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http://www.zhgxmt.cn):“一带一路”法治人才需求与我国法治教育的冲突与调适对策
一、“一带一路”法治人才需求与我国法治教育之间的冲突
(一)现行法学教育模式与“一带一路”法治人才需求之间的冲突
近年来,随着对外商贸合作的日益推进,为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需求,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渐重视与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法治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高校法学专业教育中也将“国际法”纳入核心教育课程内容,当前我国有20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具有授予国际法博士学位的资格,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为法治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离校之后都会选择就职于国内律师事务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多为国内法律事务,而专注于国际法业务研究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国际性法律研究或实务上的人才匮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法务工作层面上较为薄弱的部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高校设置的国际法专业课程倾向于国际经贸相关法律,培养方向也集中在国际经贸上,国际法专业的毕业生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多会选择就职于律师事务所。而外语、外交学等专业中也存在佼佼者,但因为缺乏法律实务上的专业知识,很难胜任国际法研究与实务工作,国际法专业人才就职方向转变的问题依然突出。比如,中国和越南两国交毗邻,贸易量增加后纠纷也随之增加,而解决纠纷则需要既懂中越两国法律,又熟悉两国语言的法律人才,但从目前看此类人才较少。②当前我国关于国际法专业的就职平台较窄,就业形势严峻与上升机会不多的矛盾性,使更多学生选择国际法以外的法律工作,或是从事与法律无关的工作。当前我国为国际法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对口岗位是极其有限的,且所得待遇福利也与就职者的努力、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等不相对称,这也直接导致从事国际法工作的人才稀少,难以为“一带一路”的持续有序推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精通国际法知识与应用人才的匮乏,与我国高校对国际法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法治教育队伍整体水平是紧密相关的。在法学领域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国际法的作用在于作为国际争端处理的依据,不属于法律范畴,因而没有认真对待国际法。很多高校在讲授国际法课程时.也不会详细讲解国际法与国际问题背景等之间的关系,加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国际法的应用情况较为特殊,教师很难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国际法的理解,甚至无法将国际法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因此也不会太过于重视国际法这门课程,更不会将国际法研究纳入职业规划当中。
(二)法治实务能力强的法治人才需求与法治教育尖端人才培养少之间的冲突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法学界、实务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国际法的关注。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在面对国际司法时不再局限于意识形态矛盾,而更关心实际事务中国际法的作用,我国法律精英也得以在国际司法舞台上大展拳脚,倪征燠、史久镛、王铁崖、端木正等中国顶级法律人或成为了国际法官、或任职于法律专家组,证明了中国法律人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司法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抵制、反对或不予理睬的消极姿态,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渐开始运用国际法来争取自身正当权益,给我国国际法法治人才提供了充分的锻炼机会。2014年,我国建立了“国际法咨询委员会”,由国内国际法专家负责处置
我国在国际上遇到的争议,进一步强化了我国运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