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干过最狠的一件事,比文字狱更可怕百倍

2016-07-19 07:28 出处: 人气: 

乾隆干过最狠的一件事,比文字狱更可怕百倍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集历代统治经验之大成,建立了一套有史以来最为完善的独裁制度。清朝皇帝的权力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清朝的统治也是有史以来最为稳定的。

古代的学者,包括现代的很多历史学家,都把人口数量作为研究当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清朝之前,中国历代王朝的人口上限是一亿左右,而到了乾隆末期,人口达到了三个亿。以这个标准来看,清朝的文治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

谈到汉唐盛世的时候,我们对唐宗汉武开疆拓土的事迹津津乐道。殊不知,清朝的疆域中国历史上是除了元朝外最大的。我国的东三省、西藏地区、台湾地区、以及蒙古都囊括在内,一些之前王朝未收入的领土被清朝占领,一些之前王朝控制得不稳的地区,也被清朝牢牢掌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清朝的武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

那我们能不能就这样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王朝呢?

对于统治者来说,是的。

对于老百姓来说,可就不是了。

历朝历代政治家的不断尝试和努力,目标是建立一个最为稳定的政治制度。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不懂什么国家大事,想要的就是能吃饱饭,能有人身安全,如果再少干点活,多赚点钱,生活多一些娱乐,那就更好了。

这样的要求很简单,可即使这样,统治者们也不在乎。

皇帝们天天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好像很看重百姓一样。可他们真正在乎的其实只是“舟”,水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载舟的工具。水只要老老实实的不掀起大浪就好,谁又会去在乎水高兴不高兴?

清朝的人口达到了历史顶峰,可是粮食产量没有等比例的上升。人口多了,人均粮食却少了,老百姓更穷了。在乾隆末年,英国使者在中国见到的,是触目惊心的饥馑和贫困。“康乾盛世”下的老百姓,过的是饥饿、野蛮、如乞丐一般的生活。这样的王朝纵然有着辽阔的疆土和堆积如山的金银,却和老百姓没有半点关系。

清朝的皇帝有着近乎无限的权力,可他们只把这些权力用来强化自己的统治。

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就是“文字狱”。

所谓文字狱,顾名思义就是因言定罪,因为读书人写了不该写的字,就把他抓起来。

这种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巴不得干——要是全天下人都说皇帝的好话,这王朝统治起来就容易多了。

可是大部分王朝都不可能搞出大规模的文字狱,毕竟皇帝身边的官员也是读书人,哪个读书人会同意这种人人自危的政治迫害呢?只有在皇权特别强大的时代,才可能冒出大型文字狱。譬如秦始皇的时候,譬如朱元璋时候,再就是清代。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最为著名,但其实这次事件的规模其实不大。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牵连极广,但好在继他之后的皇帝并没有延续。而大规模的、长期的、成系统的文字狱,只发生在清朝。

在满清刚打下中国的时候,就开始对文人开刀,其中一件是顺治时期的“科场案”。

时期的起因是有人在江南地区的科举考试中作弊被抓住。因为江南的文人势力很大,也最不顺从满清的统治。因此清廷抓住了这个由头,狠查严打。最终把涉事的考官、中举的学子几十人全部问斩,牵涉其中的数百人流放黑龙江。

这什么意思呢,这相当于我们现在高考的时候,某主考老师有舞弊行为被查出来了。结果主考老师、监考老师、巡考老师,反正是和这事牵连的,再加上考生本人,一律拉出去枪毙,家产没收,全家流放到边疆干苦役。剩下那些沾边的老师、学生,也一律没收家产,全家去干苦役。

这种处罚节奏,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当然,你也许会想,这件事毕竟是当事人犯错在先,算不上真正的文字狱吧?其实文字狱真正的高潮,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同时真正贯彻了文字狱的特点:捕风捉影、处罚极重、牵连极广。

先说捕风捉影。

古人写字的规矩很多,有一条规矩是要避讳长辈、皇帝的名字。比如康熙名叫“玄烨”,“玄”和“烨”两个字就不能直接写出来。

那么需要用这两个字的时候怎么办呢?可以用代替法,比如把“玄”字写成“元”字。乾隆的时候,有个书生编了一本字典。在这本字典里,他要教读者怎么用代替法来避讳君主的名字,其中就列举了“玄”、“烨”等字该用什么字来替换。他所介绍这些方法,都是清政府官方的规定,完全合法的。可是,他在举例子的时候不还是得写上“玄”、“烨”等字吗,这不也犯忌讳吗?于是作者用了另一种避讳方法,“缺笔法”,也就是写“玄”、“烨”等字的时候少写一划,这也是当时惯用的避讳方式。

结果乾隆得知后,说这个作者太可恨了。避讳“玄”、“烨”等字的时候应该用“拆字法”,即把一个字拆成好几个字写,他用“缺笔法”就是不够尊敬!就因为这事,以及书里其他一些类似的格式小错误,这本书的作者被“从宽”处罚,斩首(不从宽就是凌迟),子孙七人斩首,妻子幼孙等家人发配为奴。更惨的是一开始负责查办此案官员被乾隆认为查办不力,“从宽”斩首。之前见过这本书的官员因为没有举报,革职交刑部查办。还有上上下下牵扯到的地方官什么的,一律受到了处罚。

如果你说,行,我怕了,这些避讳的字我一辈子都不再碰了,可以了吧?

这样的想法是很好,可不单单是清廷规定的那些避讳字眼,其他一些敏感字你最好也不要碰。比如“清”字和“明”字。

有人写诗“一把心肠论浊清”,对不起,有罪。乾隆专门批示说,此人敢把“浊”字放到大清的国号前面,“是何肺腑”?

光避开“清”字和“明”字,也不见得就安全了。

“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有罪,因为“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这首诗是在怀念前朝,其心可诛。

给自己的诗集起名《忆鸣诗集》,有罪,因为“鸣”与“明”谐音,“忆鸣”谐音“忆明”。

就连私下里的文字也不能幸免。

有人给朋友写了篇祝寿文,内有“创大业于河南”的字句。这明显就是一般的吉祥话,相当于“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结果被官府认为有谋反之心。因为这事,这人的住宅被官府搜查,又发现这人在《后汉书》的“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之类牢骚话上多加圈点。这全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哪个文人平时不说句牢骚话呢?清廷禁书那么多,谁没看过那么一两本呢?结果就因为这些罪名,当事人判凌迟,弟弟斩首,妻子儿女给功臣为奴。

再说文字狱的牵连之广,刑法之重。

这一点,单看康熙初年由鳌拜主审的“明史案”就可以了。当时有本讲明朝历史的书,其中有内容犯了清廷的忌讳。处理结果是出钱资助者、署名作者、作序者(其实是他人代序,他只是署名)、书上所列的“参订”者(很多人并未参与其事)全部凌迟,已死者被开棺戮尸。这些人的子嗣斩首,家人或斩首或流放。

还有初审此案的官员,地方官,教育部门官员,以“知情不报”的罪名,要么斩首要么绞刑。

这些还都在我们能理解的范围内,让人最无法接受的是:给本书刻字的工人,卖这书的书店老板,甚至买了这本书的顾客,竟然也都被判处斩首。

其余的文字狱,不至于把老板、顾客都杀掉,但牵连范围也很广,基本上给书作序的人,看过书的人,地方官员都会安个“知情不报”的罪名。处罚太轻的官员也都会背上“为犯人开脱”的罪名。

清廷为什么要如此疯狂大搞文字狱呢?

皇帝们并不是傻子,他们其实知道少避讳几个字,私下里发发牢骚不会动摇清廷的统治。所以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只是要惩治在文字上犯错的人,真要这么干,天下的读书人也就要被杀光了。清廷是要造成这样的效果:让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只要皇帝愿意,可以随时找个罪名让你家破人亡。至于这罪名找不找,什么时候找,就全凭皇帝一个人的喜好了。

换句话说,清朝的皇帝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要全天下的读书人们随时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敢乱写乱动。只有读书人们从打心眼里害怕了,他们的江山才真的稳固。

事实果然如此,当大兴文字狱后,清朝的读书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勇气,纷纷转向翻旧书堆、考据字音字义的“小学”。

不止如此,乾隆还干了一件更狠的事。

宋代以后,逐渐有了一个传统,每个王朝都会组织巨大的人力物力编纂“类书”。所谓“类书”,有点像是图书资料汇编,就是从当时能见到的各种图书中筛选篇章,把它们按照一定的分类编在一起。。

编纂类书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也就成了皇帝治世有方、文化昌明的标志。乾隆特别好大喜功,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标榜自己的机会。类书是书籍摘抄,只抄录书籍的片段。乾隆觉得这么干不过瘾,要干就干最大的,干脆把每本书的全文全都保存下来,做成一本“天下图书大全”。这就是后来的《四库全书》。这种收录全文的就不是类书了,被称为“丛书”。

一开始,乾隆摆出一副求知若渴的姿态,他以编纂《四库全书》的名义要求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的读书人、藏书人把所有的图书都交出来供编辑人员参阅。而且是“借抄”,不是收缴,原书还是要还回去的,同时特别声明就算是违禁书籍也没关系,献出来的人一律无罪。

过了一段时间后,乾隆检查收上来的书籍,发现其中违禁的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这时他有点不耐烦了,三番五次训斥地方官员,问为什么被发现的禁书这么少?并数次公开惩办查书不力的官员。

大家这才明白皇上是什么意思,原来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查禁书!于是各地官员立刻到处搜刮书籍,借着征收书籍的名目,查到了大量的违禁书籍。其中一些押送到首都由皇帝和他的参谋们亲自审阅,其余的就地销毁。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毁书高达数万卷,《军器图说》、《天工开物》等代表着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科学著作都在被毁之列,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乾隆干过最狠的一件事,比文字狱更可怕百倍

更阴险的是,清廷在《四库全书》里任意修改文字。可以这么说,当时天下的书,一半被销毁了,一半被歪曲修改后编入了《四库全书》。

这代表了什么呢?要知道,过去人们编类书时都尽量忠于原文,保持书籍原貌,这是最基本的学术道德。但清廷为了“正人心”的需要,把《四库全书》觉得“悖逆”的文字随意修改,并且这些修改还不标明出处。不明就里的人们读后,还以为原著就是这么写的。

这是一种极无廉耻又极阴狠的招数,若只是毁书禁书,后人根据历史的只言片语还可以大致猜出你禁的是什么。而悄无声息的改书,是要让后世学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被篡改的历史真相,这种有目的的作假,对于历史文明传承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四库全书》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抹去那些不想让民众读到的东西,用这种方式来控制民众的思想。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名小说《一九八四》里,主人公名为“真理部”的机构工作,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删改报刊、书籍和文献来更改历史,小说中还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历史,谁就控制了未来。小说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巨大轰动,但现在我们知道,其实早在这本小说一百多年前,清朝的皇帝已经开始这么干了。

《四库全书》一共抄写了七部,其中四部放在沈阳故宫、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和圆明园,这几个地方都是满清皇帝的住处,所以这四本书都是不公开的。

而剩下的三本《四库全书》在哪呢?

全都放在文人最多、抗清意识最浓厚的江南地区,而且向全社会公开,欢迎各界学者来免费查阅。

这其中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相比明朝永乐皇帝编《永乐大典》时,对所收录的书态度是“一字不加删改”,至少在编书这件事上,两者的格局高下立判。
 

金融投资市场投资选读:

我常跟投资者说:做投资,学习第一,赚钱第二,这样的投资才是有价值的。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长期的知识的积累,你才可以不永远依附着,才能在投资路上走得更远。否则做单起来就非常的麻木,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做多或者做空。懂得技术分析,在逆势震荡行情就能不慌不乱,把握该有的利润。

在这个新的市场,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你有选择吗?本人专注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动态,对现货原油、沥青等有深入的研究,目前对现货【天然气、白银、铜、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套单的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本人威信:481185446每日行情分析策略更新!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