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微信购物陷消法盲区 用户需筑风控高墙
网购容易维权难,微信购物的风险依然不小。当下,微商群体正逐渐占据着微信朋友圈的江山,通过朋友圈购物产生的消费纠纷也正日益增多。值得关注的是,许多用户仍未意识到微信朋友圈非电商平台,消费者通过微信购物属于个人私下交易,未受到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朋友圈”渐成“商业圈”,微信购物风险不容小觑,用户需提高防范意识。
微信购物陷阱频生
“轻信微信集赞骗局,莫名其妙支付千元”、“淄博一女士微信购物付款700元后被拉黑”、“新疆孙女士向微商购买首饰付款当晚即被拉黑”、“福州陈女士收货后发现朋友圈海淘LV女包为仿品”。连日来,关于微信朋友圈交易骗局、朋友圈“杀熟”、微商成“危商”的报道日益增多。
如今的朋友圈已不再“单纯”,许多用户的朋友圈中不乏各类商品的广告。拿“福州陈女士收货后发现朋友圈海淘LV女包为仿品”的案例来看,在这位陈女士的微信朋友圈中,奢侈品牌的箱包、服装、化妆品等信息琳琅满目,北美、日韩的代购广告实时更新,微商在朋友圈中已是“寸土必争”。
也有微商为了扩大宣传,“无所不用其极”,利用微信中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撒网寻找潜在客户。而在 “淄博一女士微信购物付款700元后被拉黑”的案例中,不法分子则是利用交易记录和客户好评的截图做障眼法,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相较于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微信朋友圈是较为私密的社交平台,双方只有互加好友后,才能看到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但在当下,微商信息刷屏已成大众朋友圈的常态,可见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的“杀熟”商圈法则已大规模普及,即便并未主动获取微商信息,许多用户的朋友圈中也不乏售卖广告。
对于朋友圈购物纠纷频发的现状,专家也再次提醒,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对象是经营主体,微信售卖多无实体店铺,是个人私下交易,严格上讲不在法律规范范围之内。这也是导致不少利益受损的消费者投诉难的原因之一。
用户维权意识低,放之弃之
微信诈骗、购物纠纷事件频频发生,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网购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腾讯日前发布的《微信生态安全报告》显示,2015年,欺诈类信息已高居微信投诉榜首。时至今日,微信购物诈骗的现象仍十分猖獗。用户对微商购物的风险认识究竟是怎样的?
对于朋友圈被商品信息刷屏的现状,一些用户会选择将其屏蔽,但也有大部分用户会继续任其发布,甚至偶尔也会从这些微商处购买商品。据《中国青年报》近日调查显示,在对微商的信赖度上,5.7%的受访者非常信赖、42.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不太信赖和完全不信赖的占约两成比例。可见,持中立态度的用户仍占大比,这些用户实则也是潜在“高危群体”。另据《京华时报》报道,举报微信购物诈骗的用户,实际上大部分会因涉及金额小,并有投诉或报警也不会得到解决的想法,便自认倒霉,无形中为微信购物乱象添了一把火。
实际上,在2014年,微信就已上线“举报”入口,用户均被纳入安防队伍,微信对平台上的违法、违规信息也执行了包括关闭链接、封停账号等惩戒,并针对最易被诈骗的场景,推出了《微信防欺诈十条》。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朋友圈购物乱象,但仍然捉襟见肘。
微商环境待净化
微商作为较新的电商模式,仍缺乏职能部门监管,存在着管理疏漏、产品质量打折扣、维权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另外,微信购物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受新消法保护,消费者虽可走其他司法途径解决微信购物问题,但投入的成本可能远高于商品本身价值。
针对任微商“刷频”的用户以及依赖微信购物的“微淘族”,消协部门也提醒到,消费者不可轻易相信朋友圈的低价诱惑和代购,对微信好友发来的陌生链接,需提高警惕,对朋友圈的晒单好评信息也许保持理性态度,特别是针对食品、保健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商品。同时,在微信交易过程中,买方需核实卖方姓名、地址等信息,保存相关聊天记录、交易凭证,并尽量选择具有第三方平台保障的渠道进行付款,莫因小失大。
总之,消费者在朋友圈购买商品以及在各类网络购物中,遇到假货、欺诈等消费陷阱,要勇于运用正规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能放之任之。合法维权不但可以找回当前损失,也可以避免潜在损失,更可以给不法分子敲响警钟: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利润只能获得一时之乐,好景不长。随着微商群体的壮大,监管“空白”或也将得到填充,净化微商环境,需各方共同努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