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去中心化时代来临

2016-06-18 14:13 出处: 人气: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使得全球“共享一个信息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参与形式,开始习惯以个人身份自主投入到公共表达的传播中。现在,类似于“罗辑思维”、“麻辣书生”、“凯叔讲故事”等具有明确内在理念的自媒体越来越多。以“罗辑思维”为例,这是过去3年来被舆论推为最火的自媒体之一,因其目标是构建一个“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自2012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第一期视频上线以来,节目点击量和微信关注数都呈现出指数级高速增长态势,知识社群氛围初步形成,成为受众和媒体关注的现象级产品,也为自媒体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发展道路。
 
   自媒体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追溯历史,“We Media(自媒体)”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斯(Chris Wills)提出。在他们的理解中,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民众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美国著名互联网作家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当媒体不再控有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化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不过,在国内的实践过程中,对自媒体存在着其他一些认识。比如,知名IT评论人洪波认为:“自媒体的价值不在于传递最新鲜的信息,而在于一两个人对社会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了不起了。”持有类似观点的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所谓自媒体,必须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风格。自媒体势必是一个主观媒体,是一种评论式的媒体。”对此,“罗辑思维”创使人罗振宇的体会或者更加深刻。他认为:“新的时代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未来将属于基于用户体验的‘手艺人’经济。”“互联网必然对媒体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由于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受众人群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传统大众传播将越来越难以奏效。未来的传媒将不再以信息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魅力人格体将是新媒体时代最关键的传播节点。受众在被细分之后,会基于兴趣和对不同自媒体人的喜爱,而发生分化与重组,最终形成一个个高粘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组织。”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内自媒体的个人特征是相当明显的,从一个侧面标志着去中心化时代的来临。
 
    自媒体产生于意见领袖
 
    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一个中心化的时代里,就如知名媒体人许维所描述的:“我们的世界就像一座剧场,它分成舞台和观众席,舞台上面的人拥有传播权,他们用麦克风来放大音量,无论他们演什么,坐在下面的人都得看着,下面的人上不了舞台,他们的话也没有人能够听到”。可是,在传播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都被去中心化网络极大削弱的环境下,去中心化时代正在逐步来临。也正如许维所述,“在去中心化时代里,我们的世界就像一座广场,这里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别,大家互相自由地交谈,有些人的声音可能大一些,他们能够吸引到一群人围观,但也就仅此而已。”可以说,今天一批以“自媒体”为标签的创作者们,无需依附于任何的媒体组织,其影响力日益兴盛,这些自媒体的拥有者更像是意见领袖。
 
    从传统传播学理论的视角看,意见领袖通常具有社会地位较高、社交范围大、信息源丰富、知识面广、人际交往能力强等特征。可是,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这个视角也在发生变化,意见领袖不一定要着重于社会地位、社交范围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每一个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言论、观点、信息和群体的声音可能因为传播者在某一领域的特殊才能,或者是独到见解而得到其他公众的认可,甚至影响这些公众的行为,影响其采纳或主动征求传播者的意见,这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或是群体就成为网络意见领袖。
 
    因此,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网络媒体,它在改变传统社会传播体系中的固定模式,在改变人类记录和传播思想的方法和途径,也在改变以往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方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新闻编辑形式,归根结底,目标都是要更好地传播新闻信息,而网络新闻编辑就是伴随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而兴起的。
 
    自媒体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挑战
 
    作为网络新闻编辑人员,有必要关注意见领袖的言论、观点、信息,并从这些群体声音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做好把关人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更好地开展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事实上,2005年3月3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布的第三批十种新的职业,就已将“网络编辑员”归入其中,这就意味着网络编辑在我国被正式确定为一种职业。网络新闻编辑当属其中。
 
    在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自媒体创作者具有了更多的“直接发布权”,他们可以不接受网络新闻编辑的审核,就将一些声音公布于众。网络新闻编辑似乎处于“零把关”的尴尬境地。在这种状态下,编辑的把关过程被瞬间越过,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筛选、过滤和议题引领的功能被秒杀。有人感慨网络新闻编辑进入到了“零编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把关人”理念正在“受众中心”的强势光环下消解、褪色,“把关人”角色的消亡正导致受众群体挑战新闻的权威。
 
    其实,自媒体虽然较以往的媒体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带有“媒体”的性质,它只是颠覆了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对受众群体秉承的“输入”功能,更多融入了受众群体的“输出”意识和“交流反馈”观念,使本我意识的外化功能更加凸显。从这层意义上讲,一些意见领袖的观点、声音,往往能引起较多受众群体的关注,他们传播的信息会更多被受众群体广泛转载和讨论。当然,未经任何专业编辑筛选的信息,一方面会造成信息泛滥,另一方面信息水平参差不齐,形式零碎、不规则,容易造成信息污染和错误观念的情绪化表达,从而导致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可信度低。此外,在专业网络编辑缺位的情况下,关于隐私权与新闻专业主义,表达自由与话语权的争论也会不断升级。如何从一些意见领袖传播的信息中筛选素材,让普通受众群体对这些信息更具接近性,以及如何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无疑是网络新闻编辑格外关注的事项。
 
    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转向及应对措施
 
    网络编辑要把握好深度策划的维度。自媒体用户数量的巨大和素质的高低不一,使信息呈现出无序化、碎片化特征,受众群体热衷于碎片化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过程。以现有的条件,仅靠自媒体创作者自身的努力还不太现实,网络新闻编辑要通过论坛跟帖、博文跟帖、新闻跟帖等和受众群体形成反馈互动,认真对待其言论,关注不同的声音,从中发现受众群体关心的事情等,进而对新闻做进一步报道,正确地引导言论。
 
    把关权下放,采取专业和非专业相互配合的编发模式,使传播信息更具接近性。自媒体琐碎的信息也会随着其本身的重要性不足而逐渐“沉下去”,而引起受众群体重大兴趣的信息也会随着点击率或转发率的上升而“浮出水面”,从而进入到网络编辑的视线。但网络编辑不能仅靠等着信息自己“浮上来”或“沉下去”来对待编辑工作,而要正视在传播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可以尝试采取专业和非专业相互配合的编发模式,有效地对传播信息进行筛选和编发,将自媒体的议题悄然渗透到受众群体并为其所接受。
 
    做好24小时全天候向外传播信息的安排。网络新闻编辑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因为网络受众可能会处在世界的各个时区,并且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习性,他们对于新闻的阅读是随时随地的行为。这就要求编辑工作必须是“全天候”的,不把编辑工作看成是某一天某一时段的任务,而看成是滚动版连续操作;此外,新闻事件发生的“全天候”特性,使得以“即时性”著称的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必须对它做出及时反应。这在客观上促成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全天候”模式,也为网络新闻编辑更加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拓展了时间和空间。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