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日本人竟然在瑞典建了座中国风格的房子
在瑞士苏黎世有这样一座房子,从外观看它就是一座普通的现代建筑,通透的玻璃幕墙一挂到底。
但当人们走入其中,无不被其精妙的结构、工艺征服。
梁、柱、檩等房屋的主体结构,全部用木材架构,这在看惯了钢筋混凝土的西方人眼中,简直就是一座建筑奇迹!
再看细节,用的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
作为中国古建筑精髓的榫卯结构,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发明并开始应用,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不需要一颗钉子,就能造出异常坚固,传承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房子。
而这种工艺在传到日本后,被日本工匠一代代传承改进,称为“河合继手”。
瑞士这座Tamedia:媒体大厦,就是由熟稔“河合继手”的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完成。
在敲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他用近2000m³的循环再生的云杉木,打造出每一个部件和榫卯结构。
然后像搭积木、拼装玩具般,用榫卯结构将各个独立的部件连接在一起。
由于各个木质部件紧密结合在一起,万一出现地震、火灾等情况,就有可能因为一个部件的损毁,导致大面积坍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独特的梁、柱设计让受力更加均匀合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建筑的稳固。
而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工人只需将组合好的部件,按图纸组装在一起,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这样像魔法似的仅用木头就搭建起如此一座宏伟的建筑,让众多不懂榫卯结构的外国人不可思议,世界再一次见证了“河合继手”的神奇。
但很多国人看后却深感悲哀,7000多年的榫卯如今却只能靠日本人“发扬光大”。外国人提起榫卯,想到的也是日本的古建筑。
甚至有人批评中国人将传统工艺抛在了脑后,盲目追寻西方先进建筑的脚步,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出一座座毫无特色的建筑,把人挤压在了无生气的空间里,完全失去了建筑工艺之美与人文关怀。
这也正与建筑师坂茂提倡的建筑责任与人文精神相契合,而他的责任从来不是说说的。
每次世界各地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他总是第一时间跑到灾区,不眠不休地为灾民建造房屋。
95年为日本神户灾区建造硬纸木宅、教堂。
1999年为卢旺达难民建造避难所
2001年为印度灾区建造房屋
2007年为斯里兰卡灾区建造房屋
2008年汶川地震,为华林小学搭建临时校舍
2010年为海地搭建应急避难所
2011年为日本大地震设计的纸隔间
不止一次有人质疑他的硬纸板房子,会不会轻易倒塌?当年他在神户建的教堂在风雨中矗立十几年一直未倒,台湾地震时分拆送到台湾,时至今天依然没有任何问题,也许这足以回应任何质疑。
2014年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建筑中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
“那么多的人因为自然灾害流离失所,但地震从来不夺人性命,是建筑倒塌才致人死亡,这是建筑师的责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