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压缩与叙事限制:论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2】

2016-08-13 16:00 出处: 人气: 

(二)新闻叙事的微博式进化

传统媒体的微博叙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之后渐入佳境。微博新闻不再是传统媒体新闻文本的简单切割,渐渐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140个字是单语篇微博叙事文本最大的语言符号容量,加之微博自身传播功能(如@、#发起话题#)的标记性语言符号对语言符号资源的功能性分配,微博语言符号的使用自主就更加有限,微博文本很难单纯依靠语言符号构成意义空间的自足。微博叙事规则通过表情符号、图片符号和视频符号的添置来扩充叙事能力,而这三类符号都属于模仿性符号,所指超越能指激发的象征张力有限,这就要求微博新闻文本的编码者充分发挥这些叙事符号的可能潜势,优化叙事路径,达到新闻信息在微博世界里的意义优势,从而影响或者设置公众议程。事实上,传统媒体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依托微博链接的跨界面连接功能补偿语言符号的不足,实际上就是通过语篇的累加来扩大叙事空间。

微博权力空间的压缩主要是指编码分权对文本叙事造成的影响。微博平台对准入许可的低度要求让传统媒体原有的信息资源大幅度稀释,原本作为它们消息来源的名人、新闻目击者或者当事人、政府、企事业单位纷纷自立门户建构自媒体传播品牌(如名人微博、公民新闻、政务微博、企事业单位官方微博等)来争夺大众传播文本的编码权;作为微博扩散网络主要机制的单向关注让微博受众高度分化和层次化(舆论领袖——粉丝),这让传统媒体惯用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难以奏效;节点传播的速度优势和二级传播的舆论生成强势常常让传统媒体发生应急性角色置换,由新闻编码者变为新闻传播中介,由舆论引导者变为被动跟随者,这就导致一旦传统媒体的微博新闻文本通不过直接粉丝的再传播过滤,原始新闻内容的传播就戛然而止,而一旦其他节点主导的舆论涡旋中心形成,传统媒体微博节点要想靠叙事和传播本身的规律重新引导舆论很难,除非外部强力的介入(比如直接政治力量)。这些空间的压缩无一不意味着微博叙事的控制条件加强,叙事限制的结果必然是叙事方式的适应性进化,因此,微博新闻叙事呈现出与传统新闻叙事不一样的特征。

二、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

(一)文本的高情态化

费尔克拉夫说,在任何陈述性的表达中,言语生产者必须表现出与陈述的一定“亲近性”,任何这样的表达都具有情态特征,或者说是被“情态化”了。陈述的情态特征在语法上体现为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形容词、模棱两可的措辞、语调模式等。③传统新闻叙事文本遵循新闻客观性原则,认为形容词之类的“亲近性”叙事容易体现写作者的情感和立场倾向,是阻碍解码者尽可能小误差还原新闻事实本身的干扰项。新闻文本总是呈现为明确的情态特征,尽可能与情态化语法标记绝缘。但是,微博新闻文本却高调地拥抱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亲近性”。首先,目前大多数微博新闻文本仍然把微博作为新闻的导语式,表现在操作上,微博文本常常为消息导语的直接移植,表现在功能上,这种微博主要发挥导语的作用,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④,而这种以吸引眼球为旨归的叙事操作本质上拥抱“亲近性”。其次,微博的另一个属性面向是社交媒体,社交性是这种媒体类型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社交关系的建构主要是指通过言语交往形成感情、知识、价值观等的交互。言语交往的维持需要会话双方话轮的不断延续,而提高情态层次就是延续会话进程的重要策略,费尔克拉夫的情态理论也是基于会话语用的功能提升提出的。

事实信息的确定性和微博语用氛围的“情态化”要求往往成为微博新闻编码者必须面对的矛盾。微博表情语言和网络流行语引领的高“亲近性”语调模式为新闻在微博语境下生存开启了新的叙事特征。表情符号尽管在符号象征意义的延伸上不如语言符号,但在表达情感和凝聚氛围上有着强大的功能,犹如人的表情语言和姿体语言对营造谈话氛围的重要性;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用户形成自身文化圈子的重要标志,对这种文化符号的使用意味着对网络亚文化的认同,能够让网友找到归属感,增加“亲近性”。微博叙事因为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的加盟而具有高情态特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