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文商并重,追求“又好又卖座”

2016-07-27 13:15 出处: 人气: 

  原标题: 朵云轩纪事

朵云轩文商并重,追求“又好又卖座”

  无图说

  刚刚逝去的2015年是朵云轩成立115周年。时光匆匆,这家江南艺苑、百年老店跨入新世纪还风采依然,真不容易。笔者在朵云轩工作了近三十年,亲历了一些事件、亲见了一些前辈,回想起来,恍如昨日。

  文商并重,追求“又好又卖座”

  在朵云轩,上上下下都比较重视文化和商业效应的平衡。即使“文革”时受到“左”的影响,但单位内部讨论工作,老师傅时不时冒出来的一句话是:“迭格东西做出来卖得脱伐?”

  虽然朵云轩的产品是高雅的书画以及文房四宝,但仍注重适销对路。因为朵云轩合营时并进来的员工,大多是原来的工商业者,很多人在私营店里也是从学徒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店风、社风。比如木版水印,选的品种大多高雅又好销,不好销的一般不做,从来不离开销售讲社会效益。大家会说:“卖不掉,放在仓库里有什么社会效益?”比如复制海内外孤本上博藏的明代《萝轩变古笺谱》,员工全部在上海博物馆上班,花了大力气精雕细刻印出来,做到了“悉仿古制,几可乱真”。上世纪80年代初编号发行300部,全部卖空,比现在业界流行的有限印刷早多了。另一部《明十竹斋书画谱》历时五年集几十位师傅的力量仿制出来,在1985年时就卖4900元一部,当时算天价了,但也很畅销,还在莱比锡得了金奖。又好又卖座,这就是一种企业追求。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后来衍生出来的上海书画出版社,从零起步,办成了国内知名的美术出版社,上下也重视两个效应统一,很少拍脑袋编书。记得2001年,国家给局属18家出版社清产核资的政策,书画社竟然没有可清理的积压书,原因在于编辑出版人员在文化品牌下,把“能卖掉”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比如我的师兄张雄先生等很早就注重下乡调研,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开发民间欢迎的年挂历产品,为后来的大发展,挖了第一桶金。郭载阳、周卫先等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研发书法、美术教材,发到全国,最多时每年有1.5亿元的收入。

  用人不拘,只选真材实料

  老朵云轩用人更注重人的专业水准和办事能力。

  “舜发于畎亩之中”。一代名师竹刻大家沈觉初先生当初在一家煤球店记账,被发现调到朵云轩。书法篆刻家高式熊先生当时在一家工厂当翻砂工,年逾58岁,朵云轩照样招他进来,不计较只做两年退休,要发他一辈子退休金。刘小晴先生中专学历,在一家医院工作,但书法和学术两方面功力了得,也被调进朵云轩《书法》杂志工作。他们都为书法出版事业做了大贡献。还有吴惠霖先生,记得也只是初中学历,但却是一位有经验的老编辑,他创办过《书与画》《书法研究》两本杂志,出版编写过书法知识丛书,影响很大。重视专业人才,还体现在对人的要求既要懂出版,更要懂专业,以保证出版物质量。仅以书法为例,担任过上海书协主席和副主席的就有方去疾、周志高、刘小晴、吴建贤、戴小京、张伟生等。上海中国画院的领导车鹏飞、陈翔等也出自朵云轩的历练。

  我进朵云轩时,周志高先生就对我和师姐林玉晴讲,你们政治上要入党,业务上一定要钻研,在朵云轩业务上不过硬的人,是站不住脚的。我后来分到木刻雕版书部门,雕刻《共产党宣言》《楚辞集注》,我的负责人就是后来的出版专家茅子良先生,他自己也痴迷文史和篆刻,很早就加入西泠印社。而这个小组,书法家有名师李成勋、许宝驯,刻书版有罗旭浩师傅,印书有杭文连先生、张龙珠老师。为了培养我们,请了很多名家来讲课,我就听过方去疾、周慧珺老师讲课。我们刻书版的每周有三个半天练毛笔字,条件好极了,压力也很大。顺便说一下,上世纪70年代入朵云轩的学徒有五六十人,练毛笔字是全社对学徒的基本要求,即便卖文房四宝也要懂书法,所以把我们逼了上去。而在木版水印室的学徒,还请来唐云、吴青霞等大师给他们示范、讲课,使他们快速地提高对画的笔墨、枯湿、深浅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复制技法。那个时期,朵云轩的木版水印质量,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是印得很好的,很多被一刀两断处理的次品画,实际上质量也相当不错。

  虽然是新社会,但朵云轩拜师学艺还是继承了旧法,每个学徒有专门的师傅,师傅之间也把带学徒当做荣誉和责任。我们上一代老师如马成名先生,凭他的绝活书法、碑帖鉴定名冠业界,后来长期在纽约佳士得身居要职,也是受梁子衡、庄澄章那代专家影响所致。而同辈的比如张荣德先生在书画鉴定方面已成权威,目前受聘于纽约苏富比,但他的“童子功”又是在朵云轩拜庄澄章先生门下学得的。庄先生教他鉴定,还教书法和古文,而庄先生又是吴湖帆先生的门徒。吴瓯拜在方去疾先生门下,也是名师出高徒。林玉晴也是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技艺,如今成为木版水印传承人。回想我们70年代进入朵云轩的那一代人,在朵云轩有近百人之多,因“文革”大多没上大学,但上了朵云轩这所学校,学到了一些真功夫,懂得了如何为艺、做人,回想起来,受益匪浅。

  求真务实,品质吸引大藏家

  在朵云轩始终弥漫着一种求实的社风,就是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而这种社风也是由领导带出来的。我曾做过多任领导的秘书和助理,他们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革命,但勤奋好学,也成了专家。比如老社长王颜晋先生,对业务很精通,在“文革”后期讨论朵云轩业务方针(即今天说的单位定位)时,“朵云轩要为工农兵服务”的言论还是占上风的,但他敢于在大会上说:“社会是有分工的,朵云轩是锦江饭店,不是隔壁的扬州饭店”,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改革开放后我当了社长,针对富起来的人办拍卖行,卖高档艺术品,就是深受这句话的启发。总编辑黎鲁先生在创办《朵云》杂志时,给作者的约稿信很多由他亲自撰写,一年写的文件、信函有近百封之多。我们在他们身边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在艺术品经营这一行,真假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大家把质量、把求真看成企业的生命。而这一切也得到了社会肯定。1986年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等先生曾到朵云轩巡视鉴定书画,被朵云轩量多质高的藏品所吸引,前后看了约三个月。朵云轩之所以有这样的业绩,是鉴定队伍实力强,把关严。在收购组工作过的人先后有庄澄章、方去疾、彭仁甫、马成名、王壮弘、沈觉初、王铭山、何为民等前辈以及张荣德、汪洋等后生。二是朵云轩会鉴定、懂经营、敢出价,在上海不多的文物机构之间有竞争力。所以,从新记朵云轩创始以来积累的书画碑帖、文房四宝,非常丰富。那次鉴定以后,上博马承源馆长开口向朵云轩调了一大批珍贵书画藏品,总价才7.5万元;辽博杨仁恺馆长向我们调了几百件明清书画,只付了12万元人民币。朵云轩就是把最好的书画交给国家收藏,而将剩余的用作出口创汇。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朵云轩人的高风亮节。如今,在全球流通着很多朵云轩卖出的书画和文物,凡贴朵云轩标签的,大多成了有信誉的抢手货。记得有一次香港市场出现了齐白石的《老当益壮》这幅画,著名收藏家陈德曦先生直接给我打电话确认是不是朵云轩的藏品。我告诉他不仅是朵云轩的旧藏,而且还做过木版水印,他听了就很放心地买下来。

  去年秋天我去香港出差,应邀去大藏家张宗宪先生府上品茶、赏画,他特地给我看了几幅上世纪90年代由朵云轩拍卖而得的书画。一幅齐白石的《芙蓉鸳鸯图》,一幅张大千画给李秋君的《溪山雪霁图》,都是精美绝伦的好画,他保存了二十多年还不舍得出手,说:“朵云轩当年拍出来的精品真勿少”。最近香港大藏家罗仲荣先生来沪举办他的藏品展《色染山河》,展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120余件,其中程十发的精品巨作 《万世同根》等均从朵云轩拍得。罗先生也是我们的老主顾,他对当年购画的细节记忆犹新,赞许有加。当年正是朵云轩的品质吸引这些大藏家!

  力戒守旧,转型创新风生水起

  一百多年来,朵云轩一直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心,不管是私营还是国营时期,这个根本始终没有变,而它的载体、形式、商品和服务,一直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最有意思的是,初创时的小店以笺和扇为主,为后续上百年发展了两条产品线。笺,信笺,这一条线当时用手工水印来印制纸品,一直引导它复制、出版,在鼎盛时期大规模地发展木版水印复制技术,与荣宝斋二分天下有其一;开发了石拓书法、原拓印谱、木刻雕版书和珂罗版仿画,直至1978年创建上海书画出版社起大规模地从事出版。上世纪70年代,日本有书法杂志200多种,而作为书法故乡的中国一本也没有,1977年周志高先生冲破阻力,创办了我国第一本《书法》杂志,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80年代,朵云轩在社长、总编领导下编辑《中国书画全书》十四卷,也填补了书画史论读物的空白。而初时手绘纸扇这一条线,引导朵云轩向经营原作字画方面转型,奠定了它江南艺苑的历史地位。

  朵云轩大规模地收藏旧书画、碑帖和文房四宝,比较集中在三个时期。据孙介琛老师回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边农村很多人抛售书画换粮食,朵云轩收入了大批书画;还有“文革”抄家时期,也有不少人转卖给朵云轩;再就是“文革”结束发还抄家物资时期,也有很多家庭当即转卖给我们。记得1986年前后,国家最后一次抄家物资发还正逢当时的出国热,很多家庭没有钱供孩子出国,就变卖了发还的收藏。有一天,我就接待过一家母子两人来店,为了儿子去美国的机票,拿了十几件书画卖给我们。这个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是刘质平先生收藏的弘一法师书法,在他过世后部分转给了朵云轩,当时收价低,但我们卖得也低。几十元一件就卖,真是便宜,也是收藏的好机会呀!

  计划经济时代,民众把收藏卖给鲜有的几家国家专营文物店,缺少竞争,卖得不是太贵。但以朵云轩的经营而论,还是多少保留了1949年前的传统,老少无欺。记得王壮弘先生有一次路过一户人家,看到把《宋拓欧阳询九成宫》当糊窗纸用,当即善意提示,用真品价格收购,一时传为佳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民间收藏兴起,产生了私营者与国有文物店竞争,他们在价格上比我们有竞争优势,因为国有单位人多,成本大,要上缴利润,而民营个体赚少一点也做。慢慢地我们收文物越来越难。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迫使朵云轩转型,1992年创办了朵云轩拍卖公司,于1993年成功地敲响了中国拍卖业第一槌。此后又创建了古玩公司和文化经纪公司,对朵云轩进行了改革和改制,激发了活力。进入新世纪,盛世收藏热兴起,朵云轩又在各地开了多家分号,在龙华新建了艺术中心,大投入大产出,显示出传统经营的与时俱进。

  回望1985年朵云轩庆祝建店85周年时,大画家程十发先生写了一首诗道贺:“海上有朵云,辛勤播艺风。广传民族美,已近百年功。”一晃又是三十年过去,程先生也已作古,但他对我们的嘉勉,一直记在朵云轩人心里。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