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王蒲生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基本情况
姓名: 王蒲生
性别: 男
籍贯: 山西省永济市
出生年月: 1962年10月25日
出生地: 陕西省蒲城县
最后学位: 博士
学术方向: 科技史、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科研伦理学
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
联系电话: 62784603(O),13911579775
电子信箱: wangps@tsinghua.edu.cn
所受教育
1995.9-1998.7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哲学博士。
1988.9-1991.7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哲学硕士。
1979.9-1983.6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1983.6-1986.5 山西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1986.5-1988.9 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系。
1991.8-1995.9 山西医科大学社科部。
1998.8-2000.8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1999.10-2000.8 清华大学文科办公室(挂职)。
2000. 9至今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
本人负责的研究项目
1. 200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世纪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项目编号01BJBZH011,经费2.8万元。
2.2002年,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高校科研伦理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DEA010201,经费3万元。
3.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高校科研道德制度化建设研究”,编号:ADA02214,经费3万元。
4.2001年,清华大学骨干人才支持项目:轿车交通的社会文化研究,经费2万元。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软课题:“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规范同行评议行为研究”。
学术专著
1. 《轿车交通批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该著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2.《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创建与德拉贝奇学派》,武汉出版社,2002年。
译著
1.《科学与国家利益》(与曾国屏合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参编著作
1.《应用伦理学导论》(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卢风、肖巍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2.《百年科学话题》,王直华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收入本人作品8篇。
3.《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成果),孙小礼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 张家治、邢润川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5.《世界各国创新系统》,曾国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学术论文及作品
1. “论英国地质学的职业化”,《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3期。本文获地学哲学第八届年会优秀论文奖。
2. “车祸泛滥的哲学反思”,《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5期。《当代文萃》(原《社科信息集萃》)、人大复印资料B2《科学技术哲学》、2001年12期全文转载。
3. “完善科学评价机制,谨防学术越轨行为”,《科技日报》,2000年12月8日。《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
4. “德拉贝奇:英国科学职业化先驱,杰出的地质学家”,《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4期。
5. “独具特色的地质学研究学派”,《科学学研究》,1996年第1期。
6. “轿车交通的社会效应”,《科学学研究》,1999年第1期。
7. “不公平性:轿车交通的政治伦理蕴含”,《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1 期。
8. “为何选择轿车”,《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第1期。
9. “轿车与消费主义”,《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2期。
10. “地球概念的形成与地理学范式的建立”,《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第1期。
11. “划时代的地质演化理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第7期。
12. “公车:该刹闸了”,《中国改革》,1998年第11期。
13. “轿车交通的伦理问题――作为技术伦理学的一个典型案例”,《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3期。
14. “从扁平地球观到球形地球观”,收入《地学的哲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5. “有机论自然观与中国古代科学之特点”,《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年增刊。
16. “城市该不该限制轿车?”《科技潮》,1998年第8期。
17. “道路在危害人类”,《科技潮》,1998年第9期。
18. “改变世界的机器”,《光明日报》,1999.11.1.
19. “人口爆炸与科学技术”,《光明日报》,1999.11.15
20. “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孙小礼合作),《科技日报》,1996年12月16日。
21. “装神弄鬼为那般?”收入《虚妄的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2. “警惕轿车灾难”,《中国政协报》,1997.10.10.
23. “汽车污染不仅是尾气”《中国科学报》,1998.10.25.
24. “铺筑道路的生态危害”,《百科知识》,1999年第10期。
25. “近代地带性在中国的传播与交融”(第二作者)收入《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
26. “为什么要相信大地是个圆球”,《百科知识》,2000年第2期。
27. “如何辨识伪科学”,《科学与无神论》,2000年第2期。
28. “评估汽车污染应有系统思维”,《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9. “天使与魔鬼——百年回首论汽车”,《科技日报》,2000年4月5日。
30. “发展轿车交通不能忽略社会成本”,《科技日报》,2000年6月16日。(与何祚庥合作)。
31. “发展轿车交通不能忽略社会成本”,收入《中国家用轿车发展讨论会论文集》,2000年4月。
32. “技术的社会应用与弱势群体关怀”,《科技日报》,2000年7月28日。
33. “汽车:消费主义的驱动器”,《科技日报》,2000年5月29日。
34. “避孕药具、生殖技术与家庭伦理变迁”,《科技日报》,2000年6月12日。
35. “现代化的困境:拥挤、蜗行中的轿车”,《百科知识》,2000年第7期。
36. “如何识别伪科学”,《北京日报》,1999年9月1日。
37. “梅开二度的自行车交通”,《科技日报》,2000年9月4日。
38. “科学研究学派与学派研究”《科技日报》,2000年11 月。
39. “如何面对科技这把双刃剑”,《北京日报》,2000年10月23日。
40. “科学技术与人口增长”,《科技日报》,2001年1月5日。
41. “避孕、生殖术和婚姻家庭伦理的变迁”,《百科知识》,2001年第3期。
42. “伪科学的基本特征”,《科技日报》,2001年2月9日。
43. “环境保护运动的新走向”,《科技日报》,2001年2月5日。
44. “布什爽约的幕后”,《科技日报》,2001年5月28日。
45. “汽车文化,什么样的文化?”《世界知识》,2001年第10期。
46. “评价机制与学术越轨”,《科学中国人》,2001年第5期。
47. “交通拥堵:全球性城市病”,《世界知识》,2001年第11期。
48. “关怀:生命与汽车产业”,《世界知识》,2001年第12期。
49. “吞噬绿色的人造恐龙”,《世界知识》,2001年第15期。
50. “轿车交通与弱势群体”,《世界知识》,2001年第17期。
51. “轿车挡住了我们的去向?”《科学中国人》,2001年第8期。
52. “车祸泛滥的技术与社会因素分析”(论文摘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6期。
53. “反轿车-反修路运动”,《世界知识》,2002年第2期。
54. “梅开二度的公共交通”,《世界知识》,2002年第6期。
55. “中国必须选择轿车吗?”《世界知识》,2002年第9期。
56. “学者不应拒绝传媒”,《科技日报》,2002年4月6日。
57. “压力与越轨”,《科技日报》,2002年4月17日。
58. “技术的报复”,《科技潮》,2002年第5期。
59. “轿车,不是文明”,《世界知识》,2002年13期。
60. “科学实践中的几种不诚实行为”,《百科知识》,2002年5月。
61. “复兴公共交通,期待梅开二度”,《中国交通报》,2002年8月14日。
62. “科学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新清华》,2002年12月3日。
教学及人才培养
1.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为研究生、本科生讲授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史、形式逻辑、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等多门课程。 1996年以来主讲和参加讲授的课程如下
课程名称
起止时间
学时
授课单位
授课对象
本人角色
自然辩证法
1996.3-1996.7
27
北京大学
理科硕士研究生
主讲
自然辩证法
1998.9-1999.1
40
清华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主讲
科学史
1998.9-1999.1
15
清华大学
本专业硕士生
参加
自然辩证法
1999.3-1999.7
48
清华大学
文科类硕士生
主讲
自然辩证法
1999.3-1999.7
40
清华大学
理工科硕士生
主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1999.3-1999.7
6
清华大学
专业硕士生
参加
自然辩证法
1999.9-2000.1
40
清华大学
理工科硕士生
主讲
自然辩证法
2001.3-2001.7
14
清华大学
理工科硕士
参加
科学技术史
2002.3-2002.7
4
清华大学
本科生
参加
2.指导理工科博士生“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一百多篇。
3.指导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生1名。
4.为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讲授自然辩证法3轮共120学时,科学技术史半轮20学时。
各类奖励
1.2003年,著作《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创建与德拉贝奇学派》获得“科学时报读书杯”2002年度最佳科普书奖。
2. 2002年,第三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2000年,论文《英国地质学的职业化》获地学哲学第八届年会优秀论文奖。
3. 200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个人”。
4. 2000年,学术专著《轿车交通批判》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5. 1999年,清华之友-优秀青年教师群体奖(成员之一)。
6. 1998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
7. 1996年,北京大学光华奖 。
8. “应用彩红外技术对太原市环境现状的研究”项目的主要参加者(独立承担编写“太原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报告),该项目成果获山西省198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兼职
1.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
2.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
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仅列出在清华期间的工作):
1. 1999年9月起,参与清华大学文科办公室的筹建工作,任文科办公室副主任。
2. 2000年上半年,组织申报教育部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参与清华大学文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的组织工作,为贺美英书记起草主题发言提纲。
3. 2000年8月,在原文科办公室主任出国、新主任尚未到任期间,主持文科办公室的工作。期间,组织协调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组与政治组(这两组设在清华)的评奖工作;参与制定文科科研岗位上岗条例。
4. 2000年下半年,参于制订“清华大学文科十五规划纲要”,负责编写“九五总结”。 2000年底带队考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
5. 2001年上半年,在对七所高校考察的基础上,制定“文科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负责文科“全国权威学术期刊”与“全国重点核心期刊”的选刊工作。
6. 参与组织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的申报。
7.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组织策划“人文与艺术学术报告会”。
8. 2001年下半年,参与制定清华大学文科科研“三项激励措施”。
9. 作为联络人及主要成员,参加《清华大学科研道德守则》及《科研道德学习材料》的研究与编写工作。
10.2001年底,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教育部起草“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专家讨论会。
11.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学术道德研讨会,并多次参加《科技日报》等报刊组织的整饬学术道德笔谭。
业余爱好
1. 体育:曾在清华大学职工运动会上获男子400米第一名,连续三年进入前三名。两次代表北京大学参加与清华大学京华杯足球对抗赛。代表北京大学参加与美国William Carey College足球友谊赛。
2. 文艺:多次组织和参加单位的文艺活动,围棋、桥牌均参加过校际比赛。
3. 写作:随笔、杂文和小说(仅作自娱,不曾发表)。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