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腾讯新闻中心“活着”栏目精粹

2016-10-09 11:04 出处: 人气: 

李玉霄

曾任《南方周末》记者、《东方早报》特稿部主任、《南方人物周刊》主笔等职,2006年加盟腾讯网,现任腾讯网副总编辑。

王崴

现就职于腾讯网新闻中心。《活着》栏目创办者与责任编辑,主要负责栏目的选题策划、编辑制作等工作。栏目创办至今,已与上百名国内优秀摄影师有过成功合作,并将《活着》运作为中国互联网知名品牌栏目

【内容简介】

《活着》是腾讯网新闻中心推出的一档著名栏目,开网络新闻视觉原创之先河。自2010年5月1日开办以来,累计推出近300期纪实图片故事,题材覆盖中国各阶层人群,反映社会现实,真实中透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气质,触动人心。栏目坚持专业的纪实摄影路线,图文品质精良,受到读者的极大认可与喜爱。

本书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策划并出品,联手腾讯网新闻中心《活着》栏目,将23个百姓故事精编成册。旨在用影像关注大众,不回避真实存在的社会民生。

【目录】

序言1

序言2

目录页

尊严 挖掘最后的尊严

孤独 捕鱼者说

乐天 挖出我的“丰衣足食”

母爱 九旬慈母的使命

责任 微笑妹妹

青春 卖菜女孩的夏天

梦想 二当家

坚守 钢笔爷爷

平和 雪山牧牛人

存在 没有身份的群落

赌注 挺进美利坚

慰藉 被雪藏的抗日老兵

用心 孩子是我的太阳

隔绝 太古之民独龙族

疯狂 血石

留守 小候鸟

陪伴 晚年孤独

习惯 我的家在报废汽车上

留念 大上海的老弄堂

贫穷 给我一点温暖

病痛 目睹自己美丽地死去

无助 失独余悲

漂泊 蚁居天台

【书摘】

序言: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初看到这段话时,想了几分钟。好像我自己也已经落入了这样的圈套。

从业于新闻媒体,兀自发现包围在身边的是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人群分出诸多阵营,彼此打量、挑剔、苛责、仇恨;生而为人的责任转化为理所应当的压力,喘息难平;“淡定”这个词只存在于纸面上,并未根植于心里,一种黏腻的无奈在心房中攀爬蔓延,牵扯不清。欢乐的情绪能够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脑中留下的是一片混沌的灰影。

我相信鄙人的这种情绪能套用给很多人。从它萌芽开始,我们就变成自己的影子了,不断重复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对纯真的情感越来越缺乏生产力。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上,我希望《活着》栏目能更持久。

创办于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着》栏目,宗旨简单明朗:用专业影像关注普罗大众,反映社会现实,不回避真实存在的苦难。

“活着”两个字,本就披覆着浓郁的感情色彩,但如果仔细翻看《活着》每一期图片故事的读者评论,你会逐渐发现一个颠覆常人印象的事实:纪实的篇章并没有令观者沉溺于痛苦中无法自拔,反而使他们在窥视到最隐匿的角落之后,自然而然地与自身生活作对比,进而懂得珍惜,更加热烈地去“爱”。有一位读者在评论中说:“我是一个曾经想放弃自己生命,但又因为看到《活着》而继续活着的人。谢谢你们每一期的素材,它们让人找回活着的勇气。”

我不愿栏目成为苦难的贩卖者,如果故事偏重于悲情,那正是现今生活的倒影。影像的责任在于,不煽情,不冷漠,在苦难中发现人性之美。

当目睹《九旬慈母》中的母爱、《挖出我的“丰衣足食”》中的乐观,以及《钢笔爷爷》中的坚守,人性中可贵的情感、仁爱和坚韧浸染了观者的视线。在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里,我们能读到世间最本真的美好,最永恒的爱意,最坚实的意志。

不记得多少次在评论中看到观众的泪水,不记得多少次被“请一直将这个栏目做下去”的“坚持系”评语所鼓励。栏目做不做、如何做,已经不仅是腾讯的事情,而是依存于所有认真生活的读者们。

更令人感怀的,是影像与观者的互动。读者们不是冷漠的旁观者,更不是绝望的抱怨者,他们易感、仁爱,是草根公益的行动者,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普通人。《割皮救女》故事发表之后,3天之内,可爱的读者们就为小迎春捐献了50万元。

借用一句电影评论中的话语:“无论生活如何跌宕,我们仍然本能地生存下去。这生存本身,足以打动任何人。

前途仍长。“我来过,我看到了”。为活着,也为每一天,加油。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