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探析微博新闻中叙述视角的特征及创新
摘 要:本文以新浪微博对“毕节闷死男童案”及“山西火锅店爆炸案”的报道为样本,分析了在微博新闻中,新闻事实建构的叙述视角特征,首先分析包括全知、限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其次分析了叙述视角的创新,包括多元视角和影像化视角的灵活运用。力求通过对叙述视角的创新分析能更好的理解微博新闻的叙述特征。
关键词:微博新闻;叙述视角;特征;创新
托多罗夫说:“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经处理的时间或事实打交道,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我们所接触到的新闻始终不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本原状态,而是对这一事实这样或那样的叙述。叙述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同的叙述者就会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
微博新闻的传播者通过微博发出声音并唤起更多声音,从而产生舆论并引导舆论。因此,微博新闻的叙述视角是由发布者进行选择和掌握,用以描述和感知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的视点和观察点。叙述视角既是新闻传播者把他所体验或经历的世界转化为语言进行叙事的基本角度,又是读者进入新闻传播者所叙述世界的切入点。本文就以新浪微博对“毕节闷死男童案”以及“山西火锅店爆炸案”的报道为样本,重点分析在微博新闻中新闻叙述视角的层次及创新。
一、叙述视角的层次
(一)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划分的依据是叙事者所知信息是否大于新闻文本人物所知的信息。全知视角叙事指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与未来。在新闻报道中,叙述者要既了解所有新闻当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清楚明晰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从客观条件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尤其在微博新闻中,字数限定在140字,即使叙述人就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但囿于140字,也很难将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完整报道。
在微博新闻中,我们更常见的是限知视角,限知视角则指叙述者或主动放弃全知的权利,只是通过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或只了解部分情况,并把所了解到的部分当作整体。通过新闻当事人出发,将其所经历的新闻事件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复述,并结合其它新闻发布者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报道,从而构成整个事件较为完整的叙述。
在“山西晋中火锅店爆炸事故”这件新闻事件中,就有一则微博内容为:“山西寿阳一家火锅店昨晚发生爆炸燃烧事故致14死47伤,事故受伤者张晓光回忆,‘从对面冒出一堆火扑了过来,我躲在桌子底下,听见咚的一声,应该是爆炸了,人们乱作一团,我从二楼跳下来。人们都跳,呼吸困难,脑袋挤到窗外去’。”
在这则新闻中,叙述者主要是从事故现场的情境出发,将视角限定在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因此确定的视点人物为事故受害者,所以叙述的信息主要就是受害者当时的所见所感所经历,他所知道的信息,就传达给受众,而他所不知道的,他也无权叙说,受众也无法通过这条新闻了解。因此,限知视角只能片面反映新闻事件,存在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缺陷。
(二)外视角和内视角
曾庆香认为,“内视角”与“外视角”之分主要是看故事叙述者的观察位置是处于“故事之内”还是“故事之外”。若处于“故事之内”,则叙述者本身就是故事内的人物,他采用的是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内视角”可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刻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但同时,主观性较强,容易带有偏见的感情色彩。
在“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的微博新闻中,有一则内容为:“21个液化气罐堆整在一角,四周停靠的汽车千疮百孔,满身划痕;连着几家档铺的卷闸门严重变形;爆炸的火锅店全部被烧毁,烧焦的物品满地都是…山西寿阳火锅店的爆炸,初步分析是气体爆炸而非液化罐罐体爆炸,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央视记者韩逾昊)”
在这则微博新闻中,央视记者赶到事故现场,“21个液化气罐堆整在一角,四周停靠的汽车千疮百孔...”这些就为记者置身在事发场景内的亲眼所见,是采用“内视角”叙述的新闻。记者选取事故后破败的场景作为报道的素材,显然融入了记者的主观情感,并且,这情感更容易感染受众。在阅读这则新闻时,读者可以透过记者这种对现实的直接聚焦,不受中介阻碍得感受到事发现场的惨烈与凄凉。
外视角则指故事叙述者与故事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叙述者使用旁观者的眼光进行叙事。由于这一视角的叙述者没有参与到新闻事件本身的漩涡中,因此,这类叙述者往往是客观冷静的,在微博新闻中,很大一部分新闻都采用的是这一视角。例如,在“毕节闷死男童案”这一新闻事件中,很多微博都采用了外视角的叙述角度。“16日清晨,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5个死亡的男孩子年龄不等,均在10岁左右。据初步分析,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最早发现5名死者的人,是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太。事发地点距离流仓桥办事处不到百米。”以上这则微博新闻采用的就是外视角叙事。因为事发时记者并不在现场,所以这则新闻仅仅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没有过多的情感介入。与内视角的新闻相比,感染力有所下降,但因客观真实,其权威度是前者不能比的。
(三)第一人称视角及第三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者或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是见证了新闻事件的发生。在叙述过程中,主要叙述“我”的自身经历事件或者“我”在经历整个新闻事件时的感知过程。在“毕节闷死五童案”及“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这两则新闻中,以第一视角叙述的新闻主要是当事人的亲自见证。例如“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中,最先爆料的网友就是一个事故的见证人,其微博内容只为简单的一句话,加一副事故现场的照片,这则新闻的文字内容为:“寿阳喜洋洋爆炸。”这七个字的描述虽然简单,但是交代了重要的新闻要素,并且配图现场感强烈,直接复制了事发现场,这名网友虽然没有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但他提供了自己所看到的并也让受众看到,直接传递了现场见证人震惊紧张的情感。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既没有亲身参与事件,也不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只是客观的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例如在“毕节案”中的一则新闻中,全篇就提出一个现象,即律师认为毕节政府和公安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致信申请公开细节。全文通过律师的眼光来叙述和透视他们眼中的毕节案存在的疑点。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叙述者的态度,但叙述者的态度隐藏在律师的态度之后,全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叙述者的观点。
二、微博新闻环境下新闻叙述视角的创新
微博新闻是这个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它满足了大众表达自我意识的需求,随着移动数据网络的普及和完善,微博新闻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多起突发事件中,第一个做现场报道的已经不仅仅是记者,那些正好在现场的网民也在用微博发布着相关事件的第一手信息。并且微博新闻也逐渐成为许多传统媒体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微博不仅时效性突出,其信息多元化,每条微博限于140字等都是微博新闻独特的特征,这些,都使得微博新闻的叙述视角有了创新。
(一)以长微博或网页链接的方式进行多元视角的报道,弥补微博新闻在深度报道上的不足
多元视角与单一视角不同,它是从不同新闻人物的观察角度出发,不断变换叙述的主体,从而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描述。这种视角能够使新闻事件更全面的表现,但是微博新闻每篇不能超过140字,有时一种视角下的报道都不能全面,因而很难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囊括。不过,微博新闻的一个长处是信息形式多元化,故而可将多元化视角采写的新闻用图片添加或网页链接等形式丰富微博新闻内容。例如在“毕节闷死五男童”这一报道中,一则微博“土屋柴扉,绳床瓦灶,无限凄凉,孩子即便在家与流浪何异?——网友如此评价贵州毕节五个孩子闷死在垃圾箱的惨剧。的确,随着更多细节曝光,我们逐渐理解了这些孩子为何宁愿躲在垃圾箱里流浪也不愿回家……详细>>>。”微博后提供了一个链接,可以直接链接到腾讯网所做的一个名为“五个孩子如野草,贫贱家庭百事哀”的专题网页。反观这则微博新闻,其更像导语,引导我们思考、点击,在专题网页里,叙述者分别从逝去的五个孩子的视角,孩子父母的视角,评论员的视角,社会的视角等出发,深刻分析了以五个孩子为代表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成因。
由此可见,虽然碍于客观条件,微博采用多元化视角有些障碍,但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其解决,并且,在采用多元化视角后,可以使微博新闻的传播更加全面更具感染力。
(二)应逐渐增加影像化为常用视角,使微博新闻较同类新闻更加突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越来越多的采用影像化的叙述角度,这一角度包括从图片,以及视频、音频出发,可以使受众全方位多角度更直观的感受到新闻,同时也使新闻具有更高的点击率。例如,一则新闻:“【凯迪网友李元龙:毕节五个孩子闷死垃圾箱前一两天的照片】这是孩子闷死垃圾箱前一两天,一位路人用手机,在毕节学院路段地下通道阶梯上照的。这里距离孩子出事的地点,也就百把米。这很可能是五个孩子来到人世间,留下的唯一一张图片。”文字之后,叙述者贴出了图片。图片上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深深刺痛了每一名网友,具有极震撼的效果,正是有了这幅图片的加入,才使得这则新闻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在人类传播史上,微博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微博新闻改变着人类接受新闻的方式。虽然其在思想深度,规范性等方面难以同传统媒体相较,但是在时效性以及影响力上其具有很大的潜力。并且,在微博新闻中,叙述视角既有传统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及第三人称视角,又有自己的创新,例如影像化视角和多元视角的灵活运用,这些叙述视角都给微博新闻增添了活力,叙述视角的不同选择可以使微博新闻的内容更具差异性,但同时,不同的叙述视角,就是不同的叙述风格,不管采用哪一种叙述视角,都是要以微博新闻的传播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作者简介:曹钦,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黄雨水,顾良达.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叙事创新[J].新闻传播,2012(6).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