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莫莫读书》第六期:2008 我的郑州书店地图
据说在如今百度谷歌吞吐一切的信息爆炸时代,盲目吸收储存信息远不如整合信息更有出息,只会引经据典的书呆子必如恐龙一样在劫难逃,一头也跑不掉。有志青年们应该果断抛弃一切“无用信息”,突破个人进步的瓶颈,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更快出成果更实用的地方,将有用信息资源利益最大化,所谓“要忍身外无益事,须读人间有用书”。
但就像课外书之于教科书一样,“无用信息”常常比“有用信息”有意思多了。“学以致用”的吃相太难看,还是无意识阅读、随机阅读、即兴阅读来得爽快。
在初进郑州职场的那些糟糕日子里,幸亏这个城市还有一些不赖的书店赐我净土,初步满足了我对“无用信息“的饥渴。这些书店简直是这座前绿城的绿肺,带给我在此所能享受到的最低门槛最高境界的精神文化。我不必掏高价门票去聆听一位顶级大师的演讲或演奏,不必跋山涉水格物致知,不必去身临重大事件现场,不必乘时光倒流飞船去面谒大师先贤们。甚至,我不必掏钱买书。
从未奢望在郑州会邂逅如台北诚品书店和东京丸善书店那样的优美传统,更不敢妄想伦敦“查令大街84号”那样的优雅传奇,我只求一个品种齐全窗明几净尊重“读”者的书店,哪怕没有空调没有豪华装修没有艳遇。还好郑州没让我失望,每从外地返郑,一想到这个城市中属于我的书店地图,总是莫名之欣慰。
一切故事,都是从郑大老校图书馆前的那间三联书店开始的。那是我在郑大上的一个学年,现在看来这次求学是仓促的,而冲动的惩罚很快降临——无心专业,寻求寄托的我将触角开始伸向每一个书店,郑大周围多数书店都留下我的足迹和站立阅读的纪录。很快,校内这间不大的三联分店成为我一个重要的据点。它书种齐全,品质上乘,有两对营业员隔天轮换,都是一位中年女士加一位姑娘,言谈举止也非俗辈。她们见惯了进进出出的大学生们只看不买的传统,只在一旁优雅地交谈。大家也很自觉,放下包与水杯,静静翻阅。没有音乐,只有翻书声。有时会有知性美女翩然而至,这时所有男生便都不安分了,但也只限于假装不经意的一瞟,或借机靠近,但搭话是不常见的。也会有形形色色外国留学生到场,但也不会有太多人注目。我一般是一本本地看,有些精美画册的塑封常常等很久书店才拆,喜欢的就分几天连续看完,其他的则浏览为主,类别从社科批判,哲学、艺评、历史,地理、宗教,到艺术欣赏、先锋读本涉猎较广,浮光掠影而已,与那么多爱书者陶醉于同一时空也是缘分。但时间一长便有不劳而获的负疚感,不敢直面营业员熟悉而陌生的目光,推门出去的那一刻会锋芒在背,匆匆离去,有人买书时,才稍感坦然。后来也多少买了几本,有韩寒的《三重门》和几本工具书,算是一种廉价的补偿吧。我经常从早上八点进去看到关门,大概是晚上八九点吧,一站一天不吃午饭,后来竟总结了一些能站得久撑得住的腿法,现在看来不可思议。每次走出小屋,酸胀不已的眼睛都看到草坪上璀璨的地灯,回望书店油然而生一股成就感,一身健康的疲惫。前阵回郑大听郎咸平演讲,和同事漫步至此,已书去房空,怅然若失。
后来爱屋及乌,每次去逛街都要拐到人民公园西门的那家三联分店,在这里我也常常一不小心就看到华灯初上,然后出门买一根热玉米,推车回家。这里除专业社科书籍外,加强了面向普通读者的读物,诸如杂志、家居、时尚、管理、成功励志、旅游手册等。顾客男女老少都有,有的只为乘凉避雨,有的是在酝酿约会前戏,而大多郑州人还是喜爱阅读的,站功是相当了得,不少小孩也是此间的常客,虔诚可敬。有一阵子我也会频频光顾它旁边的购书中心大厦。遗憾的是,现在后者依然人流如织,小书店却已迁走,令我唏嘘不已,公园也去得很少了。
幸运的是,经三路北段的北京华联一楼也有家三联分店,距目前公司很近。基于一贯的感情,这里已成为我最大的外出目的地,常在去二楼吃午饭后顺带看书买书,每次刷卡签字时的满足感溢于言表,仿佛在偿还当年的债务。它左右两边分别是影碟店和药店,门外是一片时尚服装卖场,对面是家麦当劳,不绝于耳目的酷炫广告与活色生香的店容布置掠夺着一切过客的吸引力,除了我,此间的书籍专业性相当可观,也兼顾了商场客流的阅读趣味。一进店是一片畅销书集,从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到陈丹青“一退再退”,再到《大国崛起》、《明朝的那些事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接着你会发现“人以群分”,从社科丛书到散文小说、旅游手册、每个分区前对应人群都相当固定。煞有介事的知识分子们在高深论丛前的优越感相当明显,美女频率也不低,浓妆艳抹与清雅矜持的都有,拖家带口的集体阅读也很盛行,也常有青年农民工看得入神,人气旺得很。店内并不精致的音乐却足以抵消门外熙熙攘攘的物欲喧扰,让人享受片刻的书香缭绕。我购书的大宗是《读书》以及其他看上去很有派头的社科批判书类,满足面子也想滋养里子。只买不看的现状在滋长,一本薄薄的《读书》居然看了一个月。只看不买的纪录则较前尤少,只记得都梁的《血色浪漫》是站在这里一下午看完的。
郑大期间,也常去南门的桃源书店(今城市之光书店)。那时只有一楼卖书,有大量的英语4、6级过关秘籍等教辅材料,同样也有不少好书、畅销书,《第一次亲密接触》、《麦田里的守望者》都是在此先看后买的。现在的城市之光书店也看过几次,内外装修还不错,视觉符号运用自如,几位不安生的非著名老板相当会搞事。一楼的小厅成了一个文艺沙龙的小吧间,经常内部放映独立电影,小型的影评、书评、艺评座谈会此起彼伏,为郑州本土的先锋文化撑着不小的门面,比当年的小书店可算玩大了。二楼的主书店蔚为壮观,书香袭人,我想看的书多数都能找得到,每每都有“从此半年不下楼,立志览尽此间书”的冲动。该层的洗手间很有意思,令人过目不忘,创意果然无处不在。
在郑州圈内无人不知的广告人书店也是我大学时代一度造访频繁的地方,特别是那间老店。走过绿树掩映的经五路,门前常有图文设计非凡的业界招聘启事,进门便是一代宗师奥格威的大幅挂像,令每次的拜访都俨然一场朝圣之旅。环顾四周,到处码的都是精美的广告图籍、创意大全和策划圣经。你很难说是什么令你不能自已,你总是泛起莫名的悸动,仿佛每本书都带着大师们的灵魂。到底是此处更深谙广告营销的个中三味,种种人性化的细节和纯粹的广告人气氛让无数人一见钟情,不啻是郑州广告人的一张夺目的名片,也长年累月影响着其他郑州人民的视觉习惯和创意心态。它会为你备好白手套,座椅,茶水,你想看多久都行,健谈的老板随时期待与每个广告有心人的交流,无数郑州广告后生在此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精神食粮。新的店面近在咫尺,新瓶装旧酒,摊子越铺越大了。
还有一家消失的书店也长久地矗在我的心中,那便是纬五路水利局门口的一家小书店。其外观并不出位,进门后不大的店面却有着令常人感动的细节。与广告人书店一样,放开阅读、提供座椅,无拘无束随便翻阅,老板绝无怨言,不知道有过多少郑州人走进来被它的非常细节所感动。那个下午我抑住激动,坐在椅子上几乎看完了黎鸣的《中国人性分析报告》和其他几本大书,大呼过瘾,走时买了本王开岭的《精神自治》,那是另一本好书。可惜,后来那一带拆迁重建,这间可爱的小书店随之而去,不知又在哪个角落继续感动着郑州的读书人?
在我的郑州书店地图中,还有更多有意思有好货的小书店,在不同的心境下带给我共同的包容和慰藉,心中的郑州味儿也因此别开生面。一直觉得开书店跟开饭店旅店不是一个概念,老板的眼光涵养往往决定着书店的气质与境界,除了生意肯定还得有某种形而上的东西让人倾慕。大隐隐于市,当隐于市中书店。我非隐士,却一不小心也躲进了隐士生活的子宫,落得一个“信息饥渴综合症患者”的光荣头衔高低不就,左右徘徊。
还有一个吊诡之处便是,几乎上文涉及到的老店面今天不是脱胎换骨易名换姓,便是迁走他方,空留一地廉价的幽思,但愿不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喻。当然,古玩城的旧书摊也是一处淘换好书的宝地,而几个购书中心和书城大则大矣,却不免大而不当。问题是,读书这个事何时成了菜市场般的集体活动?这样我们的文化是不是还有救呢?
联系小编:
电话:0371-65798668
QQ群:大河网书友会 535888891
投稿邮箱:momodushu@163.com
往期回顾:
《莫莫读书》首刊:大家止庵松社话读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第二期:读书的极致
第三期:周氏兄弟旧宅:风雨飘摇八道湾
第四期:吾心安处是故乡
第五期:杂志、城市和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