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电视新闻如何甄别采用自媒体信息:碎片求真
电视新闻
碎片求真:电视新闻如何甄别采用自媒体信息
侯思名
(云南广播电视台 都市频道,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自媒体随互联网科技发展不断崛起。运用微博,微信,及时通讯等新兴传播手段,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向公众发布信息。以个人为中心的海量信息碎片被极速传播,电视新闻对自媒体信息真实性检验的需求空前强烈,如何在海量自媒体信息中去伪存真,逐步还原事实,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
关键词:信息传播;电视;自媒体;谣言;虚假信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24-02
“自媒体(We Media)是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所见所闻的途径。[1]”简言之,我看到,我记录,我发布,我评论,即为自媒体。当下,由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网络所组成自媒体凭借其零门槛,快传播,多互动的优势,在传播领域另辟蹊径,不断壮大。不论是在信息内容还是传播途径上,电视新闻和自媒体的交集越来越多。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刚刚发生,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用手机发布现场图文微博,第一时间被国内各大媒体刊播。同年7月15日,单点暴雨袭击昆明,大量市民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出现在电视直播中。8月,新华社向其手机付费用户发出以“网传”或“网曝”开头的订制新闻短信共22条,占当月新华快讯总量的15.6%。同月,备受关注的薄熙来案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该院官方微博成为媒体和公众了解庭审实况的首选途径。
一、自媒体给电视新闻带来了什么
2012年底,中国有5.64亿网民,其中微博用户数达到3.09亿,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2]。各个新闻现场举着手机狂拍的市民人数往往超过专业记者。他们将只字片语或拍摄到的图片上传到任意社交网站与公众分享。没有完整的新闻稿件,也无需把关人审稿审片。迅捷又无处不在的自媒体信息,极有可能出现在电视新闻中,但它们最终起到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案例一:巧用自媒体信息与现场同步
2010年12月30日,昆明市区全新生物制药厂发生爆炸,多人被困,火势迅速蔓延,危及周边学校和居民区。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启动突发事件直播,但因事故属于化学品爆炸,现场被层层封锁媒体无法进入,周边居民因为不知具体情况,情绪一度紧张。而就在此时,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触目惊心的视频。画面显示,药厂职工被迫火海逃生从高楼窗口坠下。记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了视频发布者和坠楼伤员,进行核实采访。拍摄者是相邻学校的学生,火灾发生后他们被安全疏散,坠楼伤员也送医救治。这段现场视频配合当事人采访的电视新闻在直播中完整呈现,稳定了周边居民情绪,也成为当天直播的收视率最高点。优酷网经过授权上载直播视频,当天转发评论超过二十万次。
案例二:不实自媒体信息将造成新闻失实
然而对于新闻而言,仅有现场是远远不够的。2013年5月一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公布了一张所谓“昆明五中门口80岁老人雨后为学生铺路,学生旁观无人帮忙[3]”的照片。照片中一位老人弯腰铺路,后面一队学生笑嘻嘻的垂手站立。多家媒体官方微博进行了转发,很快数家外省媒体原样刊播此微博内容,并进行了评论。然而在本地媒体的后续采访发现:事实并非照片所示。实际情况是老人铺路学生道谢并上前帮忙,这张照片刚好拍下了学生直起腰的一瞬间。照片中的学生被失实新闻弄得精神紧张疲惫不堪。她说:“就是这个看图说话的媒体,我们觉得他们非常不负责任,他们不光是在伤害我,我觉得他们是在进行道德绑架。[4]”
二、自媒体虚假信息的特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人们私下之间流传的,未经证实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阐述或诠释,即为谣言。[5]”不论传播者主观是否故意,自媒体低门槛,传播快,字数限制,绑定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特性,让它首当其冲成为谣言传播重灾区。目前中国用户量最大的新浪微博将“微博谣言”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虚假信息,即不存在的事实或张冠李戴的信息;另一类是不准确信息:即为了提高网友关注度,故意夸大、夸张;最后一类是含有欺骗性质的商业信息,如虚假有奖转发等[6]。但不只是微博中有不实信息,各个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平台上的配图假消息,或假视频也层出不穷。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要素不全:人物,时间,地点,做何事,为什么,以上新闻五要素是辨伪的基础。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新闻五要素齐全。反之,应提高警惕。
2.极度夸张:为博取点击量,自媒体虚假信息往往有夸张的标题,惊悚的配图,以及看上去不真实的视频。这些信息往往有违常理,更应当反复核实。
3.迎合热点:自媒体虚假信息往往源自策划和炒作。比如各地涌现最美女孩时,广州某网络策划公司就自编自导自拍了一个给拾荒老人喂饭的“最美女孩”,并假称是市民偶然拍摄并发布在微博上的。
4.暗藏商业目的:虚假信息也可能是一条乔装打扮的商业广告。比如虚构某地媒体曝光化妆品汞超标名单,其中重点提及某品牌常年抽检合格,实际上就是一则带有商业目的的造假。也有造假者将商业广告植入所谓科普信息中,此类信息往往带有严重倾向,或者直接杜撰。
三、甄别原则和技巧
电视新闻从业者在面对浩如烟海的自媒体信息时,需要以真实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容不得半点马虎。从实践来看,甄别自媒体虚假信息可以借鉴以下原则。
1.巨量转发不代表它就是真的。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人人可发布,人人可点评的新平台,不经思考和证实的转发不计其数。所以甄别原则第一条:转发和点赞的数量和信息的真实性无关。
2.官网和权威人士发布的信息也要存疑。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 “可信的网站”或“权威微博用户”,当看到他们都在发布同一消息时,往往假定对方已尽到核实义务,因此转发是安全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13年4月23日,美联社推特发布了一条内容为:“突发新闻:白宫发生两次爆炸,奥巴马受伤[7]”的消息。尽管事后查实美联社推特账号被黑客攻击,谣言也在几分钟后被删除,但依旧引发美国股市短暂跳水。而在我国近年来的数次大型自然灾害救援中,也有一些未经证实的虚假求救信息被媒体官方微博或是大V转发。
3.甄别自媒体信息真伪,不能止于互联网。及时性和字数限制导致自媒体信息碎片化,其可信度也相应降低。部分过于乐观的媒体从业者认为:自媒体信息虽有不实但在大规模转发过程中,势必会有人提出疑问并予以纠正,这也是一种网络自证的过程。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极端迟缓且被动的。以新浪微博的辟谣程序为例,在得到投诉后,工作人员将进行核实,一旦发现不实,则采取技术手段在被转载信息上加注“不实”二字,极个别的会被删除。但此时不实信息早已散布开来,损害可能已经造成。笔者认为,甄别自媒体不实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往往不是通过互联网求证和举报。而是要回归到新闻采访的本质,尽可能采访到当事人,甚至第一时间抵达事发地。和普通人可以随意点赞转发不同,电视新闻从业人员面对自媒体信息时应当保持怀疑,查清作者,了解全貌。基于这三个甄别原则,下面这些技巧可以帮助记者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去伪存真。
技巧一:直接采访信息发布者:部分记者会直接引用自媒体发布者的原始内容,而不去采访其本人,理由大多是:时间紧迫或没有线索。其实,在互联网上或多或少已经留下了信息发布者的轨迹。国内大多数自媒体发布平台都需要实名注册,即发布者必须用手机号和邮箱来进行注册登录,这意味着记者有了最基本的联系渠道。如果基于隐私设置而无法获得上述信息,记者也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接触发布者,如无回应,可以筛查地址坐标,或在其相互关注或好友圈里想办法。如果对方使用完全虚假的身份注册,且通过正常途径仍无法接触,就应该对其发布的信息保持高度怀疑,进而寻找其他旁证。
技巧二:当联系上信息发布者时,记者应进一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BBC要求记者在采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之前,必须与发布人就信息内容的时间,地域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核实[8]。问题涉及:你能否接触到消息的最初来源?信息最初发布在什么网站上?能否确认照片或视频拍摄的地点?图像中的天气和光线是否与当天拍摄时一致?视频是否太完美,是否和某些作品雷同等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可以识别出信息的真伪。
技巧三:运用互联网搜索工具和社交网络评论功能对发布内容进行二次核实。对文字信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搜索出它最初发布和被转载应用的网址;对图片查找而言,只要有原图或图片地址也可以通过谷歌图片搜索和TinEye等专业网站进行查找甄别。对视频而言,可以将视频中的主题词进行搜索识别。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假图,假视频多半重复使用率极高,一搜就会漏出马脚。少部分原创的不实信息,一时半会儿搜索不出以往历史,联系不上发布者,也没有质疑性评论可以查看,则应该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综上所述,由于数字化工具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新闻业传统的“守门人”角色已经有了新变化,电视媒体对自媒体原始素材真实性检验的需求空前强烈,这种检验必须由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来完成。新闻的专业性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原始素材,构建事件发生的背景,将当事人的只字片语串联为故事,并使之平衡。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碎片里,电视新闻工作者唯有保持怀疑,不断求证,才能靠近真相。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全民DIY,第三代网络盈利模式[J]。新闻与传播,2006(2) 。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1-15.
[3] 季芳。昆明五中门口80岁老人雨后为学生铺路 学生旁观无人帮忙[N]。昆明日报,2013-05-26.
[4] 董书蓉,洪涛。信息缺失的传播 谁来为真相负责[DB/MT]。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条形码》,2013-05-28.
[5] 周诗妮。微博辟谣: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治理的新模式——以日本“3×11”地震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1(4)。
[6] 薛雯乔。微博辟谣的发展和治理模式—以新浪微博辟谣为例[J]。今传媒,2013(5).
[7] 美联社Twitter账号被黑:社交媒体分析遭质疑[N]。路透社,2013-04-24.
[8] 李玮。社交媒体上,如何鉴别假消息[OL]。新浪网创事记,2013-04-23.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