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访年俗:祭灶舞狮走三桥 浓浓年味满沪郊

2017-03-28 02:00 出处: 人气: 

  图说:闵行新春元宵舞手狮。张哲伦 摄

  【新民晚报·新民网】这两天天气有点冷了,真正感受到冬天的气息。也突然想起儿时上海乡间的过年情形,再过两天,家里就要上上下下“掸檐尘”了,孩子们冒着寒风,奔走于田间,“炭马唐”(烧野外的干草取乐)。

  上海至少从唐代开始已经是热闹的市镇了,最近发掘的青浦青龙港遗址,证明上海在宋代是沿海非常繁荣的进出口大港。而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农业一直非常发达。其中遍布乡里的纺织业在元明时期盛极一时。苏湖熟,天下足,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发达。晋陆机以降,上海一直是名士荟萃之地,文化积淀深厚。无论是明清的笔记,如《清嘉录》,还是清代上海竹枝词,都对上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有大量的记载。遗憾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乡间的很多民俗传统渐渐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在丁酉鸡年来临之际,本报“郊野大地”版推出“沪郊大地话年俗”专版,集中介绍一批上海郊区的旧时过年习俗。宝山“花堂祭花神”,崇明“厾米屯”,嘉定“走三桥”……这些听上有些陌生的习俗,却是百年前上海郊区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风俗仪式。希望通过这组特刊,让更多人了解上海郊区年节的习俗,也更加注重去发掘、保护、传承上海优雅、美好的传统文化。

  净屋祭祖开门炮

  奉贤

  春节,是奉贤区奉城镇一致村86岁老人吴凤娟最忙碌、最幸福的时候。

  “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都要大扫除的。”吴凤娟一边拿出长柄扫帚,一边向记者示范,如何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她说:“这叫掸檐尘,因‘尘’与‘陈’谐音,故又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同时,人们理发、洗澡、拆洗被褥和擦洗器皿,以示辞旧迎新。

  但这仅仅是迎接春节的第一个步骤。吴凤娟告诉记者,腊月廿三夜,灶上要供着饴糖、柿饼、糕点、清茶和糯米小圆子,点燃香烛祭灶,祭毕焚灶君纸马,俗称“送灶君”。用饴糖作供品,传说可粘住灶神嘴巴,在向“玉帝”汇报时可隐恶扬善,能免灾祸。除夕中午,还要祭祀祖先,供肉、鱼、鸡等菜肴。祭祖之后,全家在一起吃年夜饭。吴凤娟说,菜肴必须要有鱼、肉、鸡、蛋,“鱼象征吉庆有余,肉圆象征团圆,粉丝象征长寿,菠菜象征甜蜜。”象征新一年事事顺利。除夕之夜,还要点燃一只脚炉或灶肚内燃树块,火种不熄,燃至年初一。“火”、“富”同音,意为“今年富到明年”。老少围炉,达旦不寝,名曰“守岁”。

  “到了大年初一,就更忙了。”吴凤娟说,大年初一,从清晨始,就要点燃香烛,敬天地,祭祖宗,鸣“开门炮”,寓意家家争第一。用芝麻萁烧饭,取意“节节高”。早晨喝蜜枣糖茶,或食扁豆红枣汤、年糕和汤圆,寓意“甜甜蜜蜜”“年年高升”“团团圆圆”。来客,用九样糖果或以蜜枣糖茶招待,拱手互祝“恭喜发财!”孩子穿新衣,戴新帽,至长辈家拜年。长辈每人给“压岁钿”。上茶馆喝茶,堂倌泡一杯橄榄茶,俗称“元宝茶”,并以香烟、花生和糖果款待茶客,茶客送一个红纸包给店主,谓之“喜钿”。来乞丐,均给糕团或饭菜。年初一不动刀、不扫地、不淘米、不提水、不泼水、不食粥、不讨债、不干活、不借钱、不骂人、不打人、不食汤饭、不倒垃圾、禁忌倒马桶,取意吉利。晚上早睡,称为“窝米囤”,寓意粮食满仓。

  年初一至年初三,家里还要包圆子吃。正月初四,家里要燃香点烛,放高升,恭贺“财神”生日。春节期间,还要在家里贴春联年画,象征瑞祥。如贴在水缸上的画鱼,象征年年有余;贴在米囤上的画粮食,象征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

  对吴凤娟来说,只有这样的春节,才让她感受到奉城特有的“年味”。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孙燕

  宝山

  花神堂里祭花神

  宝山区罗店镇过年有到花神堂祭祀花神的年俗。这个花神可不是鲜艳动人的花仙子,而是专指棉花。这到底是怎么个由来呢?

  原来啊,明清时期,罗店是个产棉地区,“东去吴淞路不遥,人家尽种木棉花。”自元代传入黄道婆纺织技艺后,罗店农村纷纷淘汰落后的纺织工具,采用轧花车、弹棉椎弓等先进技术,大大促进了棉花业的发展。罗店农人织出的紫花布、斜文布等深受各地棉商喜爱。由于棉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棉花”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高于一切,因此,棉花被罗店人视作“万花之王”“万花之神”。

  经济的繁荣,使得镇上一些商贾们十分需要有一个彼此相助、互通信息的场所。为迎合这一需求,“花神堂”建筑便应运而生。逢年过节,远离故乡的同乡们相聚一堂,聊叙情谊,他们或到城隍庙烧香拜佛,或到花神堂后面的小罗浮吟诗论文。

  清咸丰年间,罗店镇的花神堂毁于战火。光绪十三年,花神堂进行重建,它利用练祁河的优势,有石板铺成的台阶通向水面。在花神堂内,主祀花神的殿堂居于正间最显著的地位,是整个建筑布局的中心。正门门楣上的匾额“花业公所”四字由当地书法家朱六阶所书,内由状元洪钧所书“万花主宰”,意在保护一方生灵。

  新的花神堂造好后,罗店地区的棉花果然旺发,二十余家棉行相继开业,成为罗店各业中实业领先的一大行业。至清代和民国期间,每逢农历二月十二为花神诞辰日,农人商贾要举行迎神、祭神的活动。这天,众人抬着花神夫妇的神像上街巡游,前面鸣锣开道,沿途设点停留,迎神供斋礼拜,后有踩高跷、荡湖船、舞龙等民间艺人边行边演,如遇庙会则更加热闹,祭祀盛典,充盈市井,镇上棉业同行还要在当日聚餐,以示庆贺。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新春元宵舞手狮

  闵行

  闵行区马桥镇有一种独特的年俗——手狮灯,由此衍生的马桥手狮舞,在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张乃清说,早在清代初期,马桥地区及周边乡镇就已盛行狮子灯。

  手狮舞一般用于新春元宵灯会、迎神赛会和喜庆节日时的广场表演。主要流传于闵行马桥、北桥、老闵行及松江叶榭和新桥等地区。江苏南京的浦口和浙江某些地区也有流传。据当地民间艺人回忆,手狮舞的流传在当地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

  旧时,每当新春元宵时,马桥老镇举办灯会,人们常爱手提狮子灯行街。然而由于街道狭窄、观者拥挤,提灯人需要用竹竿撑起狮子灯,手舞足蹈,“手狮舞”由此产生。因为旧时乡镇的街道都很狭窄,加上两旁的屋檐低矮,舞动狮子灯时,容易发生碰撞,以致灯毁人伤。于是舞者因地制宜,形成以“矮蹲步”为基础的横移、直进、三进三退等行进步伐,以及“贴身绕狮”等独特的表演套路。

  20世纪50年代后,因当地灯会、庙会相继停办,手狮舞渐被人遗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手狮舞才被重新挖掘和保护,1983年当时的马桥乡文化站聚集舞狮传人和民间舞蹈爱好者重新排演。

  2007年6月,马桥手狮舞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马桥手狮舞表演队远赴韩国演出赢得国际关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手狮舞跳进了世博园区,作为闵行区专场的三个节目之一,当时被多家媒体报道;2011年马桥手狮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民晚报记者 程绩 鲁哲

  崇明

  祈愿丰收厾米囤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崇明人家称为“廿四夜”,相传此日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有送灶君的习俗。崇明人过年,就从“廿四夜”灶王节开始,其中“卷银包”、“廿四糖”、赤豆饭都是不可缺少的祭食,包含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祭完灶,家家户户就会吃廿四夜饭,最有特色的,是赤豆饭、卷银包。

  赤豆饭烧好要满满当当盛一小碗出来供在灶头上,是要孝敬灶神公公的。吃饭时,如有家人外出不在场,也要为其盛上一碗赤豆饭,摆在桌上,以示全家团圆。此外,还要另盛一碗赤豆饭放置在碗橱内,留到大年初一再食用,即所谓的陈年饭,据说这样能继续去年的好运。

  卷银包是用面粉摊成的比春卷皮子大一点的制品,里面包上金瓜丝、豆瓣酥,或茨菰豆腐、青菜豆腐等菜肴,成长条形。民间也有用百叶包卷菜肴当卷银包的。崇明的东部,卷银包也叫叠钱梱,是一道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祈福纳吉的吃食。旧时,人们没有钱包的。流通的钱物为碎银和铜钱,铜钱是串起来的,而币值更高的碎银一般用布包起来,叫做银包。廿四夜卷银包,寓意着多挣钱的意思,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舌尖上的独特年俗,遍地稻香的崇明岛,乡间田头,过年时有的人家还保留着老底子的传统,比如厾米囤,过去就是崇明农家一个必不可少的年俗。除夕下午,主人会在自家场院里,用盛着石灰的布袋或篮子,在地上点击一个一个白印,叫厾米囤,又称打米囤。地面上白花花的,用来祈盼来年丰收。忙罢了厾米囤,就要准备接灶吃年夜饭了。大年三十,是灶君从天上回来的日子,各家各户都要接灶。是时,主人会将灶君像毕恭毕敬放进灶龛里,挂上喜串,燃烛焚香,摆设供品,叩头礼拜。然后一家围坐开始吃年夜饭。

  还有一些崇明年俗正在逐渐消失,比如正月十五的斋田头——祭祀土地公公。人们将米粉做成的棉、桃、棉花包、玉米、豆等糕点,串在竹枝或筷子上,置于田头,并点燃香烛,焚化纸锭,祈求丰收;还用米粉做成猪、羊、鸡、鸭等置于祖宗的坟头祭祀,希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新民晚报记者 程绩

  图说:松江“叶榭软糕”传承人顾火南蒸出满满一筐软糕年味十足。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松江

  过年蒸糕节节高

  新年就快到了,松江叶榭不少农家又开始忙着蒸糕了。这种用土灶蒸出的美食起源自明万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四百多个年头,是松江糕点的经典之一,还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年蒸上几块糕,入口都是软软香糯的年味!

  说起“叶榭软糕”,叶榭镇最有名的就是顾火南,老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榭软糕”传承人,年前这几周,每天凌晨3时不到他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就要过年了,来订购软糕的人络绎不绝,顾火南有点忙不过来。“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天最多制作80份(蒸笼)。”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专于叶榭软糕制作,这份手艺活让顾火南坚持了30多年,今年他已经70岁了,“每一块都是手工制作”。依照当地习俗,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叶榭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蒸好的叶榭软糕,多数软糕都出自顾火南之手。

  笼屉上小心铺一块竹垫子,再加铺一层纱布,套上一个正方形的模具,顾火南熟练晃动起筛子,雪白的米粉簌簌落下,均匀铺满整个模具。很快,软糕的雏形就制成了。

  为了精准无误,顾火南手拿一把钢尺,小心地比量着,划出面积大小相同的格子,接着,又在每一格中间掏出空隙,塞入豆沙,铺好后,再点落几笔红绿丝,如此,软糕就可以上锅了。

  制作这样一套叶榭软糕,大约需要十几分钟的功夫。叶榭软糕吃起来香甜软糯,不会太甜,又不失浓浓的米香,个中诀窍绝不止在这短短十几分钟内。顾火南向记者透露,单这制糕的米就很有讲究。把大米泡进清水桶,隔日便换一次水,把米的酸度“泡开”,如此,就要准备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品尝过的人,难免会忍不住赞叹,软糕的口感中还带有几分清凉,顾火南表示:“在大米中加入了一定配比的薄荷和菊花,这是叶榭软糕的独特秘方。”

  很少有人知道,这小小一块糕始于明万历元年,如此算来,竟然已有400多岁。这块小小的软糕也已经名列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册之上。叶榭之所以盛产软糕,和其地理位置有关,因其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水运发达,商贸繁荣。新民晚报记者 程绩

  图说:正月十五嘉定人要祈福纳吉走三桥。

  嘉定

  祈福纳吉走三桥

  沪郊各地,江南水乡,河道纵横,千百年的水乡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年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走三桥”。千年历史的嘉定南翔古镇,就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正月十五,古镇的桥上都会挤满前来祈福的当地人。

  在南翔古镇的白墙上,有一块黑底金字的石刻,专门介绍“走三桥”:南翔旧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夜,遍地插香,月色下,妇女们携子带女结伴夜游,一路看灯,必历三桥而止,以祛疾病,谓之“走三桥”,又称“走百病”。近代以来,每逢婚嫁喜庆、生日祝寿,无论寒暑,多有走三桥的,以图美满长寿吉利。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翔古镇的“走三桥”,指的是太平、吉利和隆兴三桥,太平桥又名“大八字桥”,“明弘治十八年,由里人徐恂甃石”,后于清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吉利桥俗称“小八字桥”,它与隆兴桥均建于清朝,这三座古拱桥由于排列如同“八”字,常被人统称为“八字桥”。三座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呈品字形。它地处古镇中心,名字又吉祥,所以成了人们走三桥的首选,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太平安康、吉星高照、兴旺发达,被赋予了美好的寄托,成了消灾消难、吉祥幸福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南翔的“走三桥”风俗与其他江南水乡有所不同:从家里出发回到家中,整个过程中,必须从众多的从古到今的桥梁中,选择三座桥,一次走完,既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重复,因此出发前必须做好周密的安排与设计。有一段朗朗上口的民谚:“走过吉利桥,大吉大利鸿运照;走过太平桥,四季平安身体好;走过隆兴桥,事业兴旺节节高。”新民晚报记者 程绩。

  图说:

  金山农民画家们在新春到来前赶制年俗画。

  农民画里年味飘

  金山

  水乡枫泾的农民过年有贴春联、画年画的习惯,在中国农民画村中出了名的农民画家陈富林一家,几乎人人都拿起了画笔,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金山农民画正在他们的笔下诞生。

  陈富林的小女儿陈惠芳向记者介绍说,枫泾地区的农民过年,以腊月十四掸檐尘算起,磨米粉、蒸糕、做汤圆、杀猪宰羊,到全家团聚的年夜饭;再到正月初一拜年,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五闹元宵,农民画就有着好多红红火火的题材。他家从90多岁的老奶奶到十多岁的孩子,一家人先后创作了《除夕》《走马灯》《摇梢船》《社戏》《安居乐业》《鞭炮声声迎新年》《年味》等20多幅过年的作品,在农家客堂或公共场所张挂,增添了不少过年的浓浓氛围。

  今年送走猴年,迎来鸡年,陈家人更是一番忙乎。陈富林全家分三个画室,正在忙着作画。陈家的大女儿陈修,在枫泾古镇的老街上,夫妻俩开了家“红胜火”农民画社,他们的原派绘画自成特色,在业界颇有影响。这几天,陈修笔下的《金鸡报晓》画得绘声绘色,夫妇俩要以金鸡独立之势,为枫泾古镇的新年增光添彩。陈家的二女儿陈惠芳夫妇的画室就在农民画村内,他们则在为浦东农民过年增添欢乐而忙碌。一本《浦东故事》,小陈的笔下已绘成《小阿妹》《阿木灵》《大老倌》和《上海丽人》《小八喇子》《老克勒》等六个角色,这些人物活灵活现,体现了过去那个时代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为浦东农民的新年又增添了新的年味。陈富林夫妇虽然已70多岁年纪,但画笔的功力不减,他们的画室就在弯弯小河的老宅内,夫妇俩一个打底图,一个着色彩,配合默契。最近,他们为浙江一家企业制作年画专辑,40幅金山农民画全部出自一家人之手,着实让人惊叹。春节前,陈富林正在创作的系列画《春、夏、秋、冬》,争取大年三十封笔,还有一幅《温暖回家路》也正在创作赶制,这几天的忙碌可想而知。

  过年作画,忙是忙点,但陈家人说:精心创作农民画,就是我家过年最大的快乐。正是有着这样的心态,2016年,陈富林家庭被评为上海市“海上最美家庭”。新民晚报记者 程绩 通讯员 沈永昌

  青浦

  地栗茨菰来祭

  春节期间,热闹的朱家角古镇也安静了下来,小桥流水人家,大家开始为过年早早做起了准备。相应北方的“祭灶王爷”,一小部分江南人家还保留着“谢灶”的风俗。钢筋铁骨构成的市中心,传统灶台早已难觅影踪,更不要说仪式化的“祭灶”,但在青浦,总还有些人记得农历腊月廿三、廿四该是送“灶君公公”的日子。

  祭灶可以得福。腊月廿四,灶神爷就要上天奏事。他在天上将会向玉皇大帝报告所在的人家的收成、平时的为人、子女的兴旺聪明与否等等。因此,为了能让自己的灶王爷也“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安康”。腊月廿三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要“祭灶”。

  大家要么把灶王爷的龛供奉在祠堂,要么把灶君公公的画像贴在厨房灶头上,供上鱼肉、酒饭等美食,再点上香,把灶神爷送上天。讲究些的地方还要烧豆萁柴、稻草,化些元宝,焚烧一点锡箔,作为灶君公公上天的路费。“送灶”的时候,人们还要供上麦芽糖做的各类点心,据说这样,甜甜的麦芽糖就能粘上灶君公公的牙齿,让灶君公公少说、不说人间坏话,这样新的一年就会有好运气。鲁迅先生就写过:“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除此之外,上海地区祭灶的食物跟上海话关系密切。有些人腊月廿四要吃地栗,因为上海话里“地”和“甜”是同音,吃了地栗灶王爷也能多美言两句;也有人要吃茨菰,在上海话里“茨”和“是”的音是一样的,吃了茨菰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就只能说“是是是”,说不出地上人家的不好了。到廿四的夜里,青浦人要做些蒸糕、青团、炸春卷。第二天就是“掸尘”,老青浦人常说:掸掸檐尘好过年,东掸东发财,西掸西发财,当中掸掸大发财。向上天祈求了来年的好运,又在地上掸去了过去的晦气,新的一年,又怎能不吉祥如意呢?新民晚报实习生 吴紫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