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自媒体与否 唯专业不败
尽管在证券分析领域,新的组织形态将以何种面目出现,仍是一个未知数,但“跨界和免费”的互联网精神对传统券商研究所,确实存在冲击的可能
⊙记者 刘伟 屈红燕 ○编辑 梁伟
互联网经济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零售业。从去年开始,互联网的“愣小子”们硬生生入侵金融业、制造业,让传统大佬们坐立不安。
在证券研究领域,自媒体浪潮也让证券分析江湖进入了随时随地个性化沟通的时代。
如果勾勒一下,证券分析这个江湖里有默默观看的投资者,也有“伙伴资本看公司”、“独立财经分析师”这样积极参与的内容生产者,有钛媒体、36氪、虎嗅这样的跨界从业者,更有以罗毅为代表的卖方分析自媒体江湖构建者,以及朱平这样的买方自媒体投资实践者。
“证券研究不会走向免费。”
在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姜必新看来,证券研究本身就是很小众的市场,它不以粉丝量论英雄,而是以专业水平高低来衡量,让机构投资者赚钱才是硬道理。
互联网经济的精髓之一在于长尾理论,通过免费的形式导入流量,然后做长产业链,用增值服务变现盈利。但券商研究本身已经实现了价值变现,免费的方式对其毫无吸引力。
2000年,以公募基金成立为标志,机构投资者正式现身中国A股市场,国内券商研究机构通过服务基金获得分仓收入,券商研究水平越高,分仓收入越高。根据2013年半年报,券商从基金处取得的分仓收入为25亿元。
“好的研究可以创造价值,我为什么免费?无论哪种业态整合,还能有比目前的内容直接收费更好的变现模式吗”姜必新反问道。
互联网的特征是追求用户体验和唯快不破,券商研究所在固守自己的专业性和盈利模式的同时,也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带来的技术变革。
姜必新表示,国信证券正在研究通过微信等模式进行研究报告的推送,甚至研究报告的文风也要向更简洁和更符合网络文化阅读习惯的方向转型,但专业性才是券商研究的立足之本。
“和巴菲特吃个饭也要200多万美元。作为知名证券分析师,买方要真正进行投资决策,还是要我们进行专业付费咨询的。”
谈及证券分析这一业务核心竞争力会否被自媒体冲击时,罗毅也认为,自媒体上展现出来的,只是分析师们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核心研究逻辑,关键数据和框架,还是需要分析师亲自路演或者电话沟通。
罗毅虽然粉丝量达到40万人,但他坦陈,只通过粉丝数量来追求影响力,以目前他的薪资收入来看,并没有动力在新的研究平台上将自己的影响力变现。
身处买方的刘树祥表示,只有极少数热门行业的明星分析师“粉丝经济”存在变现的可能。与此同时,明星分析师“粉丝经济”变现仍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这个平台可以不是研究所,可以是一些高水平人员聚集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买方普遍要求的服务广度、深度和效率。
“证券分析领域未来会可能出现有别于券商研究所的组织形态。”作为买方投资者的朱平预计,未来只有最能够组织包括认知盈余在内的各种服务资源的公司才能最好的服务客户。
“雪球是证券分析领域激发认知盈余的一个案例,但这种激发还远远没有尽头,证券研究领域未来会出现类似大众点评网、去哪儿这样的垂直应用网站,这些网站不会像BAT(百度、阿里、腾讯)以流量导入为主,而是只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构建平台,整合资源,将专业的事做得更好。”
朱平展望,尽管证券分析领域新的组织形态将以何种面目出现仍是一个未知数,但“跨界和免费”的互联网精神将对传统券商研究所存在冲击可能。
证券自媒体江湖日新月异,潮起潮落,变的或许是本来就应该变的沟通方式,不变的或许是永不过时的核心价值。
正如江湖上,都有不能撼动的“武林宝典”一样。证券研究的盈利模式目前看上去依然安全有效,但未来是否跟随互联网的发展发生颠覆性变革,值得进一步观察。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