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品电商的“自媒体”

2016-06-25 20:45 出处: 人气: 

论艺术品电商的“自媒体”

我先讲几个小段子:

第一个小段子:

上海一位朋友,他在某微信拍卖上买了两幅小画,问我,将来能升值吗?我不知如何回答,反问,你觉得能吗?他说了一个字,难。我说,只是概率很低。

他继续问,如何买到能升值的?毕竟是俗人嘛。我说,如果我告诉你哪位艺术家的作品能升值呢,你敢买吗?他说敢。

第二个小段子:

也是上海的一个资深藏家,名字就不说了,我们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完全是海聊。他说,他看上的艺术家要考量很多方面的因素,甚至有无家族疾病之类,也不能放过。我当时惊诧不已。后来又恍然大悟,必须要做长线。

第三个小段子:

还是在上海。艺术家方少青的烧烤party。每次来的都是他的收藏圈朋友,一起吃点烧烤,一起聊聊天,这次也和方老师聊了不少,与艺术来一次大师级的接触。其实,我第一次看方老师的画,就觉得喜欢,觉得笔有力,也有神。

如果不是做了这个自媒体,我哪里有机会认识这么多社会各界的牛人?如果不是通过自媒体连接了信任,他们哪里会相信千里之外的我?如果不是有了这个自媒体,我哪里有机会和几百位艺术圈的人打交道,给人一次次的叫我“王老师”。

在这里我要说的,如果你想在艺术圈快速有所作为,可以考虑做个艺术自媒体,目前这是个好机会。

从文化部《2014中国艺术市场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98%的艺术品交易额都在线下。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圈的人,在线下很有名,出了这个圈子呢?就很难说了。

我最初研究艺术品收藏时,上网找艺术家、艺术经纪人,很难找,画廊呢,能找到,也没用,看了画廊网站上的作品,也不敢买。因为不相信,也不敢相信。看了那么多资料,拍假,假拍,这两个词萦绕心头,望而却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相信,也不敢相信。

所以,信任才是这个艺术界的稀缺资源。这个可不是靠单纯的电商平台、模式之类的能够建立起来的,否则,淘宝、国美、京东这些大牛早就入侵了这个领地了。

那么,如何建立信任呢?有什么好办法呢?

自媒体、自品牌、自明星,就是个很好的机会。

也就是说,将线下的艺术专业人士通过互联网来打造成一批批的互联网明星。

那为什么不选择搞企业品牌、公司品牌呢?

因为是企业或者公司的话,你无论怎么包装都是蘸着某种商业利益在里面,说白了,那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不是不能让人相信,是不太容易叫人相信,也很难将这种信任持续很久。

毕竟这两者之间的连接,一边是人,一边是冷冰冰的公司,如何能交融?

所有,只有从人上入手才有机会。

你是艺术家,需要,可以通过自媒体布局你的经纪人网络;

你是经纪人,也需要,可以通过自媒体聚集艺术市场上下游资源;

你是画廊等公司负责人,更需要,可以通过自媒体打造出你的个人品牌,当然不是在原来的线下,而是在互联网的新领地上塑造。

也曾有人说买高端艺术品的人不会来个一般的社区,但是我要问,他用微信吗?他上微博吗?他上网吗?毋庸置疑,即使他是顶级的大佬,大牛,也无法拒绝与互联网连接。所以说,不是不能来,而是你没给他们一个来的理由,或者氛围。

不过,艺术自媒体也是稀缺资源,也具有某种独占性。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一个坑儿里也种不下两个萝卜。

那做个新浪微博、微信啥的算不算做自媒体?

这要有几个标准,第一个,有没有价值输出?第二个,有没有核心用户?第三个,有没有完整的产业链?

有没有价值输出?我不否认很多商业的自媒体也在输出价值,但自媒体需要输出的是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带有很强的个性,不一定非得符合大众标准,只有有喜欢的人就行。没有持续的价值输出,光是简单的图片,根本没有办法产生粘性。

有没有核心用户?有些艺术家的朋友微信有一两万的粉丝,活性不大,关注你并不等于信任你,如果你不想方设法的提高粉丝活性,形成你的核心用户,那么他们终将离你而去。

有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不单单是指商业的变现。而是自媒体本身的一种生态化,即使是一个小自媒体,你的用户要从哪里来?你如何留住来的用户?你如何培养用户的信任?以至最后如何产生成交?这些都需要用心去做。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