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谣言是“弱者的武器”?
谣言天天有,今夏特别多。这边厢微博疯传长沙股民跳楼,那边厢又在热议“中国人在日本奈良割鹿角”。远在十万八千里外的英美网民也不消停,BBC的女记者刚在推特爆出“英女王驾崩”的“噩耗”,美国的媒体上“人类已攻克癌症”的“特大号外”又重出江湖。
更为离谱的是,一些辟谣多年的谣言也死灰复燃。一位名叫“白娅倩”的考生的准考证丢了,全国各地都有人声称“捡到”。原来早在2012年,“白娅倩”的准考证就丢过一次,之后的2013年、2014年、2015年,年年高考时节,她都准会丢失准考证!
以上谣言不仅出现于BBS、微博等公开的传播平台,同时也常见于较为封闭的微信朋友圈。6月24日,“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发布会归纳了微信谣言的七大主题: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健康养生、防骗、金钱、亲子。与微博谣言类似,“微信谣言传播的基本特征:数字夸大,文字理性,貌似理性让你相信,信息的不确定性很高,这些都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上当”。
微博、微信都属于“自媒体”,因为没有门槛,人人可用,被西方学者称为“草根媒体”“公民媒体”。由于使用方便,传播较为自由,于是便成为包括谣言在内的各种信息的传播载体。于是乎有人放言:在社交媒体时代,谣言已成为弱者的武器。
从历史上来看,“谣言是弱者的武器”并非空穴来风。弱者一般处于社会底层,在社会地位和话语权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当自身问题得不到解决、政治诉求无法实现之时,往往会以谣言作武器,制造社会舆论,与统治者奋力一搏。比如,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和宫廷政变,几乎都与有针对性的谣言传播联系在一起。
在21世纪的“自媒体”时代,“弱者”用于社会抗争的“武器”今非昔比,尤其是普通人拥有了“自媒体”的发声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分享个人信息。但是,不论是在哪一个平台上传播,也无论谁在传播,最终的传播效果不是看“弱者”或“强者”的身份,而是要看传播的内容是否经得起考验。尽管时移世易,但“谣言”的本质属性却丝毫没有改变。诚如美国马萨诸塞州与媒体联合制定的《制止和控制战时谣言的标准》的论断:“谣言是不可信的,几乎全是虚假的。”
表面上看,制造与散布谣言可以取得“瞬间效果”,获得较多的社会关注。但是,一旦这些谣言被证伪,那么就会引发全社会的“信任危机”,对来自谣言制造者的任何信息都会打一个问号。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从来不乏可以“撒豆成兵”的“高人”,但是时机一到,他们的“豆兵纸马”就会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假的。
谣言之于弱者,也并非是可以攻城略地、战无不胜的“银色子弹”,而是一把“无柄的双刃剑”,每一次使用都会伤及自身。将谣言视为“弱者的武器”予以赋权,一方面有美化谣言之嫌,另一方面也会误导“弱者”放弃正当、有效的权利抗争,而以散布谣言饮鸩止渴,最终引发“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如此一来,“弱者”与“强者”的鸿沟就会加大,社会的“伤口”也会被越撕越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的理论,“任何人类需求都可能给谣言提供推动力”;“谣言的欺骗性在于,尽管它们具有评价与煽动的意味,但它们往往伪装成正在提供客观事实”;“如果健康的社会组织不能抵御它们的破坏时,这种高热就会很不幸地发展到最危险的地步”。
同情弱者,强调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不等于简单地为谣言辩护,歪曲谣言的本质,并不负责任地将一个具有“反噬”功能的“武器”交给它们,而应在寻求社会矛盾解决之道的同时,正确认识谣言的本质,科学评估其社会影响,并以此为鉴,研究社会心理,分析社会舆情,“引起疗救者注意”。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