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2019-09-22 20:37 出处: 人气: 

(原标题:《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故事究竟是真是假,自媒体应守住怎样底线)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9日晚上,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刷屏朋友圈,迅速成为10万+文章,引发众多网友点赞、转发。与此同时,文章中禁不住推敲的细节和逻辑,也使不少网友对文章真实性表示质疑。目前该文章虽已显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但对文章刷屏引发的争论并没有结束。

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有人把这篇文章定义为标准的“毒鸡汤”,也有人说,传播这样的毒鸡汤,本身就是毒。那么,这篇真假难断的文章究竟为何刷屏?自媒体时代发布网络文章如何把关?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到底是真是假?

这篇出自自媒体人咪蒙旗下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的文章,简单说,就是讲述了一个寒门学子,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人生逆袭考上名校,却因为人正直,不帮富二代作弊、不为老板做假账而处处人生受限。更为悲剧的是,25岁就因病早逝。而文章作者据文中描述是这位寒门学子的高中同学,一个25岁工作两年就小有成就,并且外貌还有些优势的女生。一个物质社会成功样本,从寒门弟子的死亡中获得醒悟,重新审视和批判自己以及世俗社会。

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文章发布几个小时,轻松突破10万+的阅读量。昨天,文章在因被举报过多而封禁前,已经收获了至少3.4万“好看”标签,按照业界的一般标准来推断,这篇文章的阅读量预计已经达到了300至500万。

大量网友被文章中的主人公感动,而“寒门学子为何如此艰难”这个争议不断的话题被重新搬出来讨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昨晚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篇文章在短时间刷屏,主要是利用了部分人存在的焦虑感和恻隐之心。

朱巍向中国之声记者介绍:“这篇文章反映出来了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可能是来自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拼搏这样人的一些共鸣;第二个方面反映出来的人的心灵中最柔弱的部分,就是恻隐之心。或多或少在这个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有共鸣的文章容易引起热议。”

冷静之后,不少网友惊讶地发现,文章竟然存在多处严重的逻辑错误和事实错误,因此引发“造假”质疑。比如文中主人公2013年以693分的总分拿下理科状元;2013年以前就看过2014年才上线的网剧等等,被读者网友们拿出来讨论的疑点和常识性错误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除了故事真实性有待商榷,作者对自己情景的打造,也成为引发读者反感的另一重要因素。

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朱巍表示,这是之后这篇文章引发大范围争议和探讨的主要原因。他认为,这篇文章写作发布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商业利益。

“因为既然是自媒体公号,这是一个商业行为。他写文章和真正的时政类的报道,包括真正的这种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性质是不一样的。他们主要的目的直接或间接都跟商业利益有关。”

针对文章中提及主人公毕业2年就成为阿里巴巴P7级的员工,阿里巴巴方面回应称:情况不属实。

面对大量的质疑和争议,文章创作团队昨天发布公告称:文章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篇非虚构写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绝对真实的。他们表示,为了保护文中当事人、当事人家属和其他同学、老师的信息,他们在细节上做了许多真实情况的模糊化处理,包括所在省份、一些细节的时间线、分数、公司、照片等等。

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文章真假尚无定论,消极影响却很难抹去

对于这个回应,朱巍表示,所谓的模糊处理,作者并没有把握好度。

“第一个因素要把握好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这么一个度。如果是一个比较隐私的故事,那你要说出来的话可能是个好故事,但是当事人的隐私你要隐去,不能仅把名字隐去,也要把相关的信息隐去,要直接和间接的都无法识别到特定人,这个时候才达到效果。第二个度,这篇文章非常有可能是虚构的,那么虚构的话你就要告知用户告知公众,这个文章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结果,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一个作家的伦理道德的表现。如果你以保护当事人为借口和挡箭牌,坚决的就把错误的路走到底的话,那么你的道德层面就很难过关。”

朱巍认为,作者的这种所谓“处理”手段,并不是在保护当事人。

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因为他提到的时间地点虽然很模糊,高考状元等这些相关的一些因素,包括他的考试分数都曝光出来了,都写的很清楚,那么这个人一切都可以找到的。表面上看是保护,实际上又告诉你,信息累计起来就能推翻之前的说法,我觉得保护措施做得还是很拙劣的,基本上没有保护好当事人的权益。我也坚持认为它的内容确实存在很大质疑。”

目前,这篇已被封禁的文章究竟是真是假没有定论,但造成的各种影响短时间很难抹去。

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章插图

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绵中实验官网VR景观

朱巍告诉中国之声记者:“第一个影响是会把很多对社会的消极的情绪表现出来,这种消极的情绪而反映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另外,我觉得作者对中国的招生高考包括高等教育制度是基本不了解的。所以他现在造成的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或者是一些没有上大学没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不了解现在政策的人,会产生一个误区,所以它误导,带节奏般地误导了公众,严重影响了国家至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公信力。所以,它反映出来的话题感很强,而这些话题都是有“水份”的,它反映出来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扭曲的世界。扭曲的世界必然带了扭曲的价值观,如果传播出去的话,我觉得会损害公共利益。它是一个虚假传播,是有一定问题的。”

众所周知,商业自媒体行业视流量为真金白银。部分商业自媒体撰文也绝非是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宗旨,而是以达到提升流量为目的。对于自媒体发布内容如何把关。朱巍认为,监管力度应该加大,但难度也很大。

“对于这样的把关,我觉得还是要从作品性质定性,如果这个文章就是一个小说家写的,就写了一个小说虚构的,我觉得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你一定不能在文章中强调时间、地点、人物,而且人为的造成内容是真实的。所以我倒是觉得,这样的纪实文学或者是纪实报道,因为你的公信力造成了这种社会消极影响,难以短时间之内抹平的。所以对这样的文学创作并不是说限制,而是你要回到文学创作的这种本质上来。这个监管力度可能是需要加大,但是监管的难度却很大。”

为何《状元之死》会病毒式传播?贩卖焦虑的自媒体还能走远吗?

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网络文章,忽然成了网络热点,又忽然遭到广泛质疑,霎时间,网络上热闹非凡。目前,发布者已经自行删除了网络文章。

寒门状元之死刷屏网络 无论真假自媒体应守住底线

那些胡编乱造、漏洞百出、刻意制造热点的网文从来经不起聚焦,但问题是为什么总是有人乐此不疲地制造这样的文章,而这样的文章又为什么能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70年前,我们中国人的最大愿望是不再受外人凌辱、不再受自己人盘剥;40年前,很多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一家人顿顿能吃上大米白馍馍,是孩子能接受教育考大学;眼下,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一万个人当中会有一万个答案。

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让老百姓脱离了生存这一最基本焦虑,我们追求的是怎么样能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对国家、对社会的要求必然是个性化的,但国家和社会也一定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一切人的所有需求。因而,不少人会产生新的焦虑,这种焦虑搭着某个热点,就会扩散开来。而这,正是《状元之死》这样的文章能病毒般扩散的原因。

那么,这样的文章传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在一定范围里、某种程度上的社会不公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马上要过年了,大家可以去广大农村走一走,那普通农户门口停放着团圆的私家车,百姓桌上的鸡鸭鱼肉,还有冒着热气的大馅儿饺子……这,就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共享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成果的具体例证。如果看不到7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改变了多少寒门子弟的命运,这种选择性失明,不是一个负责的自媒体应有的态度。

现实,是一切创作的源泉;真实,是一切报道的基石。如何凝聚来之不易的社会共识、动员全社会形成一股昂扬向上的合力——这是每一个媒体都该有的担当。要知道,没有人能从唱空家园之中获益,而每个人,都可以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当中提升获得感。那些贩卖焦虑制造热点的自媒体,别走得太远。

李琮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