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从年味体悟民俗沿袭传承
过年啦!每年从农历腊月廿三开始,山西晋南家家户户就开始捏制出千姿百态的花馍。晋南花馍除了食用外,作为最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民俗现象,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乡间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民俗方式,代表着平安与吉祥。
【剖析】
民俗正风当飞扬
赵国珍(山西体育职业学院教授)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体现得最多、最丰富的一个节日。每当此时,一些老年人津津乐道、而年轻人又不甚了了的传统习惯、礼节礼仪、民俗风俗便应时而出,深刻渗透和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和行为。
民俗、风俗、习俗是一个个人、集体、民族或者地区的传统风尚、礼仪礼节和生活习性的具体体现,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具有生成的自发性、历史的传承性和文化的认同性。它的存在形式主要体现在民族风俗、节日习俗和传统礼仪上,一旦形成和固定,便会对社会成员产生一种持续的、潜在的行为制约作用,甚至成为社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辅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风俗、习俗对于人类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对于伦理建设和家庭和谐,都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促进作用。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地区和一些人群,由于受到落后生产方式的局限、狭隘道德信仰的羁绊和不良生活习性的影响,形成了一些落后的、愚昧的、具有强烈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
值得欣慰的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科学在进步,文化在繁荣,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新时代。一些破坏环境、骚扰民众的习惯做法,比如春节炮仗、婚丧礼仪炮仗被废止;一些婚丧嫁娶中的繁琐程序和严重铺排浪费的祭拜,也在大部分地区被人们自行简化、废弃……这些现象说明,虽然民俗风俗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社会传统,但它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也会发生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不科学、不方便部分,也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而改变、而改进。
民俗精华需传承
周瑞玲(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个在山西广泛流传的歌谣陪伴了我们的童年岁月,在妈妈们的琐碎念叨里,在全家人扫屋顶爬窗台的大扫除中,在小孩子对于新衣美食的热切期盼中,一个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春节承载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热爱。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民俗是中国人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仪式感、它的厚重与丰富,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忆。
辨识民俗中的封建迷信成分是继承与弘扬民俗文化的前提。民俗蕴涵着民族精神的秉赋,是群体深层精神生活的展示。以春节为代表的一系列丰富多彩民俗是中国人创造和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但是在民俗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命相、占卜、请神、驱鬼等封建迷信现象。第一,健康的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与载体,具有较强的仪式性,主要目的是表达与承载民间的朴素愿景,一般不具有盈利性。第二,健康的民俗活动通过各种或者红红火火或者庄重典雅的方式祭拜祖先、祈求平安,表达的是民众的真情实感。第三,健康的民俗活动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与普遍支持。通过辨析民俗中的精华与糟粕,移风易俗,促进人性良知,保护生存环境,祈求幸福美满,对维系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稳定,凝聚国民力量具有巨大作用。
继承与弘扬民俗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有人感慨,年味变淡了。物质的丰富,冲淡了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由衷喜悦;仪式的精简,使春节成为曾经无比重要但又渐渐式微的传统节日。如何让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民俗闪亮起来,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幸福指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第一,传承、弘扬民俗文化既是社会所需,也是政府职责所在。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培育旅游业等契机,将民俗文化嵌入社会活动之中,既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展演,也有古朴厚重的文韵流芳,赋予中华民俗新的方式、新的载体、新的境界,跟随时代发展而尊重传统、移风易俗,推动民俗与时俱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一。第二,传承、弘扬民俗文化归根结底是家庭的责任。团圆、拜年、祭祖、尽孝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节日的民俗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祭祖活动,通过祭拜亲人的仪式树立家庭成员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先辈的感恩,使我们获得庄严的家庭责任感和亲人给予的精神力量。在一个家庭中保有必要的民俗仪式,并由父母传承给自己的孩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懂得生活、传承生活、享受生活的美丽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们一起怀着仪式感完成这些民俗过程,不仅给他们的童年留下深刻又美好的记忆,而且把好的家教家风传给了下一代,一家人怀着郑重又喜悦的心情一起迈进了崭新的春天里……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