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哪些自媒体不必担心被列入下一波“罚单”?
近日,北京市网信办约谈多家网站,责令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渲染演艺明星绯闻隐私、炒作明星炫富享乐等问题”,包括“全明星探”“中国第一狗仔卓伟”“名侦探赵五儿”在内的一大批八卦账号被关闭。这些八卦账号曾多次设置社会热点议题,引发争议,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
人们注意到,这次专项治理行动,与6月1日实施的两部法律法规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而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从12年前针对PC端网站,转为主要针对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移动端平台,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规范和管理。而这些八卦账号,主要靠移动端流量获得名和利。
网络表达的自由和边界
微信降低了网络表达的门槛。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可能借助移动互联网抒发喜怒哀乐,表达利益诉求,进行社会交往和意见分享。互联网的普及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四权”(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提供了技术可能,但网络表达须恪守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底线。
八卦信息受追捧,一方面给演艺界不好的价值导向,误导明星不惜手段博出位,忽视德和艺乃立身之本;另一方面让社会心态变得浮躁,特别是让年轻人误解人生和成功的意义。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众号发表“锐评”,认为这份“罚单”背后,不只是一种法律约束,更是一种价值倡导和风气扭转。一些娱乐账号对天价婚礼、豪车名包、奢华居所的细致描摹,弥漫着浓浓的拜金味儿。一些戏不好、歌不红的艺人、网红正是依靠八卦,推高自己的曝光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电影促进法》等均强调德艺双馨,管理部门对涉毒、涉嫖艺人祭出严厉处罚,都体现了扭转“三观不正”的良苦用心。
前些年,有关部门重点治理网上时政类帖文,查封了相关违法账号,一些涉嫌造谣传谣的大V相继受到法规的处置。此次针对非时政类的八卦账号下重手,提示互联网治理正在进一步深入。网络舆论场的谣言和偏激意见蔓延,说到底与网上文化土壤贫瘠、理性匮乏有关。
有人担心这份“罚单”重创“自媒体”商业模式,估算这些账号被封意味着数亿资产灰飞烟灭。但点击率和粉丝数所兑换的经济利益,如果全凭这些泡沫化的负面信息为依托,本来就是以沙聚塔,根基不牢,危害不浅。一部分“自媒体”(We Media或Grassroots Media),正是在法制空档缝隙中做大的。
警惕文化重心的下沉
从五四运动时期算起,近百年来文化大普及,大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文化重心的下沉。今天的重心从“自媒体”帖文到网络直播、短视频。互联网时期的人们更擅长表达,网络视频中的表情更为生动,但也出现了低俗、色情、迷信等亚文化甚至反文化的东西沉渣泛起。
新闻史记载,20世纪30年代,女艺人阮玲玉自杀后,有狗仔队在她家门口垃圾箱里翻翻捡捡,企图找出隐私内幕,好像也有所斩获。然而,当时“十里洋场”的新闻界一致拒绝刊载,让这位名女人平静地离去。如今洋洋得意“周一见”的自媒体账号,是否愧对前人?近年来网上八卦新闻,以狗仔队的偷窥和爆料为由头,是否失去了法律尊严和职业操守?
再如网络流行语,丰富和创新了汉语的表达。你言“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他说“别睡了起来嗨”,各有意趣。但网络流行语不能拉低中国语言文字乃至中国文化的品位。像“屌丝”一词,竟然出现在一些主流媒体上,但对这个词儿,实在不敢恭维。记得历史学家庞朴先生曾跟笔者说过:主流媒体用“卖淫”这个词儿不妥,在几十年前用的是“卖笑”。这涉及主流文化对流行文化的过滤作用。在我们这个拥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国度,实在不忍看到“开撕”“撕逼”“逼格”这样粗鄙的文字招摇过市!
毕竟文化有雅俗之分,主流与边缘之别,教育界、主流媒体和有关部门需要率先垂范,维护汉语的文化含量、文明水准。如中小学生作文使用某些粗鄙的词语,老师有责任判低分或不合格。
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
在依法查处低俗八卦账号的同时,需要花更大的精力来填补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社会群体内心的压力需要释放。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的“加湿器”和“润滑剂”,能减少社会舆论场的燥热和紧张,缓冲基层治理中的矛盾摩擦。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精神文化产品和意识形态建设。每个时代都有与时俱进的产品样式和传播路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红旗飘飘》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星火燎原》丛书,得到元帅、将军、中央机关和省区市负责人、革命军人和老区群众的响应。工人出版社编辑何家栋执笔,出版了《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等革命回忆录。这些构成了新中国的“红色文化”系列,传诵一时,不少佳作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今天,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端成为新闻宣传和文化消费的前沿阵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20.2分钟,而手机阅读74.4分钟,手机阅读是纸质图书阅读的3.68倍。新闻界在热议“去书名号”策略,即媒体去“《》”(报纸或杂志),变成“@”(两微一端)。一些新闻单位,做互联网业务的人数超过了做纸媒的,甚至有人预言,将来纸媒会成为给互联网订户的赠品。
当前迫切需要引导更多文化艺术资源上网,让精英文化走出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咖啡馆、茶室、沙龙,前进到社交网络。5月17日,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网络化,共青团要为青年服务就必须到网上去。比如青年在知乎上,青年在B站里,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延伸进去,通过为小伙伴们提供大家非常喜欢的生动活泼的一些文化产品,使广大的小伙伴们一起健康成长。
意识形态建设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如果只满足于在传统场合发篇文章,主要靠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许多年轻人很可能看不到,那就是“无效供给”。能否优化要素配置,增加有效供给?河南省委宣传部尝试改变传统的理论工作者评价方式,把在网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也纳入职称评定的依据,将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向网络理论成果略做倾斜,以调动社科理论工作者在网上发声的积极性。理论宣传若不“触网”,将错失更大舞台。在广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旗下,6月10日广州市自媒体联盟宣告成立,拥有@广州潮生活等一批粉丝量过百万的自媒体。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了《广州市自媒体联盟公约》,提出团结、动员新媒体企业、自媒体人,遵循底线意识,坚持原创,承担监督责任,讲好“广州故事”,唱响“广州声音”。对于前一段时间野蛮生长的“自媒体”,需要加强政治导向和文化引领。
20世纪60年代的科普,有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50年来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网络时代,像果壳网PC端网站和App,作为面向都市青年的泛科技兴趣社区,用科技知识关切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具有真金白银知识含量的自媒体账号,照样有不菲的投资价值,2014年12月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额2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IDG这样的著名机构。相信那些传播正能量的自媒体运营方和投资人似乎都不必内心惶惶,猜测自己会不会在下一波“罚单”中。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