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光明日报刊文谈"起跑线恐慌":焦虑源于社会现实
资料图。孩子上小学前应该学多少知识?据报道,天津一位刚带孩子参加小学入学面试的家长给出的答案是:英语词汇量4000左右,能写300字左右的英语作文;心算1万以内加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除法,学过数独;背诵约50首唐诗,学完拼音,认识1000多个汉字……在很多家长眼中,知识教育的起跑线已经提前,必须抢跑。
如今,“起跑线恐慌”盛行于各种微信家长群、同学群,而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很多学龄前儿童过着“每天都要上不同辅导班”的生活,很多孩子被送到培训机构上“幼小衔接班”,公立幼儿园的大班几乎名存实亡。家长当然知道这种现象不正常,但为了不让孩子掉队,都选择跟风而动。
不容否认,“起跑线恐慌”情绪中有很多非理性成分。比如,有些家长盲目跟风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甚至将孩子的“琴棋书画”当作互相攀比、炫耀的谈资。而一些家长之所以变成“虎妈”“狼爸”,是因为将自己成长的遗憾落在了孩子身上。在是否报班、报几个班的问题上,家长通常既不讲科学,更不征求孩子的意见。
每当谈及这个话题,总有一些人认为,那些被辅导班“绑架”的家长一边乐此不疲,一边叫苦不迭是一种矫情。坦白说,以前笔者也觉得很多家长夸大了所谓的学前教育焦虑,但在自己的孩子也开始面临这些问题之后,逐渐多了一些理解。毕竟,所有的焦虑都源于社会现实。
课外辅导班行情持续火爆,是因为它满足了日渐旺盛的社会需求。如今社会竞争渐趋激烈,父母总希望孩子能有更多胜算。如果别的孩子3岁开始学英语,自己孩子5岁了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心里踏实吗?有人觉得幼儿园就该玩,但别的孩子都在提前学知识,就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小学跟不上,他真能快乐吗?
从另一个视角看,家长将孩子送进各种辅导班,是试图用经济手段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前,教育部门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授语、数、外等知识,不少老师当起了甩手掌柜。从一种极端转到另一种极端,这种教育模式难言科学。以此来看,只要量力而行,多元化探索未尝不可。
有鉴于此,我们在看待“起跑线恐慌”时,必须看到这个问题背后的社会现实。相关部门除了在观念上对家长多加引导,还应该做好两项更务实的工作:其一,在小学入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确保公平,要让那些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也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其二,对于课外辅导班乱象,要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治理。
(原题为《“起跑线恐慌”并非矫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