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在天津爆炸事故报道中的应用

2016-04-26 14:41 出处:网络整理 人气: 

灾难报道永远是检验一家媒体报道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媒体形态的发展与传播格局的变化,用户的选择性大大增加。媒体在做灾难报道时需要比以前更加注重优质内容,并且将优质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快速、准确地传播出去。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许多媒体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现场,采用直升机航拍、无人机航拍等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参与报道。本文以天津爆炸事故报道为例,分析新媒体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本文所探讨的新媒体技术是指除传统纸媒的文字、图片报道和电视媒体的视频报道之外,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才刚出现的新传播技术。这些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报道形式的局限。

秒拍视频和实时拍摄

8月12日23时26分,天津网友@小寶最爱旻旻最早在微博上发布与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相关的秒拍视频。此后,陆续有很多天津网友发布不同角度的爆炸秒拍视频。秒拍是一个短视频分享应用,宣传标语是“10秒拍大片”,事实上可以拍出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短视频。这并不算是专业报道,但这是媒体记者抵达现场前的最直观信息,对灾难消息的传出和外界对灾难规模的判断起到重要作用。

现场视频往往比文字和图片更直观,具有更广泛传播的潜能。这些短视频往往由网民用手机即时拍下,可能像素不高、精度不够甚至毫无拍摄技巧,在行家看来可能很业余甚至很粗陋,但是它们是第一手的,最快速也最接近现场。正是它们的这些特性使得秒拍视频经常被传统媒体转载、转播,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

而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现场直播技术早已非常成熟,智能手机的存在大大突破了电视直播的条件限制,使记者可以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在第一时间为大众传递第一手消息。

手机实时拍摄也成为此次天津爆炸事故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在天津医院做事故现场直播时被干扰”事件中,CNN的那名男记者即是用手机实时拍摄画面传回直播。

直升机航拍、无人机航拍与卫星图

航拍又称空中摄影或航空摄影,是指从空中拍摄地球地貌,获得俯视图。相比于一般的摄影,航拍图能够更清晰地表现地理形态。

据央视报道,消防部门的无人机在火灾发生的5个小时之后升空,并全程记录、传回火场情况。央视等媒体也使用了其中的部分素材进行报道。

8月13日上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新闻网站国际在线连发数张航拍照片。凤凰网也转载了源自法制晚报记者的航拍图片。此外,天津航警AC311警用直升机也紧急出动,奔赴火灾现场,执行空中航拍和图像传送任务。

8月13日下午,新华社也推出了数张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的航拍照片。8月15日,新华社发布无人机航拍天津港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的视频。

8月13日上午10点左右,央视新闻频道通过现场连线,播出一部分无人机航拍视频。

财新网8月13日连推两段无人机航拍事故现场视频,分别时长34秒和1分52秒,主要展现了事故现场爆炸后的直观情况;腾讯网使用了来自腾讯拍客的无人机视频。

除了这些航拍的追踪报道,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时,日本“向日葵”-8号卫星、MTSAT-2卫星以及韩国COMS-1卫星均从天空探测到此次爆炸在红外波段产生的强烈热信号。这也成为媒体报道的内容之一。新浪图片和网易等率先转载了卫星图像;新浪科技根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提供的卫星影像做成爆炸前后对比图;澎湃用来自谷歌的卫星图片制作成HTML5,将爆炸前后对比图用中间一条竖线隔开,将竖线左右拉动可查看全图,并将部分区域放大,对比更加醒目。

相比于直升机航拍、无人机航拍等形式,卫星图像的应用算是比较新颖的视角,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天津爆炸事故产生的影响。

可视化制图

可视化制图是近两年热门的新媒体报道形式。不仅是门户网站等新媒体,传统媒体也在尝试用数据、图表来解释新闻事件,补充文字报道。

可视化制图的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地理位置信息图。在灾难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的准确地理位置肯定是受众最为关心的信息之一。媒体推出的可视化制图自然离不开这个板块。

腾讯、搜狐、网易、新浪都在专题或者专门的图说栏目推出可视化制图。它们主要提供的是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在实景或者地图上标注爆炸点,以及爆炸点附件的灾情、损失以及居民居住状况。这个类型的制图一般比较简单、直观,提供的信息不多。

澎湃推出的《一图看懂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发13小时已造成44人死亡》,从地点、时间、伤亡人数、周边环境、风向、空气质量等多角度来可视化有关天津爆炸事故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天津港危险品管理情况的制图。比如《财经》8月16日发布的《图解:化工基地选址 为何“炸弹”离我们越来越近》,主要是根据2014年至今的化工爆炸事故,图解危化品事故发生地,以及分析为什么化工厂成了“定时炸弹”。信息比较生活化,以接近性取胜。

财新传媒“数字说”在8月18日推出了《天津港危险品管理乱象》,通过给出全国八大港口的简图和天津港区域图,配合对九类危险品的关注,把联合国危险货物分类与天津爆炸事故中的危化品进行对比,提出四项关于危险品管理的质疑。

2.时间轴与大事记制图。时间轴与大事记形式的可视化制图,在灾难报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凤凰资讯“图说新闻”栏目推出《爆炸17小时回顾》,梳理了爆炸事故发生至13日16:30的主要事件和具体情况。

界面新闻制作了包含文字和照片的信息长图,时间精确到秒,抓住了爆炸事故发生至13日中午几个大的时间节点进行制图。

网易新闻则梳理了从8月13日凌晨到27日上午的长时间轴,主要通过文字加少量图片等形式进行直播。

《财经》的可视化制图,通过财经网原创频道先行发布。长图以时间轴的形式记录了8月12日到8月14日的主要时间节点,以及该时间点上的重大事件、新的伤亡数据等,并在曲线形式的时间轴中嵌入天津港的简图。

除了针对天津爆炸事故本身的时间轴和大事记之外,还有一些对以往事故的回顾。

财新传媒8月14日发出了《盘点:近年来企业重大爆炸事件》,主要以文压图的形式,展示了2008年以来,包括广西宜州化工事故、兰州石化公司重大爆炸事故、河北淀粉厂燃爆事故、大连输油管道爆炸、南京栖霞区工厂爆炸、伊春烟花厂爆炸事故、贵州福泉炸药车爆炸案、西安街头爆炸案、广东英德爆炸案、青岛输油管爆炸事件、昆山工厂爆炸事故、古雷PX项目两度爆炸等在内的企业重大爆炸事件及其造成的死伤影响。

3.科普知识信息图。鉴于此次爆炸事故系化学品爆炸,对于化工知识的科普信息图也成为此次报道中的一大亮点。对于此次天津爆炸事故的科普知识信息图主要有三个主题:一是对于危化品爆炸危害的解读及如何自救;二是对于国内外消防员保护及消防体制的探讨;三是针对毒性较大、传播较广的氰化钠的性质解读。

腾讯新闻的“新闻百科”栏目推出《天津爆炸事故核心事实》、《天津爆炸事故三大核心疑问》、《危险化学品事故为何多发?》、《数百吨氰化钠到底意味着什么》等图解新闻。按时间顺序,先梳理事故基本情况,提出核心疑问,查找背景原因,在危险品曝光后解释后果。

以数据新闻著名的网易“数读”栏目也推出一系列可视化作品,如《如何保护消防员:美国单个消防员的装备价值》、《中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多发地分布》、《美国应对不明化学品爆燃:疏散并等它烧完》。

新浪新闻把重点放在了与消防相关的内容上,推出了《美国消防体制图解-用专业捍卫生命》。

8月19日,财新传媒推出了关于氰化钠的可视化信息图《氰化钠,它有多厉害?》,从防护措施、氰化钠性质、用途、化学特性、处置、中国产量等角度来解读氰化钠。

8月19日,《财经》也同样把目光放到了氰化钠的身上,发布一篇图解,名为《图解:“毒药之王”氰化钠遇水后会更危险》。8月20日,《财经》又推出《图解:天津港爆炸事故后 危化品你知多少?》,集中使用了危化品标识,以及用折线图、柱状图和饼图等比较传统的图示方法呈现了统计数据。图解也同时包括了本次天津爆炸事故涉及的危化品,以及危化品监管应该由谁负责的科普。

总体而言,可视化制图越来越为各类媒体所重视,从数量到质量都非常可观。网媒对于可视化制图的掌控能力更好,经验更丰富,使用的图标、示例等表现方式也更清晰;纸媒中表现较好的是以《财经》和财新传媒为首的杂志类媒体。可视化制图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话题同质化以及“伪可视化”,仅仅堆砌文字和图片,并没有信息增量。

4.事故追问信息图。可视化制图的主题不完全是对于数据的整理和再表达,也包含了对于爆炸事故的追责。

搜狐新闻的“数字之道”先后发布了《天津爆炸事故发布会大数据》、《救火英雄的中国难题》、《天津爆炸中的“权”与“贵”》和《瑞海公司政商关系网》等图解,主要针对发布会乱象、消防员殉职率居高不下,以及瑞海公司的背景等问题进行追问。

新浪新闻的“图解天下”栏目主要针对瑞海公司进行追问,《危险通关战:瑞海国际如何通过层层审批?》图解瑞海公司是如何拿到危化品运营资质的以及为何化学品火灾难以扑灭;《瑞海国际的水有多深?》则是直接图解瑞海国际的“朋友圈”。

关注发布会的还有澎湃新闻,《盘点天津港爆炸七场发布会,数据告诉你哪里没说清》是针对七次发布会上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信息图,展现媒体对于天津爆炸事故的问责。

5.全景图、互动图和HTML5。互动是新技术可视化的核心元素,主要交互逻辑则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包括全景图、互动图和HTML5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在此次天津爆炸事故的报道中都有所体现。

澎湃新闻推出了《360°全景|天津爆炸现场汽车成废铁,民宅内家具震落一地》的全景图。着眼处是事故核心现场附近的进口新车停车场,可通过滑动屏幕查看上下左右360°全景,并可点击查看详细大图,或进入旁边的住宅楼内,看到受损的房间,玻璃被震碎,屋内一片狼藉。人仿佛就站在这片停满了废弃新车的场中央,目所能及是一片废墟般的场景,身临其境感强烈。

腾讯网推出《天津爆炸事故伤情地图》,采用交互呈现的方式来整合地理位置信息。互动地图上以闪着红光的爆炸点为中心向外扩散同心圆,标注着距离爆炸点××米的位置,点开可查看具体伤情的小图或前后对比图,和简要文字说明。

财新传媒8月13日推出了名为《天津港仓库连环爆炸》的互动图。互动图依据天津港的谷歌地图或卫星地图,以文字配图简洁陈述天津爆炸事件的基本过程,并可以点击查看爆炸标记点和照片信息点,以地图配图文的方式与用户互动。

澎湃新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互动地图|直击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的HTML5,在移动端上大量传播。爆炸地点、现场周边、周边小区、临时安置点均可点击查看多张大图。

3D动画

和前文提到的几种视频报道形式不同,3D动画新闻并不是以现场真实画面为主要展现内容,而是将前方记者采写的新闻事实,运用3D动画技术制作出画面,呈现给观众。这种技术在传统电视媒体的报道中并不鲜见,但在本次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中,很多纸媒也依托自身网站发布了不少3D动画新闻,引人关注。

《新京报》是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在爆炸发生后的24小时内,新京报网“动新闻”板块即发布了第一条3D动画新闻《3D解读天津爆炸事故威力:相当于46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在1分47秒的视频里,记者运用动画技术向受众普及了TNT当量等相对专业的术语,并用46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作为替代,让受众直观感受到这次爆炸的威力之大。之后几天里,新京报网陆续发布了关于天津爆炸事故的3D动画及其他动画新闻15条,可见3D动画已经成为其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

澎湃新闻8月13日发布《视频|3D动画还原天津滨海新区爆炸》,同样也是以3D动画结合现场画面,配以画外音解说,较清楚地还原了天津爆炸事故现场。

和传统的视频报道不同,3D动画新闻具有很多其他报道形式无法匹敌的优势。

1.重现能力。灾难事故往往发生在一瞬间,媒体跟进报道也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利用传统的报道形式很难向受众还原事故发生时的情况。这次天津爆炸事故虽有不少网友通过秒拍等形式记录下了爆炸瞬间,但都离事故发生地点较远,对于现场的情况很难清楚地展现出来,而3D动画技术就可以以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事实为基础进行重现,将爆炸当时的情况展现出来。类似的报道形式还出现在“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报道当中。

2.深度报道能力。在之前的视频报道形式中,无论是秒拍视频,还是直升机、无人机航拍视频,都是对基本事实的展现。通过对现场画面的多角度展现,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爆炸威力之大,灾难过后现场之惨烈,但很难进行深一步的挖掘。而3D动画则突破了传统视频素材的限制,通过动画制作可以对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前文中提到的《3D解读天津爆炸事故威力:相当于46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新京报网随后还发布了题为《动画呈现天津爆炸现场冲击波有多大、人体有何感受》的报道,视频通过动画形象地向受众解释了冲击波超压为0.5个大气压时人体可能受到的损伤,并普及了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如何自救的小知识。这些视频相比较其他视频报道虽然少了一些视觉上的冲击力,但是在报道日益同质化的环境下,这些动画视频报道提供了很多新的视频报道思路。

3.表达记者人文关怀的能力。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的情感往往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动画由于具有虚拟性,经过精心的制作可以很好地表达记者内心的情感和人文关怀。比如新京报网在事故发生的第一个24小时内和爆炸死难者头七那天,分别发布了题为《手绘讲述:天津爆炸中“逆行者”的22个小时》和《7日祭手绘动画:天津爆炸中“逆行者”的最后影像》两个视频,用沉痛的语调讲述爆炸事故发生后参与救援的消防员的故事,催人泪下,直抵人心。

和其他报道形式不同的是,动画新闻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动画新闻的新闻容量比较大,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涵盖可能数篇文字报道的内容,且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每一条动画新闻都可以视作一个小的专题报道。记者只有提前进行选题策划,才能制作出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真实准确的动画新闻。

(周珊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贺梓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叶铁桥: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国新媒体Copyright © 2012-2019 http://www.xmtjuj.cn中国新媒体版权所有
邮箱:3084195672@qq.com QQ:3084195672

中国新媒体是大型新媒体新闻网站,中国新媒体以聚焦新媒体的新闻视点为目标,重点挖掘新闻源和新闻点即时传播。