个课程的高潮:只见齐老师指着秦文官俑腰部说:“他是个文官,是为秦始皇抄抄写写的秘书,却在腰部挎着刀,不仅有刀,还有一块磨刀石。以前在国画或者舞台上看到的那些挎腰刀的都是武将或者当兵的,再者说他们也只是挎刀,不挎磨刀石,这文官却是又挎刀,又挎磨刀石,这是怎么回事?”孩子们先是愣住了,一个个思考着答案。有的说“他是为了防身吧”,有的说:“他不是皇帝的秘书吗?如果有人来刺杀皇帝,他可以用刀保护皇帝呀!”齐老师微微一笑说道:“我再告诉你们一句话,这文官挎的刀只有一把牙刷那么大。”听到这句话,好几个孩子都 “啊”了一声。齐老师指着一些孩子放在书桌上的铅笔盒“请打开铅笔盒,找一件东西”,只见他取出一块橡皮说道:“那把刀的作用很像这块橡皮”。他的语音刚落,一个同学立即举手说:“我知道了,那时人们把字写在竹片上,如果写错了,就用刀刮掉。”齐老师让大家鼓掌、点赞。听到老师赞扬和小伙伴的掌声,那个孩子笑得可美了。
齐老师注重历史和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 在讲解历史、 文物知识时,将传播文化意涵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 如通过河姆渡出土的陶甑,告诉大家“是中国人发明了用蒸汽加工食物,中国人蒸熟了世界上第一盆米饭”; 通过尖底陶甑,引申出欹器和孔子看到欹器后生发出了 “满招损, 谦受益” 的故事。
在讲课的一个半小时内,没有孩子“自由” 活动和讲话,既是齐老师把历史和文物讲活了,产生了吸引力,也反映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现在的孩子们更聪明,比以往时代的孩子知识面宽多了,有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 特别是通过各种媒体,非常快捷,但也正为如此,他们的知识中又有相当错误的成分。 在讲课中他们说诸葛亮发明了馒头,是看三国的故事知道的, 这就是错的。 给孩子讲解, 一定要了解他们, 有针对性地认真备课,一定要用“心”讲。
后来据班主任讲,很多孩子回家就兵马俑色彩考了家长,一些家长在微信群上表示知道了彩陶和彩绘陶的区别,希望有机会到教室听这种课程。
![]()
郭耕 讲解身份:场馆领导(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
眉飞色舞 童心讲解
![]()
“上什么山, 唱什么歌, 对什么人, 讲什么话”。 作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 讲解与讲课都必须遵循此道, 用最时兴的一个词就是要顾及 “供给侧”, 否则, 不顾对象,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自说自话, 就难以奉献或提供一场合格的普及大餐。
讲给谁WHO
给孩子讲解, 既要弓下身, 又要贴近心。首先, 你能讲的内容必须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 且与他们有限的经历、 阅历相关联, 至少是有那么一点关联, 一问孩子们就抢着说知道, 那正好, 再深问, 却又一知半解, 然后,你正好娓娓道来, 把他们的疑惑渐次解开。 比如, 讲到蜜蜂的价值, 不妨先问问知道不知道这个校园游戏 “两只小蜜蜂啊, 飞到花丛中啊……” , 大家都说知道, 那就太好了, 接着, 我们就把蜜蜂的知识进一步向孩子们逐步展开。 不同年龄、 不同地域的孩子, 可能理解程度相差悬殊, 讲解时需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越是年龄低的听众, 愈发需要你用感性的、 而非理性的表情、 声音和动作来吸引和打动。
怎么讲WAY
传播学有一个公式: 信息的传播=7%的言辞+38%的声音+55%的表情。 即听众费力的程度越低, 所获的信息越多。 一场有效的讲解, 必须有声有色, 视听融合,调动各种手段, 引人入胜。 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有限, 你要用尽可能令他们理解的话语, 以阴阳顿挫的声调, 像说书人那样 “揪住孩子们的心” , 当然, 孩子们的注意力就那么十几分钟, 一会儿就会走神, 你还须想方设法变换形式, 或摆出一个姿势, 或举起一个实物, 或模仿一种声音, 调动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各种感觉器官来, 听觉和视觉相辅相成。 有时, 一图胜千言, 一物胜千字。
讲解几乎全靠声音, 但在不能大声的情况下怎么办? 上周我受邀在玉渊潭公园为几十名小学生做湿地观鸟的讲解。 课前, 工作人员说为我提供一个麦克, 我婉拒了, 为什么? 因为这是在户外观鸟, 你的声音太大,就会把鸟吓跑了。 但几十号听众如何拢住他们的注意力呢, 那就得使出浑身的解数。 眉飞色舞、 张牙舞爪, 让孩子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你这里, 让他们的目光随着你的手所指的讲解对象 — —野鸟, 步移景异, 触景生情, 达到探究神秘动物, 认识大千世界, 心系鸟兽自然、童心走向同心的目的。 那天给孩子们讲完, 下来后, 玉渊潭公园管理处的几位干部都说被吸引了, 也开始对鸟感兴趣了, 并感叹道, 在公园工作, 身边的环境里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
其实, 怎么讲是各有高招。 有时, 以讲故事、 说寓言, 吸引小听众; 有时现身说法、 以亲历者的身份来演说; 讲解者还得善幽默, 敢自嘲,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感人的语言甚至雷人的语调, 引起注意, 引发共鸣; 还有,你自身的非口头表达, 如干练的举止、 专业的装束、 清新的容貌、 灿烂的笑容、 亲切的目光……
每次你眉飞色舞地讲解中甚至讲解完, 小孩子们都前呼后拥地扯着你的袖、 拉着你的手, 依偎在你身边, 问这问那, 把好吃的与你分享。 所谓童真, 孩子是不会骗人的。 这时, 说明你已经征服了这些小家伙的心,用句时髦话就是 “本宝宝” 得到了 “众宝宝” 的认同。
张鹏 讲解身份: 志愿者 (全国讲解大赛志愿者组第一名)
培养在博物馆学习的习惯和传统
![]()
在博物馆义务讲解的十三年时间里, 张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 听他讲解的孩子和家长们更习惯叫他 “朋朋哥哥” , 他非常喜欢这个称呼。 用他的话说, 他希望能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 更希望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讲解而喜欢上博物馆。
面对孩子如何组织讲解的内容?第一,我们讲解的目标是什么?是仅仅让孩子们记住那些展牌上和讲解词上的知识点吗?张鹏在讲解中始终向老师和家长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在博物馆里,知识永远排在第二位,培养孩子们在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习惯和传统永远排在第一位。为孩子讲解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以博物馆为窗口,提供认识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第二,讲解员在孩子们面前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是仅仅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么?张鹏认为,讲解员不仅要成为孩子们可信任的老师,更要成为他们可信任的朋友。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要保证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朋友之间的交流是要分享参观过程中的收获和喜悦。
明确了这样两点,在为孩子们组织讲解内容时就有了方向,各种专业的文博知识在讲解员的讲述中需要进行重新整理和组合。当然,是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在和数十万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张鹏总结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最容易激发孩子们兴趣的,要么是距离今天生活很遥远的,比如恐龙和太空,要么就是今天生活当中的,但被人们忽视了,比如土豆和西红柿的历史。具体说是三个结合:一是要和孩子本身的兴趣结合,需要在讲解交流中找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结合展品与之自然地结合;二是要和孩子身边的生活结合,传递“历史、文化、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的信息,鼓励孩子在今后生活中的独立发现和思考,让博物馆的生命延伸到平常的生活学习当中;三是要和孩子日常的学习结合,通过博物馆里的参观学习影响日常的学校和家庭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除了讲解内容的整理和组织方面需要考虑孩子们的需求外,在讲解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特别的考量和设计。张鹏始终相信讲解中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应当是平等的,一方面,讲解员不能把孩子当作大人去讲,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情感世界;另一方面,讲解员也不能把自己“委身或装扮”成孩子,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分享和交流。他希望每次讲解都是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的一次学习之旅,面对展品时, 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结论说出来, 而是通过 “观察” 、“发现” 和 “思考” 这样三个环节和孩子共同去找到答案和结论。 这三个关键词是张鹏在讲解展品时最常用到的方法, 不仅是能够拉进讲解员与孩子距离的 “陪伴式学习” , 更是能够激发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 “引导式学习” 。
做好博物馆讲解员, 积累经验和不断学习是很重要的, 只是对成人的讲解来说, 更多的是博物馆展览内容层面的学习; 对孩子的讲解来说, 除了内容上的积累和学习之外, 更要有对孩子们思维和行动的引导等方面的学习。 给孩子的讲解是否成功, 要看是否给孩子带来了快乐, 要看是否对孩子们的参观学习带来了启迪和引导, 也要看这样的影响是否能带到孩子此后的学习当中。
在十多年面对青少年的博物馆讲解工作中, 张鹏深切地感受到, 伴随着政府力量的推动, 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公共教育有了更大的需求, 博物馆的社教工作也随着这样的需求在发生着变化。 在他的眼里, 给孩子的讲解中, 讲解员所担负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述介绍, 而是要通过展品所承载的内容去引导孩子们在博物馆里的学习,更是一个教育者的角色。
潘瑶 讲解身份: 专职讲解员(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博物馆中的教与学
![]()
她是一名讲解员, 是博物馆教育的传播者, 还是孩子们眼中会讲故事的人, 她就是潘瑶。 从2009年入馆以来一直在社会教育宣传部讲解岗位工作,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提起国家博物馆, 潘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她是2009年国博改扩建后招的第一批讲解员, 从 “复兴之路” 展览开幕到现在, 接待的观众数超过十万人, 讲解小时数近3000小时, 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一名专职讲解员、 一名孩子们眼中的潘老师, 潘瑶说自己能做的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
截至目前, 每年走进博物课堂的青少年有15~18万人, 未成年人观众从2011年的30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1万,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 而博物馆的老师们在上课之前, 都会对学生进行有关文明参观的说明,让学生们掌握一些文物保护的知识。 博物馆是一个公共场所, 展出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 学生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 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政府让学生走进博物馆的初衷, 是希望让大家去了解传统文化, 是用敬畏之心去面对五千年的文明; 但是很多家长在带领孩子到博物馆参观时, 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 博物馆的老师会以这个为切入点, 注重德育与智育结合, 加深学生对个体与群体、 民族与国家、 历史与艺术的正确认识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 尊严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价值观。
2014年 《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 正式出台, 要求北京每个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至少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 由专职讲解员作为特聘的博物馆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 “为了做好孩子们的教学工作, 我们也着实下了很大功夫” , 潘瑶说。 在此之前, 国博的讲解主要是面向成年观众, 而青少年的知识基础、 专注度和接受能力与成年人不同, 新增的教学无论从形式、 内容还是落脚点与以往区别很大。 有家长担心会不会流于形式, 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游览。 在给培智学校的学生讲解中, 潘瑶的讲解大多以提问、 启发为主, 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 博物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的老师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以文物为依托, 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拓展思路。 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展览, 这样他们参观任何一个展览时, 只要运用这样的方法, 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这个工作开展以来, 学生们对博物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个人主动再次到国博学习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 学校和家长的疑虑也早已打消。
博物馆不仅是收藏、 展示我国历史文化的场所, 也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立德树人的重要课堂。 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博物馆中每一位讲解人员的责任。 近年来, 国博社教部在主任黄琛带领下,合作研发10余个门类共80余项相关课程, 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潘瑶作为国博教职中的一员, 与同事们一道, 为丰富和发展博物馆公共教育理论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
《中国文物报》2016年6月21日5版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