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 告别“自说自话”的舞台

2016-06-30 00:12 出处: 人气: 

  url:,id:0 □记者赵遐李艳诚张海芳郭健

  互联网颠覆了很多行业,也催生出更多的机会,它改变了像孙丽萍这样自媒体人的人生轨迹,虽然未来的路尚不清晰,但对他们来说,遇上这样的时代,就有了放手一搏的平台。

  2015年11月22日深夜11点半,包头评客第一个阅读量突破十万的原创帖诞生了。对孙丽萍而言,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她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包头评客能够受到如此多人的关注,让她既兴奋又意外。

  时间转回两年前。如果没有尝试自媒体,孙丽萍或许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瑜伽馆前台。

  然而,互联网颠覆了很多行业,也催生出更多的机会,它改变了像孙丽萍这样自媒体人的人生轨迹,虽然未来的路尚不清晰,但对他们来说,遇上这样的时代,就有了放手一搏的平台。就如同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如果不骑在新世界的背上,就会被新世界踩在脚下。”

  微时代

  人人都有“麦克风”

  自媒体概念并非近两年才兴起,早期的博客、微博实际上都具有自媒体属性,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才给了自媒体更好的生长土壤。

  包头自由发微信平台就是紧跟微信的脚步应运而生的。16万粉丝、公司化运作,让它毫无悬念地成为包头自媒体中的翘楚。

  事实上,早在2011年10月,包头自由发就以论坛的形式出现在包头网民的视野里,成为包头人交流、爆料、发帖子的地方。2012年11月,包头自由发转型到微信,网罗了包头自媒体第一批体验用户。

  “包头自由发是一个三级操作的过程,论坛上精选的内容放在官网上,官网上优选的内容推送到微信,内容越来越少、越来越精。”自由发总经理康大维认为,包头自由发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网站pc端转向互联网移动端的过程。

  包头自由发的团队有8个人,在包头的自媒体中,已经称得上人数众多。更多的自媒体,只是一两个人的江湖。

  孙丽萍的包头评客正是这样的夫妻档自媒体。和许多人一样,孙丽萍之所以注册微信公众号,完全是凭着个人兴趣。

  2014年,她在一家瑜伽馆负责前台接待,喜欢美食、写作和分享的她,特意选择在2月14日发布了第一篇文章,推荐适合约会吃饭的地方,没想到引来不少人的关注和点赞。

  在孙丽萍的印象中,最初许多包头人对微信公众号并没有太多认识。“我告诉身边的朋友,我做了个公众号,你关注一下,帮我转发一下,很多人都会问我公众号是什么?”

  忽如一夜春风来。自媒体发展之快,让许多人都始料未及。由于进入门槛低,包头的自媒体在2014年下半年迎来爆发性增长。

  陈旭比孙丽萍早两年踏入自媒体,至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觉得兴奋不已,“那个时候每天都会冒出新的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的数目达到200多家。自媒体时代仿佛人人都有‘麦克风’,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在孙丽萍眼里,自媒体不再是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自说自话”。在这个平台上,那些被传统媒体忽视的草根也可“放大”自己的声音。

  不仅如此,这些自媒体还相当活跃。“去年大家做了很多事情,也有一些积极的响应。比如陈旭等人通过自媒体的力量解决包头市九原区画匠营子村100多万斤圆白菜滞销的问题,我们还举办了冰桶挑战赛,引起了许多人对渐冻人的关注。”说起这些,孙丽萍的神情显得格外自豪。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也感受到了自媒体崛起后的变化,“像五当召文化高峰论坛、包头网络春晚新闻发布会等大型活动,也都邀请了包头自由发、包头评客、包头大管家等自媒体参加。”包头晚报记者宋美慧说,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盈利难

  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如果将2014年视为自媒体元年,那么,在经历了野火一般蔓延的极盛期后,包头自媒体不可避免地步入去泡沫化阶段。

  “有些自媒体只是凭着个人兴趣短暂地做一做,缺乏有影响力的原创是它们销声匿迹的根本原因。”包头评客的孙丽萍对此颇为感慨。

  在包头自由发总经理康大维看来,目前一直在延续、运营、维护的自媒体在包头已经不到20家。“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地方性自媒体能走下去的就更少了。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能不能盈利已经成为自媒体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