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采访团首站走进雅安石棉 探访红军胜利地安顺场
采访团全体成员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前
四川新闻网雅安(微博)9月10日讯(记者 周子铭 摄影报道)9月10日上午,“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在成都正式启动。经历了近5个小时的车程之后,下午14时许,采访团来到了本次活动的首站——雅安市石棉(微博)县安顺场进行实地采访,跟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接受红军精神的洗礼。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为当地尔苏藏族的地名译音,其意为适合种植蔬菜的地方,后因地震引发山洪,紫打地被冲毁后,重新建场更名为安顺场。安顺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于此。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胜利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从此安顺场便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载入史册。
采访团到达后,首先探访了红军强渡大渡河渡口遗址——红军渡。对于很多人来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壮举并不陌生,它曾出现在80、90后的课本当中,17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攻占大渡河北岸渡口的英雄事迹更是耳熟能详。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渡过金沙江之后,经会理、西昌、冕宁等地,于1935年5月24日到达安顺场,准备强渡大渡河继续北上。当时蒋介石声称“要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然而就在5月25日,由刘伯承、聂荣臻亲自指挥,红一团一营二连的17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在当地八位船工的帮助下,勇敢的朝着北岸挺进,最终占领了北岸渡口,为红军在大渡河上打通了胜利通道。
尽管战火和硝烟早已熄灭,大渡河滚滚而下的河水,拍打着岩壁发出的轰鸣,正提醒着后人这里曾发生的壮举。采访团成员人民论坛记者刘让兴表示,一路在展望,曲折蜿蜒的道路贯穿至安顺渡口,翻阅历史资料的记载,追寻的记忆是当年红军渡江的壮举画面。“‘难’是我理解最深的字眼,攻坚克难取得胜利是今天我们继承长征精神,不忘前辈们的初心和奋斗初衷。”
采访团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于2004年5月25日正式建成开馆,展厅以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分为长征、大渡河战役、红军长征过雅安、翼王悲歌、历史评述等五个部分。馆内拥有馆藏228件,其中实物73件,图片类155幅。包括红军当年使用过的枪炮、大刀、旗帜、船只等各种实物,以及刘伯承、聂荣臻、陆定一、李一氓、杨得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笔题词、信函原件和大量珍贵图片资料,真实再现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壮举。
在纪念馆内,让采访团成员驻足最多的,当属展厅内的“红军船”,历经沧桑的“红军船”木质斑驳,船身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在当年的强渡大渡河战役之后,正是77名船工靠着3条这样的木船,将8000多名红军战士送过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耗时七天七夜,体现了当地群众对红军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曾经的太平天国翼王在此折戟沉沙,红军却顺利渡河,成就奇迹,正是因为红军真正和老百姓一条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明日,采访团将追寻红军长征的脚步,从雅安出发,前往芦山县,沿途参观红军第三十军指挥部、毛朱旧居等,继续见证红色文化和生态融合的奔康之路。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