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201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并购传媒是高发区
原标题:201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并购 传媒是高发区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5日讯(记者成琪、实习记者杨芳)2014年是文化产业并购的井喷年,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2015年,经过一系列的重组、融合、产业升级,市场趋于稳定,资本在经历了“疯狂”的投资并购后开始回归理性。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截止到6月20日,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3起,除去未披露资金的27起,涉及金额约244.24亿元,其中,传媒业为高发区,影视行业“高烧不退”,在线教育和旅游开始受到资本青睐。在政策市场双管齐下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市场资本大战如火如荼。
政策环境持续利好
2014年,从国家陆续颁布关于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性文件、行业法规法以及财税实施细则来看,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15年,利好政策不断, 2015年3月,国家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015年5月,中央部委层面为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还制定了首个专项年度工作计划方案——《2015年扶持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工作方案》。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大众消费观念的升级,产业链的完善,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更多资金将涌入于互联网、新媒体、游戏动漫、线上教育等新兴行业。
资本回归理性
资金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市场依然占据了很大优势。随着“一带一路”、“互联网+”、020、移动互联网热潮席卷而来,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市场和并购市场将继续突变。“互联网+”概念的融合,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也将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2015年文化产业投融资金额图 制图:杨芳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6月20日,201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3起,除去未披露资金的27起,涉及金额约244.24亿元。主要涉及IT、旅游、广告、游戏动漫、文化传播、影视、传媒、教育等8个行业,其中传媒、教育及旅游是热点领域。其中投融资事件59起,涉及金额约93.94亿元,并购事件24起,涉及金额约140.30亿元。
2015年文化产业并购金额图 制图:杨芳
通过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投资市场热度高于并购市场,企业更多通过融资而非重组获得资本。在投资市场中,1月投资热度达到顶峰,3月投资金额最高,数据图呈现大幅度波动,2月和4月达到波谷,6月份市场有复苏迹象,预计下半年融资市场将有所提升;在并购市场中,总的来说201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爆冷门”,2月作为上半年并购金额的制高点,并购热度并不佳,仅有3家公司进行了重组并购。其它月份规模都比较小,甚至四月出现了“冰点”,未发生并购事件。总的来说,2015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并购市场相较2014年都有所降温,无论是创投市场还是并购市场都有所“收敛”,相对过去的泡沫经济,资本回归理性。
传媒为投融资并购的高发区
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外延较广,关联性较强的特点,在文化投资热的当下,各行各业纷纷在文化产业市场上“圈地”。除了政策层面外资本市场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文化投资热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相应阶段,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高的结果。当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和安全感的基本需求之后,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情感归属需求,文化消费便应需而生。因此,文化产业的资本热潮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业内人士分析。那么2015年,资本市场更青睐于那些文化产业呢?
2015年上半年投融资行业图 制图:杨芳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传媒行业受到关注吸金能力最佳,7起事件融资事件涉及金额53.20亿元,占融资总金额50%以上,旅游和教育行业是关注焦点,投资热度最高,而过去作为关注焦点的游戏动漫行业在投资市场被“冷落”。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掀起了传媒融合的高潮。据Wind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证传媒指数在全民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取得了较高的涨幅,其中2013年涨幅为102%,2014年涨幅为19%。2014年指数涨幅的沉寂蕴含着2013年估值的补偿和2015年价格的修复。所以根据数据分析,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转变、“互联网+”的概念以及技术的革新将推动传媒行业的成长和估值提升。
2015年,上半年,传媒行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预计2015年下半年,随着自媒体平台、移动互联网、以及其它行业如电影、游戏、广告、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传媒行业中。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美国是e-Learning的发源地,现已有60%的企业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员工培训。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 e-Learning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开始瓜分传统教育的市场份额。在“互联网+”概念不断发酵的基础上,教育O2O平台将逐渐瓜分教育市场。
2015年,国内在线教育作为后起之秀异常热闹,单从融资金额来看,已经越炒越高,如请他教融资6950万元,跟谁学获5000万美元融资,轻轻家教获得超过1500万美元的B(B+)轮融资,小站教育完成2900万美元融资等。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投资界的领头羊的红杉资本在今年4月份领投家教O2O平台“轻轻家教”,可见在线教育的投资热度。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中经微课堂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教育。
上半年投融资排在第三位的是旅游业,投融资金额达到了10.11亿元, 虽然经济遭受到了下行的压力,但是旅游消费却日益火爆。2015年3月,国家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促进了跨区域、跨国界、跨洲的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下的旅游APP,叠加高铁通车潮,通过线上线下的融通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提高,海外旅游市场也将继续拓展。
2015年并购行业图 制图:杨芳
和2014年相比,2015年传媒行业取代影视业成为并购市场的高发区,影视并购市场规模退居第二。从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传媒业3起并购事件涉及金额84.5亿元,占并购总金额60%以上。而在投资市场中异常火热的在线教育半年来未发生任何并购事件,作为新形态的文化产业,在线教育还处于创投阶段,随着企业的发展、品牌的打造和产业的发展,并购重组将接踵而至。
2015年上半年,无论在投资市场还是并购市场,传媒业都异军突起,大额资本涌入传媒业,在买方市场中,A股上市企业、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和非上市企业中的大集团出现的频繁,其手笔阔绰。整合重组是国际趋势也是传媒企业本身的发展诉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作为新经济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未来传媒发展的主线。
2014年,由于泰亚股份、熊猫烟花、禾盛新材、中科云网等众多产业外企业并购影视行业的发布成就了影视并购热。一直到2015年,影视仍然是并购和关注的热点。据悉,截至到5月31日,2015年中国内地总票房累计达168.67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6.7%;放映场次2071.53万场,同比增长34.54%;观影人次46501万,同比增长52.47%,预计2015年全年内地电影票房市场有望突破380亿元。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行业都纷纷向影视公司靠拢,如2015年6月,万达收购澳大利亚电影线运营商Hoyts集团,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收购广东粤科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3.35亿收购四家公司。从上半年行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互联网巨头企业已全方位对影视产业上下游进行布局,影视行业龙头公司也比以往更积极的参与其中。
小结
在文化投融资和并购市场风生水起的同时,也出现了对文化产业泡沫太多、产能过剩的质疑和追问的声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27日,共有18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公布了2014年年报,虽然净利润都呈正增长,但业绩背后却仍有不少问题。如影视传媒中,华谊兄弟2014年的业绩增长主要为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和奖励,以及出售掌趣科技部分股份取得的投资收益等;光线传媒业绩快报则显示,报告期内,净利润为3.29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了0.22%。而在动漫行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超三成营收都来自政府补贴。
“进入文化行业的资本中,来自行业外的较多,这加速了社会资本的流动,带动了文化市场的火热,也使得业外资本的跟风心态表现得相当突出。”文化传媒与知识产权专业律师王军说。“可以肯定的是,以任何投机心态进入文化行业的资本都是走不远的。文化行业毕竟不同于其他行业,必须以做文化的心态来投资文化产业——追求好的文化产品,创造好的消费体验,才能真正获得好的经济回报。”王军说。
融资并购是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经之路,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加强多领域的互动和跨界整合,一个单一的产业或者企业对整个文化的带动能力很有限,而一个产业基地,能带动一批企业,一个产业,甚至一个产业链的发展,能聚焦更多产业和创造更持久的经济价值。而判断一个文化产业的利与弊,经济价值只是一个指标,社会效益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