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微信微博与公共事件报道关系研究概观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微信微博与国内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关系的相关文章,分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的几个方面。从微信、微博的传播机制与特征,微信、微博在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跨媒体传播模式,公共事件中的舆情演变,微信、微博与公共事件报道的问题及相关策略性研究等角度来概括论述,探讨相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关键词:公共事件报;微信;微博;传统媒体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而伴随着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技术赋权也使得网络成为了民意表达复杂的话语系统。面对各类公共事件,社会各方利益纠缠交错,微博与微信也正作为话语的放大器,与传统媒体的公共事件报道共同构成了当下社会新的舆论景象。这是一个交互建构与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国转型背景下社会政治结构变化的新的症候。在学界相关研究迅速升温的同时,文章试对近十年的研究文章进行一次梳理,以期查找以往相关研究的侧重点和不足,并以整体,跨学科的崭新视角来阐释当代中国制度语境下的学术思考。
一、相关概念概述
1.微信与微博。微博(MicroBlog)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美国著名的社会化媒体twitter是微博的开拓者。随着2009年新浪、网易等一些国内网站强力加入,微博在中国愈加呈现井喷之势。如果说微博是草根,微信则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作为腾讯公司为手机终端用户打造的一款免费即时网络通讯产品,实现了跨运营商、跨系统平台的语音、文字、图片等信息的传递功能,并支持单人、多人语音对讲,超越了以往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彩信的单一传统模式,使手机摇身一变,成为一部既复古又时尚的对讲机[1]。微博的火热让很多人称道2010年是微博的元年,而2011年推出的微信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根据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49亿,较2013年底减少3194万,网民使用率为38.4%。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1.71亿,相比2013年底下降2562万,使用率为30.7%[2]。微信作为一款私密性极强的个性化媒体,“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等多种交流圈构成其极具现实意义的人际传播特征。
2.公共事件概念界定。对于公共事件,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定义,以往研究经常把公共事件称为突发公共事件。在西方,公共事件一般翻译为“public crisis”或“public emergency”。美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由美国总统宣布的、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下,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发生的需联邦政府介入,提供补充性援助,以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挽救生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及财产或减轻、转移灾难所带来威胁的重大事件[3]。
我国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了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社会危害程序、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立法研究项目,2004)[4]。另外也有学者对于“突发事件”以及“危机事件”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辨析,相关学者所持意见也不尽相同。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