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虚假新闻基本特点及态势

2016-07-10 20:01 出处: 人气: 

  阅读背景:为进一步打击和防范网络虚假新闻,国家网信办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网站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严禁盲目追求时效,未经核实将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通知》要求,各网站要进一步规范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采编发稿流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

  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唇舌,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避讳的是,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一、2016年以来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与2015年同期相比,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有影响力的虚假新闻案例似乎更受舆论诟病,传播与公共讨论热度更高。总的来看,2016年上半年的虚假新闻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虚假新闻案例呈现持续性高发,新闻失实趋向常态。笔者通过检索发现,2016年上半年“假新闻”报道数量相比2015年同期有增无减,各媒介平台关于“假新闻”报道居高不下。相比于去年,2016年一些假新闻事件舆论影响更大,给舆论场带来较大的公信伤害。2016年发生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报道、“安徽男子术后右肾丢失”事件等报道均引发阅读量超千万级甚至数亿级的网络热议。

  表1:各媒介平台关于“假新闻”报道情况(篇)

2016上半年虚假新闻基本特点及态势

  第二,信息不对称下的新闻搭车现象日益突出。在今年爆发的虚假新闻事件中,不少来自公共热点事件演变过程中发生信息偏差所致。特别是在突发性热点中,不确定性环境下不断膨胀的资讯需求与信息混杂给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如进入6月份以来,全国多省份出现洪涝灾害,温州、青岛等多个城市居民朋友圈疯传“紧急通知:今晚将有特大暴雨”等类似假消息。再如魏则西事件中,不仅出现“国家信访局为近百名相似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假消息,连马云也不幸躺枪,被多家媒体、微信公号发表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言论、态度。

  第三,虚假新闻的生命周期较短,往往很快就会被挖掘揭露,舆论反转频频上演。正所谓吃一碟长一智,在经历大量新闻反转闹剧之后,舆论场生态也在自我进化提高免疫力,网民有了更深刻的理性反思,“让新闻先飞一会”“坐等真相”等日渐成为网民的集体共识。如6月初的一篇《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帖文在朋友圈里刷屏,但仅仅过了不到一天,该文就遭遇网民的层层阻击,不断有网民发文怀疑这篇热转文是营销软文,而更多的批评则指出,文章存在技术上的断章取义,它反映了片段或某个切面的真实,但背后却又更多地是在标签化甚至妖魔化农村。微信公号“乡愁影像计划”更是发布了《谈谈X博士的刷屏文-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一文逐条分析并推翻了文中的论点与逻辑。

2016上半年虚假新闻基本特点及态势

  第四,互联网环境下的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介融合特征。假新闻能引起轰动效应,跟当下自媒体与大众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出现传播接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梳理发现,在事件初级传播链条中,一些媒体为抢时效、片面求快、不注重调查核实,将自媒体爆料加工成“新闻”匆忙发声。如在去年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一事中,最早的暴打视频由社交媒体传出,媒体跟进报道后,女司机及其家属的单方表态成了各路媒体竞相报道的卖点,众声喧闹中,却罕见多元化的对冲调查。而在今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这则最早源自地方论坛的帖文,在经@华西都市报、@东方今报、@重庆商报等诸多媒体微博转载后,随后迅速登上腾讯、凤凰等各大国内新闻媒体,一篇网帖至此“华丽”转身成“新闻”。

  二、追根溯源:2016年虚假新闻成因简析

  2016年发生的几起重大虚假新闻案例,曾引起各界多元化思考。在纷纷扰扰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社会各界对新闻真实的需求要远高于过去,对虚假新闻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

   (一)虚假新闻的主要类型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目前来看,国内窜行的虚假新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事实性失真,即源头性报道出现错误导致新闻事件本身的捏造,这里面又包括宏观性失实与微观失实两方面,前者侧重事件内容毫无事实根据导致事件压根不成立,如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报道纯属记者主观虚构杜撰(故意性失实)。无中生有、虚构新闻无疑是最恶劣的新闻造假方式。后者则侧重新闻六要素不全、报道细节出现信息残缺导致一些事实细节有出入,如《我的右肾去哪了》新闻事件中,患者“肾消失”是真实的,但原因以及溯源结论则是错误的,再如湖南邵东医生被“铁锤击打致死”误传事件。这里面,既可能包括新闻事实复杂性客观导致的采编信息结构性不全,也包括记者编辑本身主观偏好,在对部分事实“加减法”加工过程中选择性失真(技术性失实),使新闻在整体上表现得不真实。

2016上半年虚假新闻基本特点及态势

  第二类是传播性失真,即原文事实不存在问题,但传播过程中出现信息失真衍生出许多歪曲原意的传播失实情形(也有学者将此不列入假新闻范畴,本文暂且列入)。特别是浅阅读时代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式的标签化传播,“挂羊头卖狗肉”文不对题的“标题党”,正成为新闻失实和虚假新闻的温床,这类断章取义的新闻往往隐蔽性很深、误导性也强。如前不久人民日报刊文《魏则西留下的生命考题》,传播过程中被篡改成《人民日报谈魏泽西事件:遇到绝症应坦然面对生死》引发较大争议,但事实上原文主旨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2016上半年虚假新闻基本特点及态势

  (二)导致虚假新闻的主要成因

  综观近年的虚假新闻案例,导致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如下四点:

  一是自媒体信息门槛低,假新闻制造与传播成本极低。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新闻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新闻生产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都是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人人都可围观新闻事件,新闻事件更是能在极短时间迅速传播到位。自媒体崛起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源自社交媒介上的新闻信源呈现喷发态势,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宰新闻的时代,而这背后则是当下自媒体爆料信源门槛几乎为零,信源鱼龙混杂在所难免,碎片化传播则使得新闻的真实性核实更加困难;二是高效快捷的自媒体裹挟传统专业媒体,倒逼大众媒体走网络路线,上网寻找新闻而忽视线下核实,特别是一些缺乏新闻采编资质的网络媒体片面求快,抛弃新闻专业准则争抢速度“匆忙发声”。“及时比准确更重要,速度比深度更重要”无疑是这种新型传播生态的生动描述。

  二是激烈的媒体竞争,使新闻的真实性“让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利益驱动,使得新闻呈现商业化倾向,媒体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偏离真相的种种行为,给虚假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来自记者捏造事实或与商业机构策划营销新闻事件屡屡见报,导致“炒作”之风盛行。同时,随着媒体融合的高速发展,一些媒体在经营“两微一端”新媒体过程中放宽了严谨的采编流程,甚至为了赚取点击量,有意识地迎合和消费受众心理,对一线记者稿源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源缺乏审核把关机制,导致一些媒体机构新媒体沦为虚假新闻大肆传播的帮凶。

  三是网民“浅阅读”新闻消费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作用。新媒体环境下,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趋势不可避免。“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只看摘要就跟贴”的群民行为,在网上比较普遍。于是乎,顺应“吸睛”快餐式信息消费文化,各式文不对题“标题党”、以色情、暴力、犯罪、腐败、官员、阶层等为标签,以公共情感和社会痛点为噱头的伪议题新闻在社交媒介大行其道。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展示内容的窗口,能够使文章从“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也是实现新闻最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拇指稍微一动就能形成转评的今天,各种扭曲新闻事实、歪曲报道原意以吸引眼球的标题新闻给网上舆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是信息对冲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假新闻后置处理的滞后性。在当下的假新闻事件中,很大一部分假新闻能混迹于公共事件传播过程,其根源往往在于舆情事件本身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以及政府信息公开不够,或是涉事主体舆情应对不符民意预期,所提供逻辑细节不能令人信服,引发扒粪式新闻爆料,不乏拼凑式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受信息洪流传播与网民认知偏差,在公共事件中极易出现“焦点偏移”效应,网民会对该事件关联性较强“舆情周边”具有较高的信息渴求,而这一侧面空间出现信息真空极易出现假新闻,并引发舆情次生灾害。

2016上半年虚假新闻基本特点及态势

  三、虚假新闻的生态治理

  第一,加强法治管理,加大打击惩治力度。网络新闻治理法治化是推动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网络假新闻的高发态势,提醒我们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惩治制造、传播网络虚假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去年以来,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网络虚假新闻整治力度,开展整治网络传播“九大乱象”等专项行动,对制造、传播虚假新闻情节较为严重的新浪网、凤凰网、中华网、财经网、腾讯网、网易网、今日头条等网站进行了惩戒,刊发虚假新闻、恶意篡改标题等网络传播乱象得到遏制。同时,规范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秩序需要强化媒介管理,督促媒体以及社交媒介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发布、违法信息应急处置等常态化体系,用法律来坚守新闻的最后底线。

  第二,提高专业新闻工作者生产优质新闻的能力,社交媒体时代更加凸显专业媒体的调查价值。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公信力比拼。”这也要求在新媒介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不能丢!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体有责任坚决遏制虚假新闻。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将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严格的新闻监管体系,完善采编流程管理,严格稿件审核把关,不断加强“两微一端”的专业管理水平。国家网信办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网站“进一步规范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采编发稿流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严禁网站不标注或虚假标注新闻来源,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或凭猜测想象歪曲事实。”可谓是对症下药。

  第三,提升媒介素养,构建新闻真实的网络堤坝。当前,既需要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大力提升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新媒体素养,鼓励专业性发声,也需要对活跃于舆论场的自媒体人进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反哺教育与科学训练,同时对具有一定舆论影响力的自媒体账号不妨建立黑白名单制度,正反两方面不断提升自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新闻伦理。

  第四,建立自媒体的信息核对与反馈机制。另一条路径则是提高信息接收者自身的辨别能力,经多年的媒体舆论环境熏陶与锤炼,当下,我国网民的信息识别能力已经比往年高出许多,许多虚假信息的求证与举报都来源于网民的自发性行动,这与公共部门、媒体机构的新闻线下求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公共部门以及媒介平台机构可以为公共理性的培育提供更多便捷性渠道与参与路径,形成一批具有求证与信息反馈的统一平台,共同为净化舆论空间、争创一个客观公正的新闻传播环境而努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